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效浓缩池斜管的特性参数(s)与斜管中的雷诺数(Re)。分析了斜管沉淀原理中,雷诺数性质和特性参数公式、斜管里雷诺数Re的实例计算,探讨了斜管式浓缩机选型里,雷诺数(x e R,?e R)两个概念的运用和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浸没式UV-C装置,用于自来水厂斜管沉淀池的抑藻、除藻,通过分析其试验数据,认为是因为抑制了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达到抑藻和除藻目的,还实施了用黑色网格纤维罩在斜管沉淀池上的办法,减弱斜管沉淀池中藻类可吸收的太阳光,同样能有效抑制斜管沉淀池中藻类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3.
赵竟 《工程与建设》2015,(2):158-160,254
文章采用RNGk-ε紊流模型以及Mixture两相流模型模拟了斜管沉淀池在不同斜管管径下的速度场以及悬浮物浓度场,得到了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最优设计参数,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有关规范数值进行对比,提出了优化改进建议,为改善该沉淀池的沉淀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工作原理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焱 《山西科技》2008,(3):138-139
文章简述了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对确山县城区供水工程设计中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的改进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测斜仪在路基水平位移监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利用土体测斜仪考察路基水平位移过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对比分析表明:铝合金测斜管导向槽的扭转较小,而塑料测斜管的扭转问题较为严重;测斜管达到极限变形后,极限弯曲部位以下地方的水平位移无法进一步测量;测斜管两端被相对固定,且测斜管管材的刚度远远大于饱和软土,导致软土与测斜管不能协调变形.可见,基于测斜仪得到的水平位移数值是近似的,有可能因非确定性因素导致监测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测斜仪测试技术,突破依靠导轮式测头在测斜管导向槽内的滑动来考察水平位移大小的设计理念,减少水平位移测试技术中的误差根源.图6,表1,参8.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测斜技术原理、测斜管埋设方式、位移量测数据及误差处理方法;用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在软土基坑中,将测斜管埋设于基坑边土体和支护桩内等位置时的变形变化,经与实测测斜曲线的拟合,揭示出测斜管所埋设的介质弹性模量对位移测量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并给出了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职能斜管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设计进行了改进.智能斜管微压计在原有仪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液面读取传感器、仪器水平传感器、单片机控制单元、LCD显示器、键盘和通信接口,使仪器能自动读取液面高度,自动显示仪器水平高度,自动显示数据和存储数据,与上位计算机通信,能实现压力的无人值守和自动测量,提高了测量精度.介绍了智能斜管微压计的结构原理及其软件流程框图.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新型测斜管和FBG倾角传感器的新型分布式测斜方法。该方法采用柔性变形管与PVC刚性管相连接的改进型测斜管,选取具有增敏结构的新型FBG倾角传感器作为分布式测斜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并利用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补偿传感器。在边坡抗滑桩中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FBG倾角传感器的新型分布式测斜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具有有效性,并可成功解决测量中的温度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9.
深层水平位移是基坑工程安全监控的重要监测指标,通常采用测斜管进行监测,确保基坑的安全与稳定。为了提高测斜管监测结果的精度与自动化程度,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与不足,从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BOTDR)光纤监测技术原理和特点出发,研发了一种基于BOTDR技术的分布式光纤测斜管,详细介绍了其制作方法与施工工艺,通过现场基坑测试,获得了分布式光纤测斜管的应变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了基坑深层水平位移变化。结果表明:基于BOTDR技术的分布式光纤测斜管能够准确地反映基坑的变形情况,具有很好的工程适用性,且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具有测量精度高、数据采集全面、监测方便、能够实时监测等优点,在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深层水平位移是基坑工程安全监控的重要监测指标,通常采用测斜管进行监测,确保基坑的安全与稳定。为了提高测斜管监测结果的精度与自动化程度,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与不足,从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BOTDR)光纤监测技术原理和特点出发,研发了一种基于BOTDR技术的分布式光纤测斜管,详细介绍了其制作方法与施工工艺,通过现场基坑测试,获得了分布式光纤测斜管的应变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了基坑深层水平位移变化。结果表明:基于BOTDR技术的分布式光纤测斜管能够准确地反映基坑的变形情况,具有很好的工程适用性,且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具有测量精度高、数据采集全面、监测方便、能够实时监测等优点,在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热传递技术的被动改进中,在管中使用插入物是当今一种非常普遍并且具有很大实际作用的改进技术。内插中心斜杆换热管可以使管内实现类似于优化流场的多纵向涡旋流,使换热管在流动阻力增幅不大的情况下换热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插中心斜杆的换热管进行研究,探求斜杆数目、节距、直径等参数的变化对换热、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内插中心斜杆换热管的换热性能远优于光管的综合换热性能;内插中心斜杆换热管的努塞尔数随着斜杆数量的增多而在一定范围提高,压降随着斜杆数量的增多而增大,斜杆数量为3时,内插中心斜杆换热管的综合换热性能较好;努塞尔数和压降随着节距的增大而减小,斜杆节距为20 mm时,内插中心斜杆换热管的综合换热性能较好;努塞尔数和压降随着斜杆直径的增大而增加,斜杆直径为2.0 mm时,内插中心斜杆换热管的综合换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对高效沉降槽内固合分布进行了直接测定.利用作者自行研制的深层取样器取样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良好的絮凝沉降与合理的槽形结构所促成的高效固液分离过程,有许多优异的特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斜缀管式和平缀管式等截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骨架曲线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缀管布置形式的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其抗震性能具有共性。借鉴钢管混凝土单肢柱的计算框架,开展等截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骨架曲线的统一算法研究,对弹性刚度、水平峰值荷载、峰值荷载位移、下降段刚度等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算例分析,并以干海子大桥格构柱墩为研究对象,采用OpenSEES有限元程序,对骨架曲线算法进行工程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均吻合良好。最后提出了适合工程应用的等截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骨架曲线的统一简化算法,为钢管混凝土计算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规程编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倾斜隔仓板球磨机的工作原理,倾斜隔仓板在磨内的安装方式,并与垂直隔仓板球磨机相比较,分析了提高产量和降低能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颗粒和粉体混合物沿斜滑道的滑动摩擦系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测定了各种粒径陶瓷颗粒和玉米秸秆粉混合物沿斜面和斜管的滑动摩擦系数。结果表明,混合物滑动摩擦系数和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理论体积系数近似成线性关系,且线性式中多数表观值大于纯物质相应的值。  相似文献   

16.
文中提出一种计算自然沉降浓缩机面积的新方法,并给出了该方法的计算公式。结合实例,分析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地形起伏成品油管道积水不仅降低管输效率、加速管道内壁腐蚀,其腐蚀产物还可引起干线设备堵塞,甚至 计划外停输。采用0# 柴油、自来水在内径50 mm 的地形起伏透明有机玻璃测试系统上对油流携带积水这一局部油水 两相流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随油流剪切作用的增大,积水逐渐呈界面光滑分层流、界面波动分层流以及界面乳 化分层流3 种形态;一旦积水全部进入上倾管段,其平均运动速度随油相表观速度增大而线性递增,其平均截面含率 随油相表观速度增大而线性递减;积水全部进入上倾管段时对应的油相表观速度随上倾倾角增大而增大,而积水量对 其影响较小。结果表明采用上游来流可以将积水携带出去。  相似文献   

18.
在西峪煤矿人行斜井穿越流沙层期间,通过采用超前小导管管棚预支护、周边开挖、放小炮、拱架初期支护、料石砌碹、壁后注浆二次衬砌等技术措施,可以减小对围岩的扰动,使人行斜井成功穿越流沙层,这对井巷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经过验证的层流模型,对带纵向涡发生器的单排翅片管束的流动换热进行建模分析,就距离圆心4种距离、5种角度的纵向涡发生器对翅片管束性能的影响机理展开分析,发现涡发生器对翅片管束的作用表现在翅片上弱换热区大小的改变和沿流动方向涡量强度的改变两个方面.涡发生器能够推迟圆柱绕流的分离点进而减小管后弱换热区,同时能够利用较大涡量的主涡使局部核心区的流体混合,提高流体的温度梯度.对比结果表明,在雷诺数范围为600~2 600,对单排圆管翅片管束而言,涡发生器相对翅片管束圆管中心为130°同时离圆心相对距离为1.36时效果最好,综合性能指标提高7%~30%;对于两排翅片圆管管束,顺排和叉排都在第二排涡发生器角度为120°时效果最好,综合性能指标提高分别可达15%和28%.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黄料赤泥在溶出过程中发生膨胀的行为,发现絮凝剂过量、泥浆处理时间长将导致黄料赤泥膨胀加剧;提出了快速分离的方法;赤泥高效分离沉降槽的工业实践结果,证明了采用快速分离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