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较研究了紫茎泽兰及其伴生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光合特性,了解紫茎泽兰在干旱条件下的入侵特性,探讨紫茎泽兰具有较强入侵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紫茎泽兰最大光合速率(Pmax)并不高,紫茎泽兰通过关闭气孔,降低蒸腾速率(Tr),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方式来适应胁迫环境.紫茎泽兰通过保持较长的生长时期获得生长优势,这可能是其入侵干旱贫瘠环境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
紫茎泽兰是一种有毒的,侵占性很强的检疫性杂草。侵占林地、荒地、山地、草场。危害农、林、牧业。其防治方法有人工防除,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多年实践表明,上述防治方法在我国有一定的作用。但尚未形成一套真正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紫茎泽兰化学防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目前云南市场上常见的几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进行防除.结果表明:各除草剂及其组合对紫茎泽兰的防治效果显著.草甘膦的灭杀效果最好,其对紫茎泽兰繁殖器官和植株茎秆影响显著;克无踪的防治效果最快,但不彻底.实际防治中草甘膦和克无踪配合使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畜牧业、农业、林业与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随机布设样地的方法对广西各地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区域的入侵格局进行研究。通过量化紫茎泽兰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等16个生境因子,精确描述了该外来杂草对具不同特征的各种生境的入侵格局,对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描述紫茎泽兰生境的16个生态因子所含的生态信息由四个综合因子表征。紫茎泽兰的发生频率与坡向、水源距、耕地距、植物总数、海拔、土壤湿润度、乔木高度、坡度、植物种数等生态因子正相关,与灌木数、杂草高度、杂草盖度、气温、乔木大小、林型、空气湿度等生态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生物入侵杂草,在我国西南部地区扩散范围日益扩大,使农牧业减产、减收,经济损失严重,本文论述了紫茎泽兰的危害性及如何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了紫茎泽兰、撂荒地、云南菅和狗尾草群落下0~30cm的4层土壤对6种底物的诱导呼吸作用.结果表明群落类型和土壤深度均对诱导呼吸强度有显著影响,紫茎泽兰群落下木质素和葡萄糖作为底物时的土壤诱导呼吸强度较高,说明紫茎泽兰群落下微生物数量较大,同时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生物入侵杂草,目前在我国西南部地区扩散范围日益扩大,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紫茎泽兰在我国生物扩张成功的原因及目前对紫茎泽兰的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降解紫茎泽兰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紫茎泽兰是一种世界性恶性有毒植物。本文首次报道了两种微生物能显著降解其主要毒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将13种食用菌栽培在紫茎泽兰培养料上,栽培出品质较好的4种食用菌,同时利用食用菌本身含有的大量生物酶较好的脱除了紫茎泽兰中的有毒成分——泽兰酮。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紫茎泽兰在曲靖市朗目山的分布规律,为防止紫茎泽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了一定依据.记录了不同海拔(1500m以下、1500~2000m、2000m以上)、不同环境条件(林下、林缘和全光)下紫茎泽兰的分枝数、平均株高、基径、盖度、出苗数和主要伴生种.3种环境条件下,多数参数于海拔1500~2000m处达到最高、2000m以上最低.在不同海拔下,林缘环境均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紫茎泽兰对凉山农业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茎泽:兰生长繁殖能力极强,目前已分布于凉山州全州17个县市,并且仍在以每年30km的速度向北、向东推进,给农、牧、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阐述了凉山州紫茎泽兰的侵入、危害现状和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脱毒预处理的紫茎泽兰为原料,在室温条件下通过酸化预处理进行厌氧发酵,对发酵体系的能源转化效率和原料利用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酸化预处理发酵的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分别为199L·kg-1和240L·kg-1,分别是未经酸化预处理发酵的1.72倍和1.73倍;酸化预处理和未经酸化预处理的COD降解率分别为61.50%和44.07%;此外,酸化预处理原料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利用率分别为21.28%、18.18%、13.28%,分别是未经酸化预处理的1.61倍、2.00倍和3.16倍.酸化预处理发酵的原料能源转化效率达到42.13%,分别是未经酸化预处理发酵的和文献值的1.78倍和1.95倍.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蓝桉叶水提液(2%、5%、10%)、抽提后的蓝桉叶(2g、5g、10g)和阴干蓝桉叶(2g、5g、10g)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蓝桉叶水提液能降低紫茎泽兰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胚根和胚轴长度及幼苗生长,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2%水提液对发芽率的作用除外),但低浓度有时会促进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新生叶片数;以蓝桉作为竞争植物与紫茎兰竞争以抑制其生长,且蓝桉不会对当地其他植物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的光合特性,为造林树种的选择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各树种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出各树种的光合特征参数并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珍贵阔叶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各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为7.00~18.19μmol·m~(-2)·s~(-1),平均值为10.83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柚木Tectona grandis(18.19μmol·m~(-2)·s~(-1))、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13.07μmol·m~(-2)·s~(-1))、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2.60μmol·m~(-2)·s~(-1))、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11.63μmol·m~(-2)·s~(-1))、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11.29μmol·m~(-2)·s~(-1))、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e(10.85μmol·m~(-2)·s~(-1))、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10.64μmol·m~(-2)·s~(-1))、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8.90μmol·m~(-2)·s~(-1))、擎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7.72μmol·m~(-2)·s~(-1))、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7.22μmol·m~(-2)·s~(-1))、铁力木Mesua ferrea(7.00μmol·m~(-2)·s~(-1))。光合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柚木、米老排和红锥,较弱的为擎天树、铁力木和山白兰;对高光强适应能力较强的树种为铁力木、柚木、观光木和降香黄檀,较弱的为灰木莲和山白兰;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格木、红锥和香梓楠,较弱的为山白兰、擎天树、观光木和米老排。【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选择光合能力强的树种造林。格木、红锥和香梓楠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可作为松、杉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树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三角梅的基础光合特性,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其主要的两个品种大红宝巾花和光叶宝巾花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下午14时左右,全天内光叶宝巾花的净光合速率值均大于大红宝巾花;它们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均与气孔导度呈显著相关,而与胞间CO2浓度相关性弱;...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5月冬小麦孕穗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模拟光强(simulated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SPR)下麦田杂草小花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小蓟(Cephalanoplos lapathifolium) 和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叶面温度(T_l)及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V_(pdl)).结果表明:3种杂草和冬小麦随光强增加P_n增大,小蓟和酸模叶蓼分别在SPR为700和1300 μmol·m~(-2)·s~(-1)出现光饱和,小花糖芥和冬小麦在模拟光强范围内没有出现光饱和.T_r、Gs随SPR增加响应趋势一致,冬小麦、小花糖芥呈上升趋势,小蓟下降,酸模叶蓼气孔导度对SPR反应不敏感,保持在0.3 mol·m~(-2)·s~(-1)左右,T_r保持在大约5.0 mmol H_2O·m~(-2)·s~(-1),显著高于冬小麦和其它杂草(p<0.05).冬小麦和小花糖芥T_1 和V_(pdl)随SPR增加变化较小,且高于小蓟和酸模叶蓼.模拟光强条件下小花糖芥与冬小麦的光合特性相似,是麦田自然资源的主要竞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