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黄山市人口统计数据(2000年)及地形数据,就地形因子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人口空间分布都有显著的影响.海拔的影响表现在海拔400m以内人口密度变化显著,海拔400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平缓,海拔与人口密度呈混合函数关系.坡度的影响表现在从0°到10°内人口密度显著递减,从10°到40°人口密度递减平缓,呈Inverse函数关系.坡向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坡向上的人口密度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基于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地形因子指数模型,定量分析地形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指数与人口空间分布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口分布预测对城市开发区等小区域产业布局、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规划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使用历次人口普查、土地利用、主城区变化等数据,采用灰色理论预测人口和城区扩展,采用格网化方法绘制人口格网密度分布图,并比例推测和预判中长期人口分布变动趋势。研究发现西安高新区2020年人口分布仍较集中且密度增大,2035年人口继续向近郊区蔓延,2050年人口分布情景取决于诸多可变因素。预测结果启示开发区应通过设计混合功能区空间模式、保障基础教育资源公平布局、建立高水准的轨道交通网络、避免冒进的土地城镇化等方式实现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环境经济学方法考察城市居住空间生态质量,描述居民生活环境现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以典型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深圳市为例进行探讨,挖掘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根源所在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结果发现:深圳市呈现出以福田为中心向两侧居住空间生态质量逐渐降低、东部优于西部、北部稍劣于南部的空间格局,这种格局是由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演进共同驱动形成的。因此,增加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用地规划与调整工业结构以消除污染,是改善城市居住空间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福州市三环以内及周边范围的户籍人口数据为样本,探讨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建模方法与相关的数据处理流程.运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实际人口分布状况的可视表达;采用可能出现的7种函数表达式拟合实际的人口分布曲线、对比各函数表达式的拟合误差.结果表明,利用指数函数与加幂指数函数建立的福州市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具有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将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切入点,在GIS软件支持下,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从地理学视角系统地分析了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3点结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省的人口密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县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江苏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且正相关性明显,南部以南通为中心,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衰减模型的一个理论证明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理想地表形态和圆形城市假设,借助最大熵方法导出了关于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密度衰减规律的Clark模型ρ(r)=ρoexp(-r/r0),从而解决了该模型的理论来源问题.式中P(r)为距离市中心为r处的人口密度,参数ρ0=P0/2πγ02在理论上为市中心(r=0)的人口密度,O0为城市总人口,γ0被定义为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半径.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市为例,提出新一代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型应在原来的模型中加入电话、城建、电力、自来水、煤气、交通、国土、公安、金融、电视等子系统,变"管理"为"服务",以人为本,加强与市民的互动和沟通,从而更有利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型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特大城市 ,城市规划从无到有 ,逐步完善 ,为城市功能的发挥起了良好的推动、调控、指导与服务作用 .通过对深圳市 2 0年城市规划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的透视 ,凝练出深圳城市规划在引导城市发展中的实证性经验 ,旨在为国内其它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 .  相似文献   

10.
河北大街是秦皇岛市最重要的主干道路,其两侧公共空间的研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采用统计的定量方法和问卷调查的定性方法对河北大街两侧用地性质、公共空间分布和利用现状、沿街人口、道路断面交通量及市民对增建公共空间的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平面肌理和空间序列组织等方面对河北大街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口分布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09年重庆市的人口统计数据,以居民点为指示因子,使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居民点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别为-0.608、-0.902、0.94、0.994、0.952、0.995、0.957.利用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及河流水系4个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726 75、0.000 6、0.026 7及0.248 0,然后通过数据融合实现研究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数据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各区县实际平均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大于0.85.最终生成的栅格人口密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部人口分布的空间化.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乡村人口二尺度递阶分布的假设出发,构造城乡人口交叉分布的多分形系列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借助区域城市化水平,可以方便地估计城乡地域分异的多分维谱.以中国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为例,说明了多分维谱的计算方法.根据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提出了反映人文地理系统空间利用效率的计量公式.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多分形的结构反过来划分城乡地域范围,揭示其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太原市目前的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介绍了中水回用、雨水综合利用等节水工程,探讨了在缺水城市中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21世纪近10年南宁市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借助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000年和2010年南宁市城市内部人口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总体表现为集聚。2000年和2010年南宁市人口密度均以西乡塘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最高,兴宁区内各街道人口密度增长较快;2000—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约1.2km;2000年人口密度函数和2010年人口密度函数分别以反函数模型和二次函数模型拟合最优。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递减;在市中心附近具有较大的向心效应,带来周边邻近区域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城市生活节奏不同的一些表现,分析了其原因,阐述了城市生活节奏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当前流行的网络搜索引擎对中国城市规划网站资料进行收集和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国内城市规划网站的主要类型及不同类型网站的空间分布现状.针对网站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现象,进行了分析解释,指出了当前网站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化意识不强、网站的信息量小、更新速度慢、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城市群主要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盆地城市群的14个主要城市及111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口密度函数模拟了四川盆地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四川盆地城市群两核心城市的区域人口密度呈现距离衰减特性,表现为典型的Clark分布,并且整个区域的空间增长表现为稳定适度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市为例, 研究公租房周边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及影响因素。首先, 采用核密度分析2012—2017年深圳公租房的空间布局特征, 发现总体上呈现“南山前海–深圳北周边”双核集聚的特征; 然后, 基于ArcGIS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 将深圳各区公租房公共设施的综合可达性分为3个梯队。最后, 指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设方式和设施数量均会影响公租房公共设施的可达性, 使用混合OLS和固定效应模型, 发现在3种主要建设方式中, 城市更新配建方式对提高公租房的公共设施可达性影响显著, 集中新建和地铁上盖建设方式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9.
人口的空间分异是区域差异的客观反映,探讨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产业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等的理论基础,也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该文将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相结合,深入探讨了西藏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西藏人口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模式,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四种类型的空间关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扩展和加强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而更深入地探索、分析、处理和解释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与空间关联,为进一步研究空间模式的发生尺度和塑造该模式的空间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海拔高度和坡度两个方面对安泽县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耕地优势度和零散度等指标对其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安泽县91.57%的耕地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88.25%的耕地分布在坡度15。以下;耕地优势度与零散度呈中等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目前安泽县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对合理.本文的研究也可为评估安泽县土地整治所增加的耕地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