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亦如火如荼的展开,山区开发建设已成为常态。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孕灾条件,而泥石流是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之一,该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构建较为精确的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极为迫切。本文基于舟曲县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特征并参照问卷调查结果,选取10个指标作为泥石流风险评价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并获得了各沟泥石流危险度;运用受威胁财产和人口构建评价模型,进而得到了各沟易损度值;通过危险度与易损度乘积建立风险度模型,得出各泥石流风险度结果,其中极高风险区占比27.27%、高风险区占比36.36%、中风险区占比18.18%、极低风险区占比18.18%。将计算结果和实际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可靠实用,能够准确反映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风险,为该类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不同区域的灾害危险性区别较大,给灾害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根据灾害影响因素和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影响因素叠加法,基于ArcGIS 10.0软件,分别进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单灾种和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与空间分析;以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为指标,完成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危险度处于1.000~8.615范围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与实际公路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公路地质灾害的极重灾区为武夷山—台湾山区和川滇山地;以图件形式明确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在中国的分异状况,并划分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可为三级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的重要通道. CPEC北部大部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山区,具有独特复杂的地质结构、活跃的构造运动、多样的地形地貌、多变的环境气候背景. CPEC内滑坡、泥石流及冰川跃动等相关灾害多发,影响着CPEC的安全建设和运营,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地质灾害亦给当地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系统总结了CPEC滑坡、泥石流及冰川相关灾害识别编目及成因、地质灾害评价、灾害防治与减轻等方面研究现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5点不足:孕灾背景研究较为薄弱、灾害早期识别有待进一步加强、灾害特征与机制揭示不够深入、灾害评价及方法有待发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有待提升等,提出相应建议.提出三方面展望:开展CPEC环境地质普查、地质灾害详查,建立完备的地质灾害本底数据;促进建立适于CPEC的地质灾害空天地联合监测识别技术体系,促进卫星数据共享体系升级;开展系统全面的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价、减灾与灾后恢复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灾害多元信息耦合预警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Logistic回归模型和前期有效降雨量引入到地质灾害预警领域,结合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泥石流灾害多元信息耦合预警体系,并基于MAPGIS平台经二次开发建立了泥石流灾害预警系统。在综合分析雨量和地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危险等级自动划分方法,从而实现了对泥石流等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的定量化时空自动预报。基于该系统,在辽宁省鞍山市开展了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鄂西山区处于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灾害频发,风险呈现加剧之势。以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集镇为研究区,通过以斜坡为单元地质灾害调(勘)查工作,归纳了孕灾地质条件,并构建了斜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首先基于斜坡单元进行评价单元划分;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斜坡坡度、斜坡高差、剖面曲率、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斜坡结构、水系密度、植被覆盖率等8个评价因子,对区内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综合考虑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的诱发影响,进行不同降雨重现期工况下危险性区划;根据研究区人口、建筑、道路、土地等承灾体分布,分别进行人口和经济易损性评价;最后根据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野三关集镇发展规划、精细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的面积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北片区,针对极高、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有变形迹象的斜坡建议采取工程治理或专业监测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陆川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和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选取了断层构造、坡度、灾害点密度、工程地质岩组、降水量、人类工程活动和水系这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陆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最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得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为今后陆川县地质灾害的预防、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甘肃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实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泥石流易发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5条典型泥石流沟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工程实例表明,所建模型不仅反映了泥石流灾害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且体现了泥石流易发性评价过程中的层次性和全面性;该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了泥石流的易发性状况,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评价结果与实际调研情况较吻合;所建模型为舟曲其它地区泥石流灾害的评价和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老帽山区是山地灾害严重区、频发区,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灾害区的泥石流灾害诱发因素进行权重分析,认为暴雨是触发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以南岔河流域泥石流沟为例,评价其危险度,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对辽南泥石流其他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中。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文章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旨在为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曾帅  刘汉湖  魏雨 《河南科学》2019,37(8):1311-1316
当高速路穿越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时,对其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防灾效率,降低防灾成本.在详细分析攀盐高速格里坪至渔门段地形地貌、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10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利用模糊层析分析法(FAHP)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制图与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主要以安全、轻度危险性为主,占研究区面积的56.72%. 2)高危险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10.79%,主要分布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密集带和高沟谷密度带.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区划结果精度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为高速路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综合定权法的中国玉米综合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PCA偏相关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等多种赋权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有效融合的多指标综合定权模型IW.据此评价了中国各省(市、区)玉米的综合灾害风险,并绘制了中国玉米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图.结果表明,使用IW综合定权模型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精确的指标权重,据此绘制的风险评价图不仅能够很好反映中国玉米种植风险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且具有良好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11.
从泥石流堆积区的形态特征出发,选取喀斯特地区穿洞村沟泥石流流域为典型实例,深入分析了在喀斯特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下,土壤侵蚀为泥石流过程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源条件.笔者结合遥感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堆积区进行了危险区划分,并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赋值,从生命和财产损失两方面得到研究区的易损性评价结果.通过叠加分析,最终完成了研究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中、高风险区占总面积的71%,且均为人口房屋的密集区,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一致,表明此方法适用于喀斯特地区泥石流风险评价,也为该地区的泥石流防治与减灾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俊  王克峰  韦开行  李业  吉辉  唐甜 《河南科学》2022,(7):1125-1133
重庆西部的丘陵区属于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较高的区域,掌握其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布规律对于推动当地灾害预警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在分析渝西典型丘陵区孕灾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地形起伏度、斜坡坡度、地灾点密度、距道路距离、距水系距离、工程地质岩组作为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渝西典型丘陵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区评价,同时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深丘区,其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86%;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在研究区的深丘区和中丘区中均有分布;研究区的浅丘平坝区以非易发区为主;经验证可知,本研究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的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地灾点的实际分布情况吻合度较高,说明本研究结果的精度较高,可作为当地灾害风险管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滑坡地质灾害高发区的三峡库区云阳县县城区域作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斜坡结构、工程地质岩组、水系作用以及土地利用类型6项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境内143个地质灾害点作为样本数据,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栅格数据计算分析功能,应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的信息量理论对研究区进行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县城开发区和库水位变动带库岸斜坡,分布地层主要为中统上沙溪庙组(J_2s)和下统的遂宁组(J_3s).通过对研究区的分区评价,确定了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为该区滑坡地质灾害预防和规划治理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水动力模型为研究依据,以降水、来流等自然条件为泥石流发生的推动因子,加之地形、地质、植被、人口等影响因子,构建了泥石流风险分析模型。选取广西5个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河网分级编码方法对河网水系信息作概化处理。根据粗糙集理论,采用了一种可以从客观角度上确定影响因子权值的综合权重计算方法,构建了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判机制。将计算模拟结果置于广西地质灾害分布统计与2011年全州县泥石流灾害事件中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水动力模型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是合理且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洪水灾害人口风险模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雨林地区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模糊数学法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洪水灾害人口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洪水灾害人口风险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模糊数学法能较好地分析洪水灾害人口风险,利用模糊综合评价GIS模型评价洪水灾害人口风险是可行的.确定栅格数据层模糊子集分级的间隔值和构建模糊隶属函数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16.
以保山市隆阳区为研究区,选取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3种典型地质灾害类型为对象,综合运用GIS技术与多种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对地质灾害的集聚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划定其空间集聚热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隆阳区内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灾害均呈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和规模随观测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各地质灾害的空间集聚特征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空间集聚模式;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在空间热点分布上差异与共生现象并存.管理者在灾害治理工作中需采用区别治理与统一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马煜  李彩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719-9727
山地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也日益增多,对旅游区人员、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造成很大危害。为降低由地质灾害引发的山地旅游区公共安全风险问题,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际调研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的防灾减灾体系。结果表明,四川乐山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危岩、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危害方式呈现灾害链形式;分别阐述了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含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管控,最终建立了适应山地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从地面调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构建了防灾减灾体系。此成果丰富了山地旅游区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提高了旅游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发生在我国渐呈常态化趋势,灾害防治已逐渐步入常规性工作任务范畴,进行防治成效评估对于大众灾害适应和后期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安徽省2004~2017年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对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2004-2017年间,安徽省地质灾害以2005年最为严重;(2)安徽省地质灾害主要集中于西南部山地-丘陵区,北部平原区相对危险性较低;(3)基于DEA的地质灾害防治成效评价结果将安徽省16市分为4个层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考虑自然以及社会的作用,从洪水危险性和社会易损性两个角度出发,选取地理高程、人口密度、人均GDP和历史灾情数据为指标,采用快易的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内蒙古中部)进行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实现了各种指标定性与定量的组合,得出研究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靠近黄河的河套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缓、靠近河流、经济发达,洪水灾害风险较大.在研究区北部,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口较少,洪水灾害风险较小.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地带,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以宁夏南部山区尤为突出,严重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价,基于宁南山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的分析,阐述了宁南山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构建了包括泥石流点密度、平均坡度、流域相对高差、侵蚀程度、流域面积、沟床比降、降雨等7个指标的泥石流灾害危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基于GIS对各指标进行提取和分级量化,应用综合评判法按斜坡单元进行叠加计算。进而,采用突变点法将泥石流危险程度分为低危险、中危险和高危险3个等级,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与实地调查结果相符,可为宁南山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及工程建设中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