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了稀土元素对牙轮钻头渗碳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稀土元素,使渗碳速度提高20%-30%,经渗碳-渗硼复合强化后,钻头轴承的寿命提高24.8%-27.8%,其穿孔米道提高率达25%-28%。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稀土元素催渗的原理.在滴注式气体渗碳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稀土元素。试验结果证明,可使渗碳速度加快10-20%;并使表层的碳化物细化.弥散度增大.且向内层延伸分布;渗层性能改善;通过试验还提出不同渗碳材料.稀土元素加入量有一个最佳值;880℃加入稀土元素渗碳同常规渗碳其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3.
快速渗碳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阻对焊机和高频感应电炉为快速加热热源,研究试样在表面熔化与未熔化状态下的石墨快速加热渗碳及稀土元素对其催渗的作用,通过对金阻组织.显微硬度及渗层深度的对比分析可知,石墨快速加热渗碳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深的渗碳层深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煤油渗剂中添加微量稀土元素对A3钢耐火砖模具进行稀土高浓度渗碳 ,可使渗速加快 ,渗层碳浓度增高 ,层深尤其是过共析 共析层深度增加 ;渗层硬度较高且硬度梯度较缓 ;渗层组织中的碳化物数量增多 ,且呈细小颗粒状弥散分布。生产实践表明 ,经该工艺处理的耐火砖模具 ,使用寿命可比常规气体渗碳处理的提高2— 3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以渗碳为主的盐浴中加入适量含稀二盐的渗剂对20钢锯条热处理工艺参数和锯切性能的影响。通过显微组织分析、剥层分析、透射电镜分析和锯切性能试验后,确定了渗剂配方和工艺参数。文中还讨论了稀土元素在盐浴化学热处理中的作用,以及对产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电阻对爆机和高频感应电炉为快速加热热源,研究试样在表面熔化与未熔化状态下的石墨快速加热渗碳及稀土元素对其催渗的作用,通过对金阻组织,显微硬度及渗层深度的对比分析可知,石墨块速加热渗碳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深的渗碳层深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 36XS,36X.HiSi-HP,Cr25Ni38,HP和 HK 等 6种奥氏体耐 热钢在渗碳过程中渗层深度的增加速度、渗碳层最高含碳量等性能的研究.利用电子 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 Si,Ni.Cr.Fe 等合金元素在渗碳过程中  的行为和对耐热钢渗碳性能的影响.得到Si.Ni.Fe 等元素主要通过阻碍碳化物 形成而提高耐热钢的抗渗碳能力;渗碳过程中形成大量碳化物所需耍的 Cr 主要通 过渗层内基体提供.渗层内总的含 Cr 量并没增加,因渗层内基体含Cr量的显著下 降而使其耐氧化腐蚀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渗碳工艺,研究表明:利用高温强渗,较高温次平衡碳势扩散、预冷淬火的渗碳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渗碳速度,改善渗层组织,消除渗碳磨削裂纹。不同阶段的渗剂中,配以不同比例的水,可消除工件表面碳黑,有利于控制炉气碳势,实现反扩散,获得良好的渗层碳浓度梯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选定渗碳工艺保证渗层质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几种热处理工艺下,渗层中残余奥氏体量对20CrMnMo渗碳滚轮的使用寿命的影响以及简化工艺的节能效益问题。 一、试 验 方 法1.研究课题的提出 大连机床附件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厂试生产的 20CrMnMo渗碳轴承滚轮(见图 1),原采用的渗碳及热处理工艺(见图2).按此工艺处理过的滚轮,上试验台架试验结果,总是在10万次左右就出现断齿及剥落损坏,达不到使用寿命20万次以上的要求。经分析认定产生断齿和剥落损坏的原因就渗碳及热处理而言,主要是渗碳工艺不当,渗层质量差以及热处理工艺不佳造成脆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脉冲式真空渗碳的工艺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采用内热式冷壁真空炉研究了真空渗碳的各个工艺参数──渗碳时间、渗碳温度、渗碳期炉内压力、扩渗比(扩散期时间与渗碳期时间之比)等──对渗碳效果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真空渗碳的速度比普通气体渗碳快4倍,渗碳层的表面含碳量可以通过改变扩渗比得到调整。真空渗碳的质量明显地优于普通气体渗碳。 一般渗碳工艺(指气体渗碳等)的缺点是生产周期过长,渗碳质量不够理想(如经常有异常组织,表面碳浓度控制也不够准确等)。用冷壁内热式真空炉进行真空渗碳,允许采用较高的渗碳温度,使渗碳速度大大加快。在质量上,真空渗碳完全避免了各种异常组织,使渗碳零件的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文在进行了一些试验的基础上对真空渗碳的特点、工艺过程、各工艺参数的影响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传统的碳传质和扩散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渗碳工艺方法—循环变温快速渗碳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该工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研究中作者还找出了渗碳过程中炉内某些影响渗碳速度因素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绘成示意图,即T—CP,β,D关系图.  相似文献   

12.
基于捕获力场潜能的模型的Bates提出的绝热不变性理论,采用改进了平均偶极矩理论(IADO理论),我们计算了过渡金属离子-苯配合物之间的力常数及一系列内氛重组能,讨论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差别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工作有效地改进了前人的工作,取得了与实验光谱标度数据一致的规律性,并与光发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它避免了因缺乏溶液中可信的振动光谱数据在内氛重组能计算上的困难,通过易得的离子和配体的物理  相似文献   

13.
稀土元素对耐候钢元素偏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金属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OPA)研究了耐候钢铸锭中C、P、S、Cu、Si和Mn的宏观偏析规律,并分析了稀土元素对耐候钢中元素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40%等轴晶率,20℃过热度下,元素C、S、P和Cu能产生严重的宏观偏析,C、S呈中心正偏析,P、Cu呈中心负偏析并伴随有反偏析,而Si和Mn的分布较为均匀.各个元素中心偏析位置完全相同.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固溶度为10-5~10-4,固溶稀土元素可以细化枝晶,提高等轴晶率.钢中加入质量分数0.38%~0.55%的稀土元素可以有效改善C、S、P和Cu的宏观偏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介绍了渗碳齿轮热处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后针对这些技术问题讨论了齿轮渗碳工艺的设计原则。作者认为常用齿轮渗碳是一个混合控制过程。为了强化渗碳过程,渗碳初期要增大相界面渗碳反应速度;中、后期应提高碳在奥氏体中扩散通量。文中还介绍了如何根据表面硬度和其它性能要求,确定渗碳后表面碳含量 C_S;根据 C_S 和渗层厚度,考虑到非平衡渗碳和钢的化学成分选择气氛的控制参数;讨论了变碳势渗碳工艺参数的确定原则及其对渗碳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中温渗碳、炉内预冷和热油—空气分级淬火及控制渗层厚度和显微组织等措施以减少齿轮热处理变形。  相似文献   

15.
20Cr2Ni4A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等特点,一直被广泛用于加工大型耐磨件,如大型齿轮、轴类等耐磨件。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常采用渗碳技术进行表面处理,但所取得的效果很有限。通过研究20Cr2Ni4A钢分别经渗碳、渗纳米金刚石微粉处理后,观察其硬度、耐磨性方面的提升幅度,并分析其微观组织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渗纳米金刚石技术比渗碳对提高该材料的耐磨性能更加显著,从而为该材料的表面改性及提高易磨损零件的使用寿命提供了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20、20CrMoV钢的固体渗碳进行了较全面的实验及研究,包括钢的预备热处理、渗碳工艺、金相组织、最终热处理等;分析了渗碳层、硬度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摸索出固体渗碳的基本规律和工艺技术;实验证明:固体渗碳工艺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专门设备;渗碳件在性能上完全能够达到常规渗碳的要求,但固体渗碳的渗碳层偏薄,时间较长,只能适应单件、小批量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20CrMnTi渗碳钢的高温组织变化,确定了最佳渗碳温度,并在变温增强短周期渗碳工艺中获得了应用。  相似文献   

18.
薄板零件的浅层渗碳工艺为冲压成形零件提供了可靠的表面强化手段 ,具有独特的优点 ,工件经渗碳后其表面强度和耐磨性大大提高 ,同时由于心部和表面层含碳量不同 ,硬化后的表面获得有利的残余压应力 ,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渗碳零件的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 介绍一种浅层渗碳的优化工艺 ,即采用低温、低碳势、渗碳后直接淬火的工艺 与传统的渗碳工艺相比 ,该工艺具有节能、省时 ,并且渗碳零件质量均匀、综合性能高的优点 ,充分发挥了低碳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钢件渗层中存在的大量残留奥氏体影响着渗层硬度,而深冷处理可以减少钢中的残留奥氏体含量,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磁性分析与直读光谱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试验钢渗碳空冷后453K×1h低温回火(T)以及113K×30min深冷处理,并453K×1h低温回火(CT)下的组织结构状态,探究了1 203K×9h渗碳空冷的贝氏体钢的深冷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二者的有效硬化层深度均约为1.35mm;在有效硬化层中,残留奥氏体质量分数分别约为29.8%(T)和12.6%(CT),最高硬度分别达到679HV(T)和821HV(CT);基体组织为束状贝氏体,其中残留奥氏体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4%(T)和6.9%(CT),基体硬度均为430 HV左右。经过深冷处理,有效降低了渗层的残留奥氏体含量,使有效硬化层的最高硬度提高20%以上,可在重型钎具方面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