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MCR模型的现代城市绿地海绵体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用于区分保护型绿地海绵体和建设型绿地海绵体的定量评估方法,同时检验MCR模型运用在城市绿地海绵体适宜性评估中的可行性,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依据。【方法】将城市用地的扩张假设为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两个水平扩张过程,以扬州市为例,选取适当的生态源与城市建设源,从生态和社会两方面收集指标构建阻力因子体系,在MCR模型框架下利用ArcGIS的成本距离工具进行扩张过程的模拟,用FMCR差值=FMCR生态扩张-FMCR建设扩张来表明最终的绿地海绵体适宜属性。【结果】基于扬州市绿地海绵体的MCR差值结果与33处城市潜在绿地海绵体耦合分析得出,MCR差值>0的区域为天然绿地海绵体,适宜严格保护; MCR差值<0的区域为可进行人工建设干预的海绵体,适宜与城市雨水设施相衔接。【结论】MCR模型能够精确、直观地反映城市潜在绿地海绵体的适宜属性和未来利用方向,便于针对不同的海绵体类型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海绵城市的理念更好地付诸实践,本文根据海绵试点城市建设情况,归纳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系统性、管网改造、排水分区、竖向控制、指标选取等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必须体现系统性、综合性,以问题为导向,从源头、过程、末端统筹布局;要以流域为单元分级划分排水分区,合理组织径流路径;海绵城市建设要和黑臭水体整治相结合,坚持厂网河湖一体,处理系统与收集系统并重;规划建设中要注重竖向控制,使各项海绵设施有效收集径流,发挥处理功能;对问题分析逐步从定性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参考国外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国的设计指标;从源头到末端系统控制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雨洪管理模式,为疏通城市排水,治理城市内涝、缓解城市热岛等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法.研究构建徐州市区、中心城区尺度下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示范区海绵城市系统,并划分管控分区为城市建设提供指引.结果显示:示范区在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建设上指标率不高,主要体现为污水管网系统不完善排水困难;合流制管网溢流造成水环境面源污染.为此提高居住、商业、公共管理、工业等用地的各项指标,能有效引导雨水蓄、净、排、渗等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2009-2017年信阳市统计年鉴数据,在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关联度法(GRA)和离散-秩和比法(D-RSR)对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结果在研究时段内都呈现出整体上...  相似文献   

5.
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 是采取应对措施,减少风险灾害造成的损失.城市建设前的规划评估阶段进行生态风险评估非常重要,如何通过生态风险评价确定城市建设开发的核心区、拓展区以及其他功能分区的空间位置,规避可能发生的生态风险一直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京津冀核心区的雄安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风险因子识别、风险等级划分和风...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评价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绩效为分析重点,确定了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海绵城市绩效水平,并诊断各时段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绩效的障碍因子;以镇江市为例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整体上升,2015―2020年绩效指数从0.051提高到了0.937,经历了由低级水平―中级水平—良好水平—优质水平的发展过程;影响该市2020年建设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依次是地下水占比、雨水资源利用量、地下水质量达标率、海绵城市知识普及程度和技术规范与标准﹒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建设使城市下垫面类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找出镶嵌与分布格局上的规律,形成合理的下垫面空间格局,可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宜居性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分析以及网络结构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下垫面空间格局研究。研究表明:(1)从下垫面类型构成来看,形成了以不透水下垫面为主的景观格局,高楼与绿地分别是建筑景观类型与植被景观类型的主要斑块。(2)海绵体建成面积主要以绿地建设为主,已建成的海绵体分布体现了地形地貌、水文要素、植被要素影响的相应空间特征。(3)海绵廊道回路较少,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环状结构,连通性和环通性差,整个区内不具有较为复杂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水问题,但由于积水,海绵体中可能伴生着蚊幼孳生的风险.为研究海绵体中蚊幼虫孳生现状及其成因,为其蚊害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对池州市典型海绵体进行积水、水质和蚊幼监测.结果表明,池州一中雨水湿塘1(溢流口)中水质较差(劣V类),积水时间较长(2~3个月),周边血源充足,天敌缺失,存在蚊幼孳生现象,蚊幼虫密度在2017年6月至8月分别为1.6条/勺、2.2条/勺、1.0条/勺,勺指数为100%、50%和20%,存在一定蚊害风险,需采取相关措施.其余海绵体未发现蚊幼.海绵体建设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因此在海绵体的规划设计及运行维护阶段都需考虑该风险.  相似文献   

9.
孙杨 《科技资讯》2023,(2):75-78
为了进一步提高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速度,实现当地水资源体系有效修复,切实提升城市洪涝抵御能力,维护生态安全,理应从生态雨洪管理视角,提出适应于吉林省区域环境的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举措。在此之上,该文简要分析了生态雨洪管理模式的关键技术,重点以吉林省海绵城市PPP项目为研究对象,阐述“海绵城市+PPP”设计方法与应用路径,经由新型环保材料、生态建造技术、生态建设理念、智慧化管控模式的创新应用,搭配雨水系统、市政给排水、生态景观、方案设计成果,促进吉林省海绵城市良性建设,开拓城市发展新渠道。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从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情况入手,构建了生态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2000~2008年徐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从2001~2008年,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2002~2005年是生态城市建设增长速度相对平缓的时期;2005~2008年是快速增长的时期,三大子系统快速、协调、均衡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的对海绵城市的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将灰色理论和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建立灰色直觉综合分析模型,结合政府提出的评价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价;选取福州市为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提供定量的评价方法,在绩效评价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主要是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特性对特定的用途进行的评价。城市规划加入了经济要素,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除了自然条件外,还结合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而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用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杭州为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对工程地质结构分区合理的建设用地影响,研究建设用地规划的舒适度,以实现城市用地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均方差法、协调度模型的定量分析和新冠病毒事件的案例分析,进行信阳市城市发展规模与医疗设施协调度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信阳市的城市医疗设施与城市发展规模不相适应;(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放大信阳市医疗设施不足的情况;(3)应当重视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并将城市医疗设施建设与其他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麻永建  夏保林 《河南科学》2009,27(8):1011-1014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借助GIS手段对南阳市西峡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从而科学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作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1km^2,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21.5km^2,不适宜和不可用作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约27.3km^2,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将全区划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不可用地区,并提出用地分区发展管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牡丹江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复合生态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牡丹江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对牡丹江市1995~2004年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牡丹江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结果表明,牡丹江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趋向好转.  相似文献   

16.
以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探究各国海绵城市建设异同与发展经验,继而以海绵城市建设最为典型的单项措施——雨水花园为例,从其结构组成、水力特性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分析其对径流污染的控制效应,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最后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与运行存在的堵塞和蚊虫孳生等潜在问题与风险,并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建议和展望:借鉴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体系发展历程的同时需要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因地制宜,注重区域差异性;加强现场试验,进一步探究海绵城市对径流污染的控制机制;与此同时,堵塞和蚊虫孳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与运行存在的潜在问题与风险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的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评价对城市的规划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笔者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从构建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着手,提出了对生态城市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进行动态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的思路,为生态城市建设及选择优先的投资领域和最佳方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普兰店市为例进行县级生态城市评价与规划目标研究,首先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进行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建立评价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和子系统评价值分析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和制约因索,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9.
生态海绵城市的实现,是基于对雨水更高层次的利用理念之上,生态海绵城市构想的实现,对于雨水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对生态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的理念、背景、应用目标、利用模式等进行了介绍,并针对生态海绵城市雨水利用设计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设与措施,即提升雨水利用效率、强化运营监管力度、加大宣传受众面积及完善雨水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住区水景建设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应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是对城市住区水景科学设计、建设和生态恢复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所制定的原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筛选指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各级指标值的隶属度值进行主成分分析、AHP决策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从而建立一个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52家住区为例,对各水景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3水景处于三级以下,非生态的人工水景是影响上海住区水景生态效益发挥的关键所在.提出生态恢复和科学管理建议,即建设近自然型的住区水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