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雷辉静 《遵义科技》2005,33(1):19-21,48
作者于1999年3月到遵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市农广校)工作。五年多来,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对农广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特别是2001年通过对全市农广校20年校庆工作的筹备与成功举办,一方面为农广人的“铜嘴铁腿”精神所震撼,为农广学员在农村艰苦的劳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与取得的巨大成就所折服;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受到广大农村急需各方面的知识,我市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遵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通过27年的开拓创新及办学实践,探索出农村成人教育的一些理念与做法。认为:坚持农业部门主管,才能开创农民教育事业的高效、有力;坚持部门联合办学,才能开辟农村成人教育途径的通畅、有为;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优势,延伸五级办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二传手”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员参与科学试验,为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出谋划策,促进科教兴农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淑琴 《遵义科技》2007,35(2):16-18
1赤水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历史及现状 赤水市农广校始建于1983年,是一所以广播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农业成人中专学校,属于中央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中的一级县级学校。1992年以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赤水农广校的教学工作未完全开展,只开办过三届学员培训,毕业学员不足40人。1993年赤水农广校被明确为局级事业单位,成为市内唯一的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远距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加强农广校的领导,1994年建立健全了市农广校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  相似文献   

4.
雷辉静 《遵义科技》2006,34(3):52-54
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通过远程教学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政治及科技文化知识培训,从而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而作为已成立20多年的农广校,自办学以来坚持面向“三农”,联合有关部门,调动社会力量,利用全国农广校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和网络,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开展文化科技教育,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组织他们科教兴农、科技致富奔小康。由此可见: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宗旨、方针及培养方向与农广校完全一样,都是利用远程教学手段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5.
遵义市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发源于余庆县,初创于农广校学员,总结于县委县政府.遵义市委市政府决策在全市整体推广实施,得到了全国精神文明办的肯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扬,谱写了一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赞歌。  相似文献   

6.
科技下乡     
《遵义科技》2008,36(6)
遵义市农广校年初多次组织遵义县、汇川区、桐梓等县农广校深入茅粟、高坪、官仓、板桥等镇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指导农民进行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共发放《水稻、玉米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农村沼气使用技术》等30多种实用技术资料70000余份,中央校报500多分,vcd光碟200余张。  相似文献   

7.
《遵义科技》2008,36(4)
2008年6月19日,以遵义市科技局姜清连副局长为组长,相关业务科室人员为成员的项目检查组对遵义林科所承担的市科技局农业攻关组《遵义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研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相似文献   

8.
《遵义科技》2007,35(5):F0004-F0004
2007年8月15日和9月8日,遵义市科技局组织市农业局、市统计局、市农科所等单位专家和领导,到汇川区高坪镇和习水县东皇镇,对遵义市种子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项目《高产杂交玉米新组合“遵玉8号”中试与转化》进行田间测产及中期检查。  相似文献   

9.
袁波 《遵义科技》2007,35(2):20-21
农广校是中国最大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自1981年建校以来,已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业战线培养了一大批“用得着,留得住”的永久牌技术人才,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作出了应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遵义科技》2009,37(2)
赤水石斛作为省重点品种,是我市发展道地中药朴的重点以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解石斛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石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9年2月5—7日,遵义市科技局段开强局长陪同遵义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遵义市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顾问刘文献同志前往赤水调研考察赤水石斛产业发展情况。赤水市副市长汪洪林、赤水市科技局局长张仁嘉、赤水金斛公司负责人等参加了调研。  相似文献   

11.
《遵义科技》2009,37(2)
为了解竹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竹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进展情况,2009年2月6—7日,遵义市科技局段开强局长陪同遵义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刘文献同志前往赤水调研考察赤水竹产业发展情况。赤水市市长张集智陪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2.
“渝黄一号”是西南农业大字李加纳教授研究培育出的甘兰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具有典型的“一优双高”特点。菜籽含油量为42—44%,饼粕蛋白质含量为49%。2000年起,经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引入遵义市进行了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通过几年的栽培,印证了“渝黄一号”油菜适宜在遵义市大范围栽培,产量已达到或超过其它一些主栽品种,产量较稳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作用;同时,在实践中还摸索了“渝黄一号”在当地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成果推广面狭窄;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从业人员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效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遵义科技》2009,37(5):65-68
1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概况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遵义市政府主办的唯一的综合型科技中介机构.于1997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2004年4月市政府为整合资源,增强其为政府、企业服务的能力,经市政府批准.将原遵义市科技情报所和原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两个事业单位合并组建新的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15.
《遵义科技》2005,33(4):I0002-I0002
2005年9月5日.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龙超亚一行,在遵义市科技局局长段开强、遵义市经贸委副主任周庆祥等的陪同下到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调研并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国家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落户赤水,通过赤水市农广校在11个乡(镇)30个行政村近两年的实施,培训核心学员1200名,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大力发展优质石斛、优质商品蔬菜和优质商品水果,同时带动周边群众近5万人,使赤水市农业新科技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受训学员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年收入均在6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7.
《遵义科技》2008,36(5)
1中心概况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由市政府主办的唯一的综合型科技服务机构,于1997年由市政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2004年4月为进一步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市科技局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精神.确立“围绕政府目标、面向企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做好双向服务”的指导方针和“国家扶持,自我发展,强化功能,自我约束,自主经营”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少边贫地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办学现状不容乐观。其发展受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分析究其原因,应加大该类地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改革力度和出台有效措施,发挥农广校应有的功能和职责,切实提高边远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9.
《遵义科技》2008,36(1):F0003-F0003
2007年12月20日下午,市委常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萍在市科技局局长段开强、副局长姜清连、周年的陪同下到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20.
吴晓岚 《遵义科技》2007,35(2):42-43
教材管理工作是农广校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落实远距离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材改版的周期缩短,多层次、多渠道的教材发行新模式,使农广校教材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搞好农广校教材管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农广校办学声誉,农广校教材管理人员应树立以下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