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海丰 《今日科技》2022,(12):44-45
<正>积聚科技动能、赋予城市能量,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前进步伐中,海曙积极把握“科技回归都市”趋势,不断刷新高质量发展底色。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突出创新制胜导向,以中心城区为载体,适应“科技回归都市”新趋势,推动城市更新、集聚创新要素,全面探索工业互联网科创高地建设新路径,实现技术、业态模式的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2.
高国飞 《今日科技》2022,(11):12-13
<正>近年来,杭州市西湖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聚焦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大力实施“科创强区”战略,加速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打造科创引领新高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获评浙江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连续两年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前三,连续四年R&D投入强度居全省前三,连续多年在省市科技进步、创新发展专项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成功夺取2021年度省“科技创新鼎”。  相似文献   

3.
<正>为打造"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2016年4月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之后,绍兴、宁波以及湖州等地也积极谋划建设各自的科创大走廊。科创大走廊的实质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和示范区,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中关村是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借鉴中关村科技创新经验,将有助于浙江科创大走廊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核心。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在未来五年,预计将集聚30万名创新创业人才、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杭州科创人才集聚区。在创新全球化的今天,要把"大城西"打造为杭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的主平台和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如何吸引高端人才与高端企业入驻杭州,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环境,显  相似文献   

5.
<正>"科创22条"提出要秉持开放理念,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通过集聚国内外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和人才,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六条人才政策人们常说,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只有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正所谓凤凰栖于梧桐,栽下"梧桐"是"科创22  相似文献   

6.
全球合作与竞争不仅集中在国际科创中心之间,也需要各国中等规模创新型城市的参与。根据国际权威排名,选取了一批人口规模在40万~200万之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等城市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城市创新发展的六大关键要素,分别为生态生活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硬科技资源、软科技要素、一流主导产业、国际化市场等。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创新生态,集聚培育体现独特气质的“创新物种”是“科创中城”崛起的关键所在。第二,打造极富魅力的“科技地标”,使自身的科创元素成为城市新名片是“科创中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举措。第三,实现生态、创新与产业“适宜度”融合,是“科创中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围绕多元化产业发展,实施打破“路径依赖”的积极进取性创新政策是“科创中城”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中国而言,广大中等城市如何发展将影响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速度。因此,中国应加快发展世界级“科创中城”,拓宽未来国家创新源泉,进一步融入世界创新网络。针对中国创新城市发展,给出对策建议,对于中国形成一批世界级“科创中城”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城东智造大走廊是杭州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智能制造和高端产业要素集聚发展的战略高地,与城西科创大走廊遥相呼应,是支撑杭州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东翼"。意义和作用:"心脏"当今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工业变革,迎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全球智慧经济时代。以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计划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以吸引人才,以及合理利用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在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模型,并运用中国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水平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作用不显著,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受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等创新环境的影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两者关系中,创新绩效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台州市路桥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殷切嘱托,在创新深化上下足“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持续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先后斩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6项,获评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50强、第四批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科技创新因子在路桥持续迸发活力。实施平原造峰增强创新核心能力突出抓好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构建立体式创新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服务能力。一是打造环飞龙湖科创生态圈。依托飞龙湖区块城市开发建设,集聚高端资源布局一批引领创新、支撑全局的重大科创平台,  相似文献   

10.
<正>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群成势、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在强化“源头创新”的路上,钱塘区正为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有效供给注入澎湃“动能”。浙江首个国家级生命健康研究机构——中科院医学所顺利落地,全省唯一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顺利建成,浙江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创建;集聚30余个高端研究机构,拥有4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投用各类创新平台220万平方米……“钱塘创新”“钱塘智造”正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点燃“科创引擎”。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发现,在人才的集聚、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上海的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亟需完善和创新。在上一期的专栏中,我们谈到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面临要素创新和资源创新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下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才资源。我们发现,在人才的集聚、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上海的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浙江省科创人才队伍建设亮点频出——新入选国家“火炬计划”建议名单人数名列前茅;入选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数量均处前列;获国家“优青”资助人数创历史新高……显然,脚下的“浙”片之江大地,正成为人才云集、创新创造的热土。  相似文献   

13.
<正>一是全力推进金义科创走廊建设,补齐科技创新战略短板。建设金义科创走廊,打造高能级科创大平台,是科技工作第一工程。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沪杭金产业带,以金义黄金主轴为重点,以金华科技城为龙头,全力推进金义科创走廊建设,努力提高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江干区十分注重优化创新生态,先后组建了针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汇人才联盟""江干区科技产业发展协会""江干区知识产权协会"等平台,助推科技服务质量新提升。2018年,全区在科技平台建设、科技资源集聚、科技主体培育、科技金融创新、科技生态打造等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在区政府、区科技局的精心耕耘、呵护下,江干区  相似文献   

15.
<正>小镇介绍科创小镇是金山区、枫泾镇政府和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深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机制,落实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战略的重要载体。科创小镇的发展愿景是建设科技创新企业集聚的小镇、  相似文献   

16.
正转型升级,已成为近年来普陀科创发展的代名词。回首过去,我们能看到普陀区科委积极参与全区疫情防控、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身影。同时,普陀区还围绕打造苏河水岸生态宜居地、国际创新合作承载地、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地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新的发展极的"三地一极"目标,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力、辐射力、驱动力"建设,努力提升科技产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7.
《杭州科技》2022,(2):22-23
<正>随着大孵化器战略的深入实施,优质企业、人才、资金、服务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创园区已经成为余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这也决定了这一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紧迫性。对此,由余杭区委组织部牵头,协同区科技局共同推进全区科创园区党建工作,在全区科创园区党建领域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  相似文献   

18.
<正>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工程,也是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组成部分。2009年5月15日,省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批准设立。同年11月30日,青山湖科技城正式奠基建设。青山湖科技城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分为四大功能区。研发区面积5平方公里,启动区块面积2.07平方公里,是科技城核心,建成后将集聚大批科研机构和研发人才。产业化区面积40平方公里,是高端产业和高新企业的集聚地。现代服务和综合  相似文献   

19.
<正>“八八战略”实施20年以来,制造业大市宁波坚持以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迁。迈上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征程,宁波在科创工作格局、平台建设、科研攻关、生态建设等领域打出超常规“组合拳”——改革引领创新。推进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改革,探索实践“研值在线”“万企诊断行动”等典型做法,全方位提速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金华跻身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功加入G60科创走廊。作为金华主城区的婺城,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想方设法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加快建设金义科创廊道婺城区块,探索最适合婺城发展的科创模式。针对婺城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婺城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接轨沪杭等大城市,一方面利用上海、杭州等地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