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9-20,23
本项目立足于地震灾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广泛的药材种植基础,在地震灾区茂县、松潘、若尔盖、红原、阿坝等地实施大黄、瓦布贝母、厚朴道地药材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重点开展“大黄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瓦布贝母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厚朴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道地药材大黄、厚朴、川贝母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2.
古典名著《西游记》第16回,说唐僧使徒来到观音院,院主为窃取七宝袈裟,企图放火烧死唐僧。孙悟空识破阴谋,去南天门找广目天王,借来神奇的“避火罩”,罩住了唐僧师徒和白马行李。大火过后,唐僧师徒在罩中一点也没有受伤……。而孙悟空只要念着“避火诀”就可以在烈火中往来。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有一种神奇的“避火衣”、“避火罩”、“避火诀”等,使火灾的损失减少。我国古代就有一种“火浣布”,是一种不怕火烧的布,穿上它制成的“避火衣”可以在火中逃生,据说这种衣服脏了以后,要在“火中洗”,即为“火浣”(浣就是洗的意思)。实际…  相似文献   

3.
四灵,是指我国传说中的四种动物,分别为:麟、凤、龟、龙。古人认为这些动物都是神灵之物,故称之为“四灵”。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这种信仰民俗,即所谓“象物”。《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玄说:“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四种动物,除了龟以外,其余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物,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形状也都十分神奇,如凤,是由鸡头、蛇颈、燕颔和鱼尾等组成;龙,则是“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瓜如鹤,掌似虎”;麒麟则“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麟角,足象马蹄,尾象牛”。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医学出版物上,“瘀血”“淤血”及相关的医学名词有时使用混乱,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名词的规范使用进行讨论。一血“血”在中医有两个义项:①由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素问.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②温病辨证的一个阶段或病位。[1]2…  相似文献   

5.
快活林     
看破红尘有个人看破了红尘,离家隐居在树林里,他惟一的衣服就是围在下身的一条布。可是树林里老鼠很多,把他的布条咬了,他不得不养一只猫;猫要喝牛奶,他又不得不养一头奶牛;养了牛总要人去看管,因此他雇了一个牧童;雇来牧童,要给他房子住,因此他盖了一间房子。那个隐士感叹说:“我越想远离人世,世事来得越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2,(18):F0003-F0003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方面,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重大咨询研究专项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我国农业传感器技术标准制定参与单位,目前拥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和“农业物联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两个研究平台。在农业信息感知、无线传感器网络布没、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等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已形成较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09,(11):7-7
洗手的步骤 洗手看似简单,殊不知学问很大。而大多数人没有养成洗手的良好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洗手。一般人在洗手时,多半只是简单快速的搓洗一下手心、手背,就以为已经完成任务。要“有效”的洗手,就必须留意下面几个步骤:掌心-掌背-指隙-指头-指尖-手腕。  相似文献   

8.
震惊:鸳鸯蒲扇手臂粗如人腿泸县自和镇石镇山村中年妇女贾国芳,天生一双蒲扇般的巨手,起码有10多斤重!这双蒲扇巨手竟是一双大小不一的鸳鸯掌!硕长的右臂粗如人腿,肥得起“圈圈”。肥厚的右掌大如蒲扇,中指和无名指合长在一起,比碗口还粗,大拇指和食指粗如手臂。五个手指中,唯独小指未异化,犹如一棵巨树上发出的小芽,极不协调。整只右手重得贾国芳无法抬起,长年垂于腿部。相比之下,贾国芳的  相似文献   

9.
2009年2月1日的“超级碗”(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年度冠军赛)中,美国最大的啤酒制造商安海斯·布希是唯一的啤酒广告商.为了赚足观众的眼球,安海斯·布希公司在赛前订下了四分多钟的广告时段.他们的广告,一则仅30秒时间,却要花费3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0.
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随后,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贵州省独山县基长镇一个边远的布依山寨发现了这种古老的造纸术,  相似文献   

11.
这个神秘“鬼影”,出现在英国坎布瑞安镇一家名为沃尔夫的酒吧里。当时已过了午夜,一个小光球忽然从天花板降了下来,而且它还会到处移动,之后就变成长条状,停顿几秒后,忽然冲到天花板上消失不见。靠近看还会发现这光影有着人的脸庞。这是酒吧老板安德鲁无意中在店里的监视录像发现的。  相似文献   

12.
穷人的自尊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40多公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说着,从肩上的布兜里小心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一脸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尊严才“震慑”住。吃饺  相似文献   

13.
探讨腕掌侧浅静脉血管移植在拇指挤压旋转撕脱性离断伤再植修复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拇指功能极为重要,应用腕掌侧浅静脉血管移植修复存在血管缺损的拇指挤压旋转撕脱性离断伤,是保全拇指提高再植成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斯大林是对朝鲜战争影响最大又最神秘的人物。从战争的大幕拉开伊始就一直隐在幕后,将一切操控于掌上。在1952年最后一个星期,他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提问时说,“苏联是关心结束朝鲜战争的,愿在结束朝鲜战争问题上同艾森豪威尔合作。”也许艾森豪威尔对斯大林并不信任,他试图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一项决议打破中断四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僵局。1953年2月22日,克拉克将军致函朝中双方,建议按照红十字会通过的协议,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病伤战俘。这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1,(15):21-21
健肾功动作:由三部分组成,即拍、搓、捂。拍:两脚略宽于肩,自然弯腰,空心掌拍打肾区30~60次;搓:上下、左右搓热肾区各半分钟;捂:两掌捂住肾区,缓缓起身,挺直站立,闭眼内视两肾3分钟。呼吸:自然呼吸。意念:意守两肾。功效:强肾健肾,对慢性肾炎、糖尿病、男子性功能障碍、肾亏引起的耳鸣、耳聋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第一大瀑布,本应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美。可如今,它宽阔的瀑布带已不是一块整“布”,而像一匹锦缎被从中间生生地撕开,大块大块没有流水飞溅的裸露岩石凸现在瀑布中间,使人深感失望。据介绍,这是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的结果。上游来水不足是真。可除此之外,各部门都和大瀑布争水源是造成水量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没有白水河的水就没有大瀑布,白水河可以说是黄果树瀑布之母。但一个时期以来,白水河丰富的水能资源被流经之地当成可借以迅速致  相似文献   

17.
引言1993年底,海峡两岸的电子显微学者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举办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研讨会。这个会的特点,就是发表论文和讨论,是以台湾国语、大陆普通话和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我多年来关心中文科技写作(包含口头报告),面对这样的会场,自然格外注意。我在会中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是我新近的电子显微学成果,另一篇讨论海峡两岸科技用语的分歧。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都收在论文集里。由于篇幅的限制,论文集里收的相当简略。会后我把会上口头宣读的材料加进去,又添加了一些材料,写成这一篇。本文不能算学术著作。只是个人多年思考实践之后,凝聚成的一些初浅的意见。在这里提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也请批评指教。汉字的正(繁)体简体问题,是个由来以久的题目。除了字体之外,今天台湾海峡两岸还有学术名词的差异的问题。由于长时间的隔绝和文化政治上的差别,台湾同大陆日常用语有相当大的差异。政治名词的分歧是不能强求统一的。一般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异,如果是由民俗文化的差异而来,正可以丰富中文(汉文,华文)词汇,不是坏事。古往今来,南北各地,夫妻彼此的称呼,以及对第三者称呼自己的配偶,不下百十种:丈夫、妻子、太太、夫人、良人、夫君、贤妻、娘子、老婆、老公、哥、妹、当家的、烧锅的、那口子、头家、牵手的、他爹、某、爱人……。这种分歧,丰富了语言文字,不能简化,不能统一。同样地,在台湾交女朋友,在大陆搞对象;一边儿克难生产,另一边儿土法炼钢;在这头脚踏实地,在那头两条腿走路;在这里的机关里,有了成绩好加薪,在那里的单位上,出了活儿能长工资;台湾人没事儿臭盖,四川人摆龙门阵,广东人煲粥,江北人嚼蛆,北京人侃大山……如果有人要把这样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统一,岂非绝灭固有文化,成为千古罪人?但是,科技上的名词,没有必要这样多姿多彩。一物多名,除了增加困扰,别无好处。不会推进科技发展,只会添加交流时的困难。电子显微镜方面常用的名词,就有很多两边完全不同的,例如:光阑(孔径)、衬度(对比)、衍射(绕射)、倒易点阵(逆格子)等等。同电镜有关的,就更多了,例如:硅(矽)、固体物理(固态物理)、外延生长(磊晶)、离子注入(离子布植)等等。由于使用频繁,这些名词的不统一,造成了交流时的不便。而且,名词的不统一,比字体的不统一还麻烦:第一,字体虽异,读音则同。不妨害口传。而名词不统一时,无论说写都难沟通。第二,中文字(汉字)一个个自成单元。除了极少几个例外,正(繁)体字同简体字是一一对应的。很容易用电脑(计算机)来自动转换。然而,中文词没有通用的记号将其联成一体,因此不容易自动辨认。名词还能因为改变词类而改变形式,又可以化简。例如,“正焦”可以看成“正好聚焦”的简称,但是也不妨自成一词。“透镜”加了形容词,多半可以简化为“镜”,例如:“磁镜”“中间镜”。“分子束外延生长”在句子里可以拆开,写成“用分子束外延法生长出来的晶体”。我们可以将离子布植于晶体,但是不能将液体布植于容器,只能注入容器。所以,自动转换的可能出错的地方就太多了。我在打另一篇论文的时候,用拼音输入法连续输入“晶向与晶格常数”等几个字。我的电脑自动选词,将“向与”选成了“项羽”。要不是发现后作了改正,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这种现象是不是问题呢?我们先要问什么才是问题。一般来说,能立刻解决的麻烦就不成为问题;会自己消失的也不成为问题。会成问题的有两种:一种是严重影响到社会,但是一般人一时察觉不到,只有少数有远见的人忧心。例如,四五十年前中国的人口。还有一种,就是人人痛心疾首,天天受害,却没有人能解决的。例如目前台北的交通。中文科技术语的不统一,应该是属于第一类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如果第一类的问题不拿到台面上来解决,它不会自动消失,反而迟早会转而成为第二类问题。中文科技名词的不统一,主要原因是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只有用中文创造的东西,才不必翻译。文革期间,我们看到洋记者为了翻译“政治挂帅”“蹲点”“打砸抢”“上山下乡”“和尚打伞”“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而伤透脑筋。如今都不谈那一套了,结果不论是民生用品还是高科技,常用的名词几乎都是外来的,科技上用的术语,尤为突出。“金”“银”“铜”“铁”“锡”是极少数的例外。科技的国际语是英语。我们在必须使用中文的时候,将科技术语翻译成中文,有绝对的必要。中文没有字母,不能像日本人那样用假名音译外来语。更不能像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一样,不翻译,直接引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外文字。中国人不可能直接引用外文。不是技术上不能,而是大部分人不会接受。就算接受了,不通洋文的中国人又当如何去念那些洋字呢?照汉语拼音的规则吗?那么silicon这个字就没法念了。顶多求其近似,照silicong念,就成了“斯利从”。这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怕大部分人不能忍受。外国人名地名的音译不统一,也是个伤脑筋的问题。Schrdinger的译名,就有好多种。在科技上,目前很多人采取不译的对策,无论口传笔写,都照抄原文。但是碰到名人,古人,还是用译名的居多,例如牛顿,爱因斯坦。至于谁用原文,谁用译文,又是漫无标准的。Schrdinger够不够有名,够不够古?过去有人建议,选一套汉字,用来翻译外文的发音。例如,凡s音都翻成“斯”,不用“史”“思”“士”,等等。凡t就用“特”,不用“德”“得”“忒”。这个办法类似日本人用假名来拼西方文字,碰到稀奇古怪的洋文发音时,传真度不是很高,但是已经能减少很多麻烦了。可惜,没有通行。翻译一向讲求信达雅。其实,更重要的是用。不在翻得好不好,不在翻得对不对,而在翻好了大家用不用。“可口可乐”是人人同意的绝妙好译。但是不绝妙的如“汉堡”,也照样横行中土。没有人认为把吃的东西叫“汉堡”会没有销路。反之,如果他们不翻译,直接用hamburger来攻城掠地,恐怕是不成的。就我所知,不翻译而能风行的只有半个词:“卡拉OK”。最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上不用翻译词的原因还不是因为译得不好。这一点比较特别:在民生用品上,一种产品没有销路是因为不好,太贵。而翻译的科技名词之不行,却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用原文比较习惯。于是,到了非用不可的时候,就有九流十家出山。何不用原文(多半是英文)?口头上用英文名词的现象,已经是很普遍的了。但是,即使是这些口头上惯于使用“混合语”的人,写文章,写书的时候也不会写成“混合文”。可见用纯中文写的科技文书还是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不让语义太分离。那么,用纯中国话来讲科技,也有存在的价值。只可惜我们写书的人,讲起自己书里的事情,居然不用自己在书里用的中文名词。西化以来,中国文化所剩不多,汉字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用汉字,就要能用它来表达所有要表达的,包括高科技。不能用“反正大家懂英文”来搪塞。挪威只有四百万人口,但是挪威文的书报出版业,极其发达。我曾问过挪威朋友,他们的出版商怎么在这么小的市场里赚钱。朋友说政府有补贴,为的是保存挪威语文,保存固有文化。他还告诉我,冰岛的人口更少,只有挪威的十分之一。因此冰岛政府要花更大比例的经费来保存母语。只要是值得保存,花点钱是必要的。同理,我们要不要用中文来传达科技信息,也全看我们认为这重要不重要。钱,是次要的因子。我们也不能以为科技名词是少数科技专家才用得到的,因此让这些专家去伤脑筋,用原文没什么关系。许多科技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电镜上的“光阑(孔径)”,傻瓜照相机上也有。我们用来做成像(象)模拟的“计算机(电脑)”,同家庭主妇用来写信记帐的,没有两样。所用的名词,毫无二致。“辞达而已矣”是个很好的原则。但并不是说不要讲求文词的美。“混合语”绝少美感。即使“达”也不可取。不一致的科技术语,使得“达”都成问题。翻译科技名词,写科技论文,同写任何文章一样,要讲求美感。美从何来?从作者的人文修养来。从前的科学家也受过相当的人文教育,John Wesley Powell探险大峡谷时,为很多显著的山头取了名字。其中有好几个是用古代圣人的名字命名,科罗拉多河侵蚀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有叫“佛殿”,有叫“所罗亚斯德庙”,也有“孔夫子庙”,“孟夫子庙”。十九世纪耶鲁大学教育出来的地质学家有这般雅兴实属不易。当今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少思古幽情,看到高耸的山头,多半只会想到玛丹娜。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不能全靠科技工作者,要有语文专家的参与。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家多多的用中文名词。这方面大陆占相当的优势:地广,人多,比较“土”。希望在未来的两岸电子显微镜交流会上,我们也许还是正(繁)体简体,各取所好,维持“一国两字”的局面,却不要再有“一国两词”的现象。中国人喜欢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只是今天的中国人,许多已经是穿西装、打领带、吃汉堡、喝可乐、住洋房、坐洋车、唱卡拉OK的人。如果把汉字也扔了,只怕等21世纪姗姗到来,要委身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时,她左顾右盼,却找不到中国人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民俗中,有关“钱”的习俗众多:过节有压岁钱、七夕钱,民间有避邪钱、古语钱,人们用“钱”镇宅,借“钱”祈平安,诸多现象似乎能归纳出一个结论:“钱”有“神力”。  相似文献   

19.
钱三强同志报告中有两段我非常赞成,一段是关于根据汉语习惯确定名词,另一段是关于炎黄子孙做出更大贡献。我很赞成科技名词术语一看就有中国味。我在这方面的经历,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laser”这个名词,我曾建议订为“激光”,被接受了,我很高兴。“space”这个词有的译为“空间”,给人感觉是空空洞洞的。我根据毛主席“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建议把它订为“航天”;连同“航天飞机”,一般被接受了。我考虑在太阳系飞行叫“航天”,在空气中飞行叫“航空”,在银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飞行可叫“航宇”。但也有不成功的。在航天工业部支持下,有个学会叫“宇航学会”,我提了意见请他们改叫“航天学会”,但不接受,这失败了。在天文学名词上我也有失败的经验:天文上的“black hole”,我建议叫“陷光星”,现在我看到这里公布的还叫“黑洞”。我们在科技名词订名时,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最好用汉语精炼地表达出科学技术名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正>除了科学家已经了解到的知识之外,宇宙的大部分情况对我们而言仍是未解之谜。哥伦比亚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凯勒布·沙夫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宇宙的物理法则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这位专家指出,宇宙也许由外星文明的共同智慧所主导。它们发展得极为先进,甚至可以把自己转化为量子态,从而让自己“隐身于基础物理之中”。虽然这种想法显得有些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