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柏林 《科学通报》1987,32(10):763-763
川西南攀枝花(渡口)-西昌地区(简称攀西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微陆块的西南缘。该区基底岩系出露较好,矿产资源丰富,故深受前寒武系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攀西古裂谷带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进展,对该裂谷带前寒武纪基底的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认识。多数研究者承认,早先所谓的“晋宁期或印支期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读完这一组科学家论坛的文章,几位老科学家的形象又一次浮现脑际。四月的渡口,骄阳似火。张文佑先生日夜兼程,从北京前来参加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会,赶到已是后半夜了。中午,我们去拜访张老,他正与助手及研究生讨论将要向会议作的学术报告。虽已是古稀之龄,张老近年来仍坚持带着一批中青年下现场、跑野外,经常应邀到各地讲学。国家的兴衰荣辱紧紧地系在心头,他有许多课题要研究,有许多建议要提出,有许多问题要呼吁。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张老侃侃而谈,从攀西裂谷谈到体制改革,谈  相似文献   

3.
胡东生 《科学通报》1992,37(16):1499-1499
1989—1990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和青海省联合组成“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盐湖专题组”在野外取得的大量而丰富的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区湖泊水体(包括盐湖)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部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裂谷构造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单回顾了有关断裂的主要概念,如锯齿状断裂的形成、全球性断裂网格、断裂与断块的深度分类、三种断裂体系和五种断裂活动方式、褶皱对断裂的控制等。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论述裂谷的特点。如全球性裂谷系的方向、裂谷在平面上的锯齿状或雁行状展布、裂堑在陆壳向洋壳转化中的意义、裂谷的发育方式等,着重阐明了断块构造学说对裂谷分类和裂谷形成机制等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探讨裂谷中的矿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育特点、裂堑和裂谷中的主要内生金属矿产,裂谷沉积剖面的二元结构及裂谷中的沉积矿产。最后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攀西裂谷的现有认识,包括该裂谷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在南北向裂谷系中的位置,裂谷中的火山岩,侵入岩和沉积岩的特征及与奥斯陆裂谷岩浆事件的对比,裂谷区的地壳厚度变化等,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裂谷的两阶段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地球动力学现状作了简短的回顾。它的基本设想是假定地球是一个动力体,地壳和地幔运动为其内部热所趋使。这一现代地球动力学的新设想用于中国板块,并对攀——西(攀枝花——西昌)裂谷作了特殊的分析。指出造山运动、金属矿床和油田的形成以及地震的发生,可考虑用两个主应力场来解释:第一个主应力场为印度板块及太平洋板块向中国板块的推挤作用所形成;第二个主应力场为地幔内部热对流作用所引起。本文指出,从科莫林角(Cormorin Cape)经云南、四川、山西直至贝加尔湖,在地壳中有一个相应的拉伸带,可以假定大约在几亿年以前这些拉伸力曾经促使了裂谷的张开,而现在由于推向中国板块和缅甸的力所形成的侧向变形而使它正在闭合中。据分析,以渡口为中心、半径约为250公里的区域内,岩浆从地幔上涌。这一机制可考虑是该区矿产资源和高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桂东南钾玄质侵入岩带及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李献华  周汉文  刘颖  李寄  孙敏  陈正宏 《科学通报》1999,44(18):1992-1998
野外地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广西东南部中生代二长岩、正长岩以及与之共生的碱性花岗岩岩体属钾玄质系列岩古,从而厘定出一北东向展布的钾玄质侵入岩带。这些钾玄质侵入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而且无明显的Nb,Ta亏损,与板内型或裂谷型钾玄岩相似,表明其形成与岛弧无关,而很可能是在中生代区域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张薇薇 《世界科学》2014,(11):20-21,31
<正>在对黄蜂习性研究的基础上,昆虫学家简·J·韦斯特-埃伯哈德(Mary Jane West-Eberhard)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展到对它们的社会行为与发育可塑性之间的进化关系上。把野外观察与亲缘选择、性选择、物种形成和自适应性状等进化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野外考察,把黄蜂的社会行为与进化,特别是亲缘选择理论联系起来。将性选择和社会选择与进化相联系,证明了生物的社会行为与竞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通过“攀(枝花)—西(昌)裂谷”与典型裂谷在成因类型、力学机制、裂谷宽度、谷内建造和玄武岩分布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对康滇隆起带是否为裂谷带提出了质疑。这个问题是地学界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本刊本着在学术研究上贯彻“双百”方针的原则,欢迎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争鸣。  相似文献   

9.
李荫亭 《科学通报》1979,24(18):850-850
洋脊中轴裂谷是板块的创生边界,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地球科学家的注意。但是,对于中轴裂谷的成因,至今没有得到圓满的解释。本文利用我们在文献[1]中所提出的上涌流动模式,算出了裂谷的深度和宽度、裂谷内底宽度等。这些结果均与观测数据符合,从而给出了洋脊中轴裂谷地形的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10.
吴根耀 《科学通报》1985,30(21):1647-1647
古裂谷与现代裂谷的对比研究的基础是张文佑倡导的构造分析的“将今论古、以古鉴今”的历史比较法,笔者曾简述过这一方法的主要内容,现以攀(枝花)西(昌)古裂谷山西地堑系的对比研究为例作进一步说明。已发现两者之间有下列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汪集晹 《科学通报》1986,31(10):763-763
大地热流在裂谷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不少研究者认为,攀西地区是一个海西——印支期的古裂谷。其热状况如何?是否出现高热流就成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关心的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室和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大队物探队合作,从1982年10月起在攀西地区进行了大量钻孔地温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测试,在此基础上计算大地热流值并  相似文献   

12.
从地质上看,攀西地区是个古老的大陆裂谷,攀西地区的成矿作用,主要受古裂谷构造控制。这条南北向的古裂谷,向北经龙门山、鄂尔多斯西缘,穿内蒙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后可与贝加尔湖裂谷相连,向南经红河裂谷而连南海与中印半岛间的断裂带,构成全球性南北向锯齿状裂谷系的重要分子。裂谷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演化过程,因而受裂谷构造控  相似文献   

13.
辽河盆地地热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5,30(13):1008-1008
辽河盆地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有人称之为“大陆裂谷”、“裂谷盆地”或“地堑”。地热方面曾报道过一个异常高的热流值(2.24HFU)并引起广大地学界的不同反响。近年来,我们于辽河油田开展系统地热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热流测量,所得结果与前不同,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游地区马兰黄土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明清 《科学通报》1991,36(5):366-366
文启忠等人曾对中国黄土的稀土元素作过研究,他们先后采用纸色层光度法和中子活化分析法主要分析和研究了陕西洛川剖面黄土的8个稀土元素,且对面上的工作涉及不多.作者为全面考察中国马兰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黄土高原进行大范围野外考察和系统取样的基础上,采用等离子体光谱测定了147块黄土样品的15个稀土元素.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结晶岩区裂隙水水动力环境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焰新 《科学通报》1996,41(16):1493-1497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结晶岩区开展的核废料地质处置、成矿作用模拟、超深地质钻探等项研究,极大地发展了结晶岩区地质流体的起源、物理化学性质、成矿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同时,裂隙岩体水力学研究,因涉及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大量实际课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在建立裂隙岩体渗流模型时,极少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资料。而我们在贝加尔裂谷带和山西裂谷系的研究表明,这两方面的资料可提供有关裂隙水运动特征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赵子允 《科学通报》1980,25(24):1131-1131
裂谷位于新疆民丰县东南,较明显一段,南起西藏的拉竹龙,北止于塔里木盆地南缘,长达300公里,宽10—20公里。属阿尔金构造体系的西延部分。裂谷北段有一废弃的古屯兵城堡,叫库牙克,坐落在裂谷中的堆积阶地上,曾是控制该区通往西藏的要塞,裂谷特征在此地段尤为明显,故命名为“库牙克裂谷。在地貌上形成裂谷式走廊,以独特的北东50°走向斜切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笔者曾去四川东部金佛山和西部峨眉山野外考察。认植物和采集植物标本,收获很大。那年印象最深的是在四川采到的天麻,记得是在一个竹林中,那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见识天麻:一根茎好像“光杆司令”,高不过40厘米的样子。茎上有小的极不显眼的叶子,叶子非绿色,而是淡黄褐色,膜质。  相似文献   

18.
《论生物与裂谷》一文的作者出席了1987年8月“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关于生物与地球上大裂谷之间的相关性,作者作了有趣的研究,他的论断也受到我国地质界和生物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郑雨 《科学之友》2005,(8):39-41
很早知道有个东非大裂谷,中学地理课本上说它是亿万年地壳运动的产物。这“大地脸上最太的疤痕”南起莫桑比克,北达黑海,全长6000km。想该是很壮观的。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多年来大裂谷在印象中毕竟是朦胧和抽象的。自从亲眼看过大裂谷,并在其间经历过上火山与“下地狱”的两次跋涉后,它的美才真实而永远地留在了记忆中。  相似文献   

20.
隋建立  刘嘉麒 《自然杂志》2006,28(2):99-101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裂谷系统,裂谷、火山、高原(东非高原)以及古人类演化等每一个领域都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关于东非大裂谷阿法尔地区(埃塞俄比亚北部)的研究,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和遗迹的发现,确立了东非大裂谷在古人类学方面的地位。非洲政治、经济的缓慢发展,阻碍了该地区科学的充分发展,为中国科研走出国门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