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通过对近几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综述,梳理出一些评价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并总结江苏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给出了武汉市区域地质稳定性分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宿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与协调性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宿州市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不断优化;2000年协调度最低,其值为0.287,2010年协调度最高,其值为0.732;2000~2004年期间协调性缓慢上升、略有反复,2004~2008年呈加速上升态势,2008~2010年为协调性高速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正向变化,对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宿州市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协调性逐年上升主要是因为宿州市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进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创新能力是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决定因素,分析了武汉人力资源的人口自然素质和文化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能力,政府与企业的决策管理能力,产提出了增强创能力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状况的重要尺度,将区域创新能力分为当前创新能力和潜在创新能力,建立了包含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将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可看出武汉市近十年来总体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与经济的协调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笔者提出武汉市协调发展的四点对策。  相似文献   

7.
8.
区域创新能力分析评价与发展对策——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荣  胡苗 《科技信息》2006,(5):201-203
甘肃省创新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有限、科研机构少、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高层次人才匮乏、外商技术型直接投资偏少。加快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是增强甘肃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竞争力、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在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部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科学评价具体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已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改造提升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价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评价了模型的要素、优缺点,结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五金行业特性,构建了五金行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以永康五金行业为例,采用AHP、熵权法与TOPSIS法组合进行模型的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辽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辽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支持能力五个维度.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辽宁2001-2010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总结了辽宁近几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特点;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引入因子分析法,从分析影响区域节庆旅游的因素着手,构建了包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节庆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发展状况、政策与体制环境等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区域节庆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即区域节庆旅游的发展受基础条件、资源产品、环境因素和发展潜力的影响,对广西而言基础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闫志刚 《科技资讯》2022,(1):174-180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增长极之间出现的“空心化”区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现实的问题。营口市处于五点一线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边缘地带,经济发展陷入动能不足、环保约束大的困境,亟需寻找新的路径解决发展难题。为避免这些欠发达集中连片区域失去创新发展动能,陷入发展滞长陷阱,拉大区域发展差距。该文提出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路,扶持一个新的有一定辐射能力的次增长极,与主要增长极呼应驱动,增补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协调推动区域发展。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共三级包括20项指标),应用熵权法对营口市及周边六地级市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同时应用定性分析,论证营口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及路径并提出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蚌埠市为例,运用信息熵赋权法和TOPSIS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皖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1~2012年,蚌埠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系数呈递增态势,且继续保持优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但总体水平偏低。中原经济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北地区振兴等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皖北中心城市和皖北旅游中心城市的打造等成为促进蚌埠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包括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要素。文章依据最新资料,分别对湖北武汉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南平市为研究区,采用频度分析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生态保护(B1)、产业发展(B2)、乡村振兴(B3)、文化建设(B4)、碳汇交易(B5)、机制保障(B6)6个一级和30个二级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TOPSIS法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评价.结果表明,南平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综合分值77,处于提高发展T2阶段,现代化发展排序为乡村振兴(B3)>生态保护(B1)>产业发展(B2)>机制保障(B6)>碳汇交易(B5)>文化建设(B4).各部分的发展不均衡,建议南平市从优化森林管护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弘扬优秀生态文化等方面解决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陕北为例,探求区域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变化。方法基于陕北及相关区域面板数据,以地理区域系统为视角,分析了2001—2010年陕北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陕北公路交通近10年发展迅速,陕北公路交通运输超过陕西和关中的发展水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增大,尤其榆林公路交通运输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贡献增幅最为迅速,但榆林累积贡献最小。结论落后和转型区域的公路交通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但较长时间的发展契机能够使其达到质的飞跃;对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交通政策是条件,区域自身经济增长点是关键,单靠有利的交通政策作用,没有区域自身经济的增长作用,无法使公路交通运输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TOPSIS法可以根据有限多个评价对象与理想目标的接近程度来进行排序,是在现有的评价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因此,选取了22个省份的7个经济指标建立我国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了TOPSIS评价模型;其次,利用22个省份的7个指标数据进行优劣评价分析;揭示了各省在经济发展中的存在的差距,并且提出了提高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从经济、资源、区位、文化、政策、市场等6个方面,立足于系统性、规模性、关联性和差异性等4个导向维度,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条件的评估体系,最后以苏北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大伟 《科技信息》2013,(36):107-109
本文生态足迹理论,对南阳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南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821981 h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9316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228812 hm,说明南阳市的发展正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本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刘丙泉  吕高羊 《河南科学》2014,(8):1618-1623
通过构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一致性组合评价方法,对2007—2012年我国12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相对技术创新能力变化不大;不同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特点,一刀切的提升政策会破坏技术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机制;均衡发展依然是众多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