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薇薇 《奇闻怪事》2011,(6):60-60,24
《哈姆雷特》内容丰富,线索复杂。本文探讨的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莎翁透过哈姆雷特所反映出关于“人”的思考:渴望完美健全的生命;用彻底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文主义和心理学两大角度简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身上始终笼罩着俄迪普斯情结;哈姆雷特的性格实质上代表着人文主义时期对人的概念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善于将"全部人格的各个侧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德语)"的莎士比亚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哈姆雷特的某一种性格的某一个侧面而已。本文从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为切入点,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以"忧郁王子"著称,但他并不是生来就忧郁的人,而是现实和理想的极端不协调最终导致了他的忧郁。虽然《哈姆雷特》剧情简明,但其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本文在对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他的疯癫、行为异于常人的一面,并对折射在哈姆雷特身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之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的主题不是封建主义的"复仇",而是基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义的"反复仇",这是莎士比亚后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哈姆雷特行动中的延宕与疯癫,是其在新旧道德观念下对其使命正义性的来回掂量的表现。在无法得出正解的情况下,哈姆雷特顺从"他者"的安排参与决斗,在决斗中杀死仇人,为父报仇,最终又对自己处以死亡的终极惩罚。这正是其对"复仇"使命道德性依据求而不得所做出的投降之举,而其同意福丁布拉斯称王的临终举动,又暗示其内心潜层"反复仇"的答案。哈姆雷特的主体欲望与最终命运亦从而是与反复仇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7.
延宕与死亡是《哈姆雷特》与《喧哗与骚动》两部悲剧共有的故事主线。一方面,二者之间在各自主人公个体的悲剧意义阐发中呈现一定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二者作为整体在与哈姆雷特和昆丁两个不同的生命个体结合时,因为各自的色彩不同,呈现出了对立的价值取向和悲剧基调。  相似文献   

8.
通过这些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哈姆雷特在内心深受女性折磨。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原因分析出哈姆雷特的心理上有着异常浓重的俄狄浦斯情结,更加重了他所受的女性折磨。  相似文献   

9.
在莎翁《哈姆雷特》戏剧研究中,乔特鲁德不该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她与哈姆雷特的母子关系直接影响了哈姆雷特的命运.文章试图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对乔特鲁德的传统偏见,从女性主义批评立场分析乔特鲁德的再嫁,从男性视角揭示对女性的压抑贬低,还乔特鲁德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约翰·厄普代克的新作《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又名《哈姆雷特》前传)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但是该小说与之莎翁的戏剧截然不同,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被完全地解构。以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通过与原作(《哈姆雷特》)互文性的比较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关于"第二性"的全新文本。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他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 ,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一切丑恶事物的憎恶 ,以及他坚信人类前途的光明 ,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国有关《哈姆雷特》的教材和论文,几乎都把哈姆雷特说成是自愿单枪匹马改造世界——或者,至少也要改造丹麦——的人文主义者,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关于《哈姆雷特》的一套理论。但这一套理论的基本观点最早见于某些苏联学者的论著。例如,米·莫罗佐夫写道:“他杀死了克劳迪斯,报了他个人的仇。但是那个伟大的任务——改造现实,汉姆莱脱本人只是模糊地意识到,而要实现它,仍然是力所不及。他看不见进行这种改造的道路……”阿·阿尼克斯特则写道:“在汉姆莱脱的思想中,他的任务不只是要替被害的父亲复仇,并且还要消灭在生活中统治着的邪恶,伸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笔上的哈姆雷特似乎在诞生之始就注定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这种悲剧固然有着剧作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其实早已铺陈好了应有的轨迹,本文试着从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以及其外因分析其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他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一切丑恶事物的憎恶,以及他坚信人类前途的光明,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运用形象这种生动的修辞语言展现了事物、行为或想法。莎翁在《哈姆雷特》中,用夜晚,监狱,疾病和疯癫等形象使得读者深刻的了解到戏剧中人物间激烈的矛盾、哈姆雷特的愤世嫉俗以及剧中人物情感所经历的一切。  相似文献   

17.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父权制文化里,女性通常被视为依靠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也被认为是非本质的“他者”,综合来看,以“她者”一词概括女性的处境较为合适.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始终被禁锢在父权制度划定的“她者”边缘区.作者莎士比亚和剧作中的男性角色构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凝视机制,在凝视机制的包围和男性话语的规训下,奥菲利亚先后经历了低语—沉默—疯癫—死亡的过程.本文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结合波伏瓦提出的“第二性”观点来分析男性凝视下奥菲利亚的形象建构过程,揭露奥菲利亚在沉默和疯癫两种状态下被“她者化”的真相,旨在分析《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她者”处境,呼吁女性打破沉默,勇敢捍卫自身权利,突破“她者”的枷锁.  相似文献   

19.
2009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已在2008年9月17日正式出版,新书中包含了许多古怪离奇的世界纪录。每秒钟至少说10个单词加拿大男子西恩.沙侬堪称是世界上说话最快的人,因为他能在23.8秒钟内,背诵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著名独白。这段独白有262个单词长,这意味着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解读,揭示其悲剧性之所在.复仇的主题奠定了<哈>剧的悲剧色彩,同时,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他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注定了他是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一个悲情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