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晚唐以后,随着城市商业功能的逐渐强化,古典爱情理想光辉在商业化的酒宴歌楼觥筹交错的声色调笑中逐渐黯淡,审美趣味以富艳为美,文学中女性形象非伦理化,脱离了现实人伦的束缚,成为"被看"对象,爱情抒写的托喻色彩渐趋淡化。  相似文献   

2.
初盛唐时,城市功能更多地偏向政治,此一时期的山水抒写也更多的与政治相关,呈现出崇高悲壮或脱俗高蹈的审美风格。而中晚唐以后,随着城市文化、商业、娱乐等功能的强化,随着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吸纳力的强化,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自然在人类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渐失却了古代准宗教神秘色彩;山水抒写从神化自然到人化自然,审美形态从崇高到谐趣,从脱俗到从俗,审美趣味上清雅与富艳联袂而行。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上看,唐宋时期房产租赁业处于比较活跃的发展阶段.甚至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租赁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从唐、北宋两个不同朝代来看,因为其社会背景不同,也因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唐代和北宋房产租赁虽然有相似的部分,但同时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整个国家区域和各个不同城市来说,北宋较之唐代,城市房产租赁业规模更大.从唐、北宋租赁经营性用房、住宅用房比重方面来看,北宋相对于唐代,城市房产的商品化程度更高一些,北宋时期,城市所租赁的房产住宅用房和经营性用房规模都超越了唐代.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古代爱情诗词中,巧妙地借助心理距离与时空距离之间的变化来抒发感情的艺术现象入手,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及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和黄仲则都是性灵文人,康乾盛世中的哀吟者。他们的个人遭际虽不甚相似,但他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爱情诗词都呈现出无法释怀的伤痛和苦楚。所不同的是纳兰的词更多表现的是对妻子的悼亡之情、对初恋情人的相思之苦,词作更具空灵之美;而黄仲则的爱情诗更多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身遭遇的凄惨,诗作更具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6.
朱淑真,南宋杰出的女诗人、词人,有《断肠集》存世。她聪慧异常,却为社会所不容;她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却在失望中抑郁而死;她与父母感情深厚,父母却在她死后将她的诗词作品烧掉。从朱淑真的诗词作品来探究其父母烧掉女儿诗词作品的原因有三,一是女儿的才华、追求、反抗为社会所不容;二是想毁灭酿造了女儿不幸的"罪证";三是女儿的形象不健康。  相似文献   

7.
李长慧 《科技信息》2010,(11):157-157,18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能够帮助人类更好、更深入地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爱情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根据概念隐喻的理论,由于思维的共性导致人们在理解和体验爱情时,会使用共同的来源域。  相似文献   

8.
娱乐、抒怀与社交是词的主要功能。晚唐、五代和北宋词主要是以音乐形式应用于娱乐场合。北宋中期以后,随着词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其社交功能逐渐增强,宴词、寿词大多是社交活动的产物。进入南宋,国事变迁,词的创作与传播环境发生变化,抒怀言志成为词的主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9.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嘉靖初的诗风转向,即由学习盛唐诗转向初唐诗。从三个方面论述唐顺之初唐诗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唐顺之的初唐诗,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此一时期的诗风转变。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的月亮因诗人的独特情怀和体验而具有不同的魅力。诗人或以月入诗、以月起情,或以月作为修辞手段、作为描写时空的手段,或以月明志,不断丰富着月亮所负载的审美功能和情意,从而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4.
镇江城池自古以来就是缘江为境,因山为垒,在全国历代地方城池中由于其不规则性,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多年以来,镇江唐宋罗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代罗城和宋代罗城既有传承性,又有区别,表现了镇江独特的建城特点,在古代筑城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依据文献,结合城市考古新材料,可以对唐宋罗城诸如修筑时间、城门设置、城垣规模以及二者关系与建筑特色等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宋代社会的转型、理论思维的成熟、主体性情的凸显、市民阶层的兴起、人本需求的张扬、士人心态的世俗化,导致宋元境界与汉唐气象有很大不同。与汉唐美学相比,宋代美学一方面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另一方面走向生活、走向休闲。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中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爱情意义。在爱情诗中,梧桐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用来表达相思离情;在怨诗中,梧桐寄托了思妇与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梧桐与明月的意象组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恋爱中的男女那些细腻缠绵的心理状态,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炽热的爱情渴求;梧桐与凤凰的意象组合有如一对痴情的恋人,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景观诗歌发端于东晋,兴于唐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水域规模超过前代,隋代以来成为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途,诗歌创作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二、诗歌的作者多为贬谪、漫游、学道等三种类型,汇聚了有唐一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张九龄、刘长卿等。三、主要表现的是自然生态的景观,如鄱阳湖望庐山,湖口观江湖汇合,过鄱阳湖看大孤山、落星石,登松门山,窥石镜;鄱阳湖观候鸟等。唐代景观诗歌最主要特点是亲水性,凡景必有水,这对我们今天开发鄱阳湖旅游景观资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