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衡量标准体系建设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航仪.本文从生产力标准、社会和谐稳定标准、农民素质标准及衡量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准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衡量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利益衡量论作为法律解释的方法论为我国法官解决法益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这一备受争议的理论也存在着极大的理论障碍和未解难题:缺乏衡量的客观标准,结论的妥当性易受质疑。我们应在利益衡量的具体标准尚未真正构建或在学界尚未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将学界公认的利益衡量的一般原则应用于民事审判实践,并通过个案审理进一步丰富完善这些原则,从而由个案正义达至普遍正义。  相似文献   

3.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需要全民努力才能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 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环保知识总体水平不高,与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任务还有相当差距,但环境污染治理和思想问题已经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虽然我国环境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但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改善持乐观态度并充满信心。 1.文化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因素 文化程度与环境意识呈正比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环保知识越  相似文献   

4.
立法后评估的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后评估是指法律实施一段时间后,有关政府部门、组织或人员对其实施效果等进行的评估。它有助于主体根据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立法上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立法。立法后评估的标准包括一般性标准与特殊性标准两个方面:一般标准属于基础标准,体现了对立法实施效果的基本价值追求;特殊标准也称为具体标准,是某一部门对法律法规实施绩效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入,碳减排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针对各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差异,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碳减排的国家驱动机制.认为一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减排成本、技术水平、政治背景以及研究观点等具体变量会影响由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国际地位以及政党利益等要素构成的国家利益综合指标,进而由于追求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而形成不同的政策立场.进一步对我国的政策检验指出,我国所采取的适当减缓的国内行动在当前是比较合理的,但从长远来看则过于保守,未来应该更积极的作为.  相似文献   

6.
从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他不仅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而且还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高度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我们判断理论上的是非和检验实际工作的成败得失提供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7.
旅游城市,是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资源等独特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体、旅游业产值超过城市GDP的7%的一类城市。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发展是互为推动的关系。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文化市场的具体定位需要全面衡量城市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可衡量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的标准,并给出了具体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克服了西方经济学迄今仍未解决的因非零自由度现象所造成的困难,使资源最优配置的衡量标准满足了唯一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陈丹琰 《科技资讯》2007,(32):216-217
长期以来,"信、达、雅","等值","等效"被当作翻译的标准,成了人们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本文试从多角度分析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引起的翻译标准的难确定性.从而得出,传统的翻译标准只是纯客观的,理想化的,是译者努力接近却未必能达到的标准.在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新时期,我们能做的是为翻译确立一个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0.
蒋庆玲 《科技信息》2011,(34):116-117
贫困生认定既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道难题,也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因此确立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但从长期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对贫困生的鉴定一直缺乏一个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贫困等级的界定也困扰着各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出现了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不是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却得到了利益,从而影响了贫困生资助的效果。所以研究当前高校贫困生有效的认定模式是助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助学体系亟待解决的子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