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君特·格拉斯是战后德国一位著名作家,与海因里希·伯尔并列为战后联邦德国文坛的盟主,并于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以荒诞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德国的历史和现实。《猫与鼠》作为其《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隐喻的独特方式带读者进入了一个"带来死神的猫与鼠的游戏",在"游戏"中为世人展示了德国那段充满了黑暗,蒙昧和罪恶的历史。该文试图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小说《猫与鼠》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该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时代启示和对人性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末,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为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最佳载体。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并通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新小说》颠覆了历史上鄙视小说的陈腐观念,由它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很快在文坛上发生影响,并迅速生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小说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4.
厦门作家袁雅琴的小说《陪楼》,讲述的是婢女阿秀与侨商家的私生子二龙之间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作品将故事放置在鼓浪屿百年历史与闽南地域文化背景上展开,使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颇具闽南文化意蕴的小说,作品侧重从"人文资源根基"上展现地域特色,具体表现为对于以鼓浪屿为中心的闽南日常生活习俗的精心描绘和一系列富于闽南地域文化性格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陪楼》既反映了作家对于鼓浪屿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是作家对于闽南地域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芬 《科技信息》2010,(2):166-166
王安忆的小说体现出独特的历史观,即历史不是由重大历史事件构成的,而是日常生活的延续和演变。王安忆的宽容和理解的当下情怀及独特的女性视域,则是这一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被视为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将上海的浮华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安忆独特的历史书写则作为骨架支撑起整部作品。小说将日常生活视作城市历史的主体结构,对其进行感性的历时性呈现;小说以"背对历史"的姿态对王琦瑶的命运进行了精彩刻画,并将其作为城市命运的同构体而赋予深刻的历史意义;小说将弄堂作为上海的景观结构,通过街巷里弄里的世俗生活再现了城市的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7.
河南作家南飞雁的中篇小说《红酒》《灯泡》《天蝎》属于官场小说的范畴,南飞雁的小说应读作"官场"小说,更应读作官场"小说"。人物命名的符号化使小说成为一种寓言式书写和隐喻式表达,其要表达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官场空间和生活于官场的人们对权力追求的集体"有"意识。作为官场"小说",南飞雁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小说隐含作者的道德倾向和价值取向影响了叙述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一起对受述者、隐含读者和读者产生影响。小说通篇采用自由间接引语的话语方式,使叙述者主体与人物主体有融合的趋势,在融合中让读者体官道、悟人道。读南飞雁的官场小说,还应该对小说的语言魅力给以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与清末其他谴责小说不同的是,刘鹗并未将贪赃的"清官"作为批判的对象。且与历史上揭"清官"罪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老残游记》在形象塑造、批判力度及理性思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电影《白鹿原》由同名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影视效果蔚然可观,也将《白鹿原》这部小说带到了更多人的视线当中。而两者之间对于史诗性的追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时间也引发了影版与原著之间对于故事主线的热议。《白鹿原》小说与电影两者之间因故事主题、历史叙事及艺术诉求三者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史诗性也十分具有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13.
文学革命拉开序幕的1917年,上海《民国日报》与《神州日报》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小说《九尾龟》的"隔空笔战",论争双方是民国报人成舍我与《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论争背后是"小说与社会关系"这一"新小说"核心理论的再次思考与强化,既反映出《民国日报》小说家对清末民初小说发展的回望与反思,也引起了之后《民国日报》小说家对小说改良的讨论与规划,他们的小说改良方略包括现实层面的若干具体操作,也曾寄希望于附设在教育部内的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民国日报》小说家成舍我、叶楚伧、姚鹓雏、胡怀琛等各有小说论著,并且试图从理论层面矫正民初小说界的不良习气,然而在古今、中西的交互冲击之下,他们却难以突破旧文学渊源的束缚,种种努力最终被"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时代强音吞没。  相似文献   

14.
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延续了作者独特的写实风格,小说以百年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转型时期为潜在背景,以微观叙事将百姓围绕"说话"而展开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由此达到了对历史转型时期民间生命主体性的审美观照,通过文本分析并与鲁迅的《阿Q正传》等作品相比较,可发现民间生命主体性包含着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这诸多因素实际上折射出中国近代以来所展开的社会转型的复杂形态,是传统与现代在民间生命中的纠结。  相似文献   

15.
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了独特的历史书写策略。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和虚构的奥雷利亚诺家族的百年历史,《百年孤独》整个文本在理性审视和书写拉丁美洲历史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价值层面诠释了历史的多种可能性。马尔克斯在使读者认识了一个拉丁美洲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并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评价后,通过奥雷利亚诺家族发展的历史,以揶揄的口吻批判了外来殖民者对拉美土著居民的"民族志"历史进行的随意篡改,以及对土著居民话语权利的刻意扭曲。可以说,从追忆历史和审视历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我们演绎了一幅生活在拉丁美洲大陆上的各个民族之间的生动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6.
刘露露 《科技信息》2013,(8):225-225
9.11事件激发了许多美国作家的写作灵感,将这次恐怖袭击事件放在广阔深远的历史与伦理空间中进行审视和想象,已经成为重要的9.11主题作品,它们已然成为了21世纪英语文学一个独特群类,即"9.11小说"。文学界普遍将这类小说归结为两种叙事维度即"悼歌"和"批判"。然而青年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作品《咫尺浩劫》剑走偏锋,作品基调游离于以上两种维度之间,通过讲述一个痛失父亲的男孩的心路历程向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9.11。作者更多的关注9.11这一历史事件的无法言说的创伤以及如何面对这些创伤。  相似文献   

17.
铁凝在长篇小说《大浴女》中采用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对文革历史进行独特的书写,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历程进行理性描绘,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从而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历史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问题结构是指历史理论的一系列预设与核心概念,它决定了历史理论可能的反思范围和限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本重要的历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建构出"历史形势"这个独特的问题结构,营造出历史人物活动的理论框架。在历史形势的问题结构中,个人的偶然性和能动性得到严肃的考虑,经济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获得了新的理论意义。这表明马克思开创了一种新的历史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拉什迪的小说《羞耻》直面印度次大陆后殖民时代分裂的历史,用拼接碎片的方式重新构建感知历史的角度,体现了元小说的开拓和尝试。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后殖民时代的独特认识,但这可能在针对西方世界的偏见将之普遍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失去了探寻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主体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活着》是一部朴实纯净的小说,像土地一样朴实,像山泉一样纯净,具有一切好小说都有的流畅.故事单纯,单纯到只有一句话的长度农民富贵为"活着而活着".但它又与丰富相通,从主人公富贵怎样化解苦难而乐观地"活着"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人生态度,是卑微苦命的传统农民如何"活着"标本.显示出作者对人和世界的独特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