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和谐与和谐社会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交互性适应即为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系统的基础系统。以损害自然生态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最终危害人类自身。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系统和制度的整合,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理念,实现"自然—人—社会"整个系统内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用系统思想解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执己见、相持不下。长期以来,人们从人的主体性角度解读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系统思想则从生命有机体以及多学科角度,以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思想探讨世界的“平衡-非平衡-平衡”、“有序-无序-有序”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的自然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人将其归因于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现代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敬畏到改造、索取的发展过程。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双重中介作用。从生态视角审视技术的正负效应,探索人、技术、自然的协调发展途径,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鹏云 《系统科学学报》2004,12(3):13-19,23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 ,用系统观点构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系统的模型 ,分析了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和特性 ,着重分析了系统的信息特性和信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属性信息、人类智能、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在社会发展系统链中的相辅相成关系。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和新经济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的深刻总结与认识,为全面解决全球性治理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方案,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赞扬和积极评价。本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系统探析,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实践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效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构建一个和谐、共享、开放、绿色的和谐美丽世界,是新时代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新趋势,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系统有利于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与自然二者并非相对独立的实体,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逻辑上合理的问题。实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的范式转换,将为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不同的形而上学根基和理论框架。范式转换直接表现为"语词系统"以及世界观的变革,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转向"人类在自然中"的复杂系统图景。不同的提问方式直接决定着不同的"问题域",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在"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研究中,复杂网络因果将取代简单的线性因果。贝叶斯因果网络和下向因果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索复杂系统的运行,以及准确理解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发展路径的坚定抉择。我们必须系统辩证地认识和理解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提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依据;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要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共同爱护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竞争协同律是系统论的基本规律之一,从这个规律来看,人类与自然自始至终存在竞争协同关系。不过,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竞争协同经历三个阶段:原始竞争协同、对立竞争协同、能动竞争协同。发挥人类的能动竞争协同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道路,还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理性系统思想。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界关系时揭示两者存在的"物质变化"关系具有系统辩证性,他不仅为我们考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新视角,还能指导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做出某些更切合实际的价值解析和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社会系统的和谐,有赖于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共同作用、相互关系和谐、有序运行、协调发展,社会资源兼容共生。形成和谐的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结构合理,人们行为规范,管理有序和有效。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政治民主,法制完善,公平正义,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活力,文化多样,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力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协调发展,进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全面发展的总体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1.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域。通过其对生态问题所造成的深层根源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实现生态伦理转向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2.
当代的诸多技术哲学家们都发现了符号与信息之间的复杂关联。从符号到信息的过程既是人类社会沟通和交流的动态显现,也是认识信息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主要入口。在对阿尔伯特·伯格曼先生与邬焜教授的相关思想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为了避免落入传统"二元论"的窠臼,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符号"或"信息"是物质和精神之间存在的某种事实关联,不同的实在论思想决定了符号与信息是技术哲学与信息哲学中的不同哲学要素,符号与信息的中介作用得到了重视。由符号到信息不是符号的消亡,也不是信息至上,而是它们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的创生有赖于符号的丰盈与发展,符号的生命在信息传播中被激活。从符号到信息的基本理路预示着技术哲学和信息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3.
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是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理论。日本著名环境哲学家岩佐茂遵循这一理论与方法,明确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系统,要构建人对待自然的合理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我国科技攻关的核心与重点,本文在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构造基于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科技子系统为核心要素的PREEST系统模型;并在完成对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的前提下,对系统的发展和运行进行规划和优化探索,以期通过对基于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的研究,为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协同论与人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同论的观点,分析人类化的潜在危机,人类社会群体的分裂,自然生态的恶化,资源的耗竭,指出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化协同性的必要,并按照系统的要素和结构,把人类化的协同关系大致分为:人与自然、人类群体的协同;真、善、美的协同;人类不同形态的化的协同;人类化与个体心理的协同。  相似文献   

16.
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倪鹏云 《系统科学学报》2003,11(1):61-66,75
构造了信息传输系统、认知信息系统及社会信息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用信息和系统观点分析了自然物质世界演变、人类认知过程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哲学问题的思考。强调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对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影响生态平衡的产业结构入手,构想了新型环保产业与现代工业产业及农林、牧业相互耦联、共生共荣,共同融合于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天人合一生态大系统的生态明网链结构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操作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实现的一种经济形式。从控制论角度历史分析发展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一些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力图揭示其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文中指出了动力机制与信息反馈机制.着重分析了可持续与协调发展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协调是为了保证实现可持续的目标.进而指出信息反馈机制是人类社会内部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调控机制,并运用系统运动力学的观点找出其中存在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反馈回路.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系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并试图构建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