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浅谈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和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形观测是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形沉降、水平位移、挠曲、倾斜及裂缝等进行的测量工作,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就变形观测的精度和频率分析讨论,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沉降量是建筑物施工期间及竣工后地基变形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恩施州电力总调度中心大楼沉降观测与预测为例,详细讨论了沉降监测的布设方案、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精度和数据分析,并采用指数曲线3点法对地基最终沉降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凯丽大厦数据综合分析及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以西安凯丽大厦为例,研究高层建筑物沉降的均匀性与安全性,并揭示沉降原因.预报沉降趋势。方法 讨论沉降监测技术方案,处理沉降观测数据,采用几何分析、回归分析、物理分析对沉降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利用多项式线性拟合回归分析法对今后大楼的沉降情况进行了预报。结果 确定该大楼沉降速率满足规范要求,地基处理有效可靠,大楼状态稳固,并得到大楼主体封顶后的预测曲线。结论 所采用的沉降原因和变形规律分析法可普遍应用于工程变形测量,沉降趋势的预报对于项目决策和施工人员及时掌握沉降信息和变形情况,并相应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某建筑物的沉降及倾斜观测为例,从布网、观测、绘图、评价过程等方面,对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通用性为目的,以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为基础,通过对扰动量和变形量进行维度扩展,建立了一个建筑物四维变形数据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衡阳办事处办公楼沉降观测测量为例,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的实施、沉降观测的方法、观测周期的安排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兴岩  全广军  安永建 《科技信息》2011,(1):I0338-I0339
本文以石家庄市南三条国际商城为例介绍了高层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描述了该建筑物沉降监测技术方案方案中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外业观测及数据处理、分析等内容.并对沉降变形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高层建筑沉降测量是对监视的建筑物进行测量,以确定其垂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对高层建筑物的沉降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沉降测量技术,最后,对如何达到沉降观测的高精度要求,提出了具体、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
余智勇 《广东科技》2014,(12):137-137,130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城市的建筑物不断增多,建筑物的质量也被更加全面的重视,尤其是建筑物沉降变形会严重的干扰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所以对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法、观测精度及变形分析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同时对建筑物沉降特性判别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城镇建筑区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监测网的布设及观测方法,在建筑物的实际变形观测过程中,通过对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观测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可以得到建筑物倾斜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1.
浅埋暗挖隧道引起建筑物沉降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考虑建筑物刚度的情况下,得到浅埋暗挖隧道引起建筑物沉降的预测方法,通过利用弹性地基梁原理,将经验公式法计算得到的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值转换成沉降反力,再利用MIDAS-GEN软件计算沉降反力引起的建筑物沉降。利用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分析隧道与建筑物相对位置、基床系数、建筑物刚度以及土体损失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吻合;建筑物沉降曲线的斜率随建筑物与隧道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建筑物沉降值随k的增大而减小;随建筑物刚度的增大,沉降曲线趋于直线变化,建筑物沉降差变小;随着土体损失率的增大,沉降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可见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桩基基础与灰土地基基础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分析的较优方法。方法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对桩基基础与灰土地基基础的高层建筑物沉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种方法对桩基基础高层建筑物的数据分析均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对灰土地基基础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中,时间系列模型要优于线性回归模型、灰色系统模型。结论桩基基础高层建筑物的监测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灰色系统模型,而灰土地基基础高层建筑物监测数据分析更适合选用时间序列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以新苔井山隧道右线明挖段近接小区高层建筑(构)为背景,通过FLAC3D模拟明挖隧道近接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主要对围护结构、地表沉降、建筑沉降、基坑底部隆起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将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围护结构的变形属于复合型变形,最大水平位移为23.32 mm;(2)地表沉降为动态变化过程,无建筑侧沉降变形形式符合正态函数;(3)建筑距离基坑距离越小,沉降值越大,反之越小,最大沉降值为5.39 mm;(4)底板的施作对于基坑隆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整体变形表现为M形,周边土体的整体变形趋势都是向应力缺失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盾构穿越保护建筑数值模拟预测与监控量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既有建筑下盾构穿越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多工况系统的3维数值模拟研究,认为在地层及隧道相关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既有建筑与隧道的相对位置、既有建筑的刚度、自重等对地表沉降规律具有明显的改变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沉降量、沉降槽宽度及形式等的改变.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穿越历史保护建筑上海市徐家汇观象台工程,建立全3维模型对既有建筑下盾构穿越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地表沉降量.通过对穿越过程沉降测点的监测,对数值模拟预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都会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给建筑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以某不均匀高层建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建筑所经历的两次基础加固过程,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两次加固的效果,并预测了未来两年的沉降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地层不均匀、地基土固结沉降增大桩基负摩阻力是造成本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本项目上部结构施工完成三年后超孔隙水压力才基本消散;基础加固中基桩应选择合理的持力层,如桩长较短,即使桩数多,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基础加固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由于加固桩体施工对土体有一定扰动,故沉降不会立刻停止,而是在扰动停止后趋于稳定;沉降缝对于控制大规模不均匀沉降意义重大,设计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某实际工程L型带裙房高层建筑三维分析模型,采用分层地基模型模拟地基土,引入缝连接单元,对不设缝带裙房高层建筑进行了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主要讨论主楼和裙房的桩长变化对桩筏基础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主楼桩长增加,主楼与裙房基础的平均沉降以及它们之间的沉降差减小,减小趋势趋于缓慢,对于基础底板弯矩,总体上随桩长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趋势变缓;裙房桩长增加,主楼沉降量变化不大,裙房沉降量减小,裙房分担主楼荷载的比例增加,裙房倾斜先增加后变化趋于平缓,而主楼倾斜减小.  相似文献   

17.
隧道穿越方式对地表建筑物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地铁隧道穿越地表建筑的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隧道不同穿越角度和偏心比条件下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隧道穿越方式对地表建筑基础及结构变形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以不同角度和偏心比条件穿越时,地表建筑基础的沉降过程和分布形态差异明显.随着穿越角度的减少,建筑基础沉降最大增幅达37.3%,基础最 大沉降位置偏移,沉降分布形态由对称分布逐渐向单侧倾斜,横向相邻柱基沉降差迅速增大,纵向相邻柱基沉降差变化较小;建筑物倾斜值增加明显,最大增幅约10倍.随着隧道偏心比的增大,即隧道逐渐偏离建筑中心,一侧基础沉降增大,最大增幅1.64倍,另一侧基础沉降减少,最大降幅1.24倍,基础最大沉降位置由建筑中心转向侧墙,沉降分布形态由对称分布向单侧倾斜,横向相邻柱基沉降差基本不变,纵向相邻柱基沉降差明显增大,最不利情况出现在偏心比为0.8时.偏心比的改变对建筑物横向倾斜影响较大,对建筑纵向倾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适合银川地区的建筑地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选取银川地区的多处工程场地,采用分层总和法和有限元软件ADINA分别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对比沉降计算结果并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将理论计算的结果对比建筑地基实测平均沉降量,得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在置信度为95%的条件下,采用Bootstrap法推断出两种方法对应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90, 0.142]和[0.055, 0.092],该沉降经验系数置信区间的获得可为银川地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于银霞 《科技资讯》2012,(13):56+58-56,58
本文就某医院病房楼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详细描述深基坑开挖中沉降观测的方法及沉降观测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以邯郸文化广场商住楼CFG桩工程为例,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方法.通过静荷载试验和对建筑物沉降的观测,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