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代至民国时期,文山地区的苗、瑶族长期居处山区、半山区,过着刀耕火种、狩猎、采集相结合的游耕农业经济生活。探讨这一时期文山地区苗、瑶族农业经济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形成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山地区开发历史,为文山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是文山地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山地区的社会经济较以前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要进行发展必须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从瑶族聚居地区的勐腊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发展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为瑶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瑶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相似文献   

4.
文山地区是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先秦至唐宋时期文山地区的开发进程虽然比全国先进地区滞后很多,但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回顾文山地区的开发历史,不仅在于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深化对这一地区的认识,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代至民国时期,文山境内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农民为求生存,在农业之外仍需从事某种手工副业。手工业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单位,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发展缓慢。文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虽在明代就有开采,但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是人力开采,开采手段落后、原始,产量小,未能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族不是文山地区的土著民族。清初改土归流前有少量移入,但相当一部分被当地少数民族同化。改土归流后,内地汉族移民大规模迁入文山地区,与各民族一起,共同开发文山。在与各民族的共同交流中,汉族移民传播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先进文化,促进了文山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巩固边疆民族地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两族随着经济联系的密切,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交流,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密切了两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瑶族的进步。文化交流使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8.
集市贸易的兴起及发展推动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文山地区各县、乡镇集市发展基本定型,各街市定期集贸,既方便了民间互通有无,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文山地区早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主要是汉族移民,汉族聚居区逐渐成为集市和后来县、乡镇所在地,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展将农民卷进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对越贸易更促进了文山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集市贸易的兴起及发展推动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文山地区各县、乡镇集市发展基本定型,各街市定期集贸,既方便了民间互通有无,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文山地区早期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主要是汉族移民,汉族聚居区逐渐成为集市和后来县、乡镇所在地,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发展将农民卷进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对越贸易更促进了文山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贵伟 《科技资讯》2010,(30):230-230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新医改不断推进,对外交往不断扩大,进口医疗器械逐渐增加。近年来,文山地区医疗器械的进口也逐渐增加。医疗器械的进口促进了文山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山医疗事业的发展。如何不负使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贸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做好文山地区进口医疗器械的检验监管工作,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世界范围的民族分布情况有大聚居、小聚居、杂居和散居等基本模式。长期稳定的多民族小聚居或杂居格局一般意味着多样性文化共存共生 ,通过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论述 ,可以发现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互动条件下各民族认同情况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的起源与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呈现多元性、交融性特征,并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力求寻找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新思路。建议开发新疆少数民族体育各种资源,重塑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为建设富强、和谐、文明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壮泰族群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泰族群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因缘于壮泰同源。两个民族的先民原来共同生活在今广西等地,一直到东汉时期。他们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开以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情况,与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三大民族集团的发展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吐蕃东进,在藏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藏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藏彝走廊西部以藏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对今文山地区来说,移民活动的高潮是到了清代中叶特别是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始出现,外地汉族移民主要分布在府县治所及其周围、交通大道沿线集镇,少数民族则主要居住在广大的山区、半山区。与明代相比,文山地区在清代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玉米的传入并迅速成为山区的主要作物,促进了山区的农业开发。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积极倡导,特别是汉民的迁入并逐渐向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渗透、扩散,这些都对文山民族社会产生了渐进的影响,导致其社会逐渐发生缓慢的变迁。不过,由于移民的数量及其分布尚较为有限,民族地区的变迁是较为缓慢的,这也是今天部分民族村寨仍保存下来较多的民族传统习俗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文山州的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是中国和越南两国人民长期互相交往的通道之一,也是中南半岛上民族迁徙的走廊之一,边境线上居住着苗族、壮族、彝族、瑶族等跨境民族。文章通过这条长期的中越通道,揭示中国云南文山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跨境历史、跨境关系表现及跨境特征,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同仁参与讨论,从而为构建一种良好的跨境关系,为边疆的繁荣与和谐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与心理互为构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异。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于民族杂居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在研究目标上要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拉萨外来居民生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在西藏长居和客居的外来人大多居住在城市,特别是拉萨。拉萨的外来居民中主要有汉人、尼泊尔人和穆斯林。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大都从事商业和贸易活动,也有部分手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他们在拉萨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虽然人口数量不大,但他们对拉萨,特别是西藏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章试图通过对20世纪初居住在拉萨的外来居民社会生活状态的研究,展示特定历史时期西藏社会生活构成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孟获族属考     
孟获是汉人,而非少数族人.他是南中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八大汉姓中孟姓的耆率.当然他也是一个在与汉族大姓杂居的少数族人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