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患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中,约半数以上都是由于滥用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所致。医学研究表明:罹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滥用激素的时间、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服用时间越长,越容易致病。一般先从股骨头中间坏死,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瑞典植物学家、分类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这位被称为"双名法"之父的人,创立了目前生物学界通行的物种分类方法,并创造出"双名法",这一目前生物学界通用的物种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有些论文在阐述一种物质被另一物质抑制时所用的专业词汇是“颉颃”,经进一步查阅,多数论文使用了“拮抗(作用)”,但也有部分刊物使用了“颉颃”“颉颃菌”等,究竟在前面所提的条件下能否使用“颉颃(作用)”“颉颃菌”或“颉颃剂”此类词语?  相似文献   

5.
紫桓 《科学大观园》2009,(14):39-39
《天龙八部》中曾提到山茶花另有个名字叫做曼佗罗花,而种满山茶花的王夫人庄园,被称之为“曼佗山庄”。  相似文献   

6.
黄巢起义把气数殆尽的唐王朝推向崩溃边缘。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新旧唐书中黄巢自杀和他杀的可能都有可疑之处,关于黄巢的真正死因成为千古之谜。随着近年来不断有人进行猜测和研究,一些新的信息又将黄巢之死推向了其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有些论文在阐述一种物质被另一物质抑制时所用的专业词汇是“颉颃”,经进一步查阅,多数论文使用了“拮抗(作用)”,但也有部分刊物使用了“颉颃”“颉颃菌”等,究竟在前面所提的条件下能否使用“颉颃(作用)”“颉颃菌”或“颉颃剂”此类词语?  相似文献   

8.
9.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内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其绘制时间比《西游记》成书时间早近百年。关于孙悟空原型有两种说法一是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在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二是“…  相似文献   

10.
“功能”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也是一个没有客观和统一定义的概念。在功能模拟和智能CAD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急需通用和统一的功能定义及其表达体系。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特征的功能定义和符合一阶谓词逻辑的功能表达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用人工干预方式改变大气水汽分布,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往黄河流域,这就是科学家提出的"天河工程",这究竟是创新构想还是当代神话?每年一到夏天,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就会饱受洪涝灾害的困扰,而在中国的西北,缺水干旱依旧是一种常态。有没有可能把中国南方过多的雨水资源调一些到北方?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有一些疯狂,可中国的一支科学家团队却下定决心来试一把了。这个科研团队的领衔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  相似文献   

12.
mycoplasma一词的中文定名尚未统一,有的资料中称为枝原体,而另一些资料中则称为支原体。也有的工具书中在定名为枝原体的同时注明“又称为支原体”。一般看来,枝原体与支原体两个名词音同,含义也差不多,无须再去吹毛求疵了。然而从定名从严的角度考虑,尚有推敲的余地。虽然,“  相似文献   

13.
<正>从其他品牌的反应来看,对折叠屏手机,更多是选择观望。有消息称,三星也开始向苹果提供折叠屏样品。随着三星抢发,华为跟上,折叠屏手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MWC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风头俨然盖过了5G。而从其他品牌的反应来看,对折叠屏手机,更多是选择观望。vivo相关负责人说,对于折叠屏手机,公司在持续关注。此前,曾传出将在MWC 2019上推出折叠屏手机的OPPO,也并没有如期发布,有网友质疑OPPO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0,(1):48-48
性变态的病因尚不明确,它们包括生物遗传方面、心理学方面、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性变态患者对于正常的性活动通常没有要求.甚至心怀恐惧,他们的变态性行为常具有强迫性和反复性,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往往较差,但并非时时发作。他们只是在歪曲的件冲动支配下,在特定的情景和处境下突然付诸行动,当时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他们在事前并无周密准备,  相似文献   

15.
mycoplasma一词的中文定名尚未统一,有的资料中称为枝原体,而另一些资料中则称为支原体.也有的工具书中在定名为枝原体的同时注明"又称为支原体".一般看来,枝原体与支原体两个名词音同,含义也差不多,无须再去吹毛求疵了.然而从定名从严的角度考虑,尚有推敲的余地.虽然,"枝"与"支"二字仅是音同字不同,含义也基本相同,但是,作为一个名词的中文定名来说,最好还是统一为一个名称为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virtual作“虚”解,只见于中国的英汉词典,而在英国或美国出版的英语词典中,不见virtual有虚义。经查许多英美出版的各词典,只见对virtual的解释虽在措辞上各有不同,但在意义上却都非常近似和一致,就是:凡说virtual的东西,虽不是那种东西,但在实质,表现或效用上,却很像是真的那种东西,因而可当作真的来看待或使用。例如:a virtual dictator,意即“实际上的独裁者”(虽没有正式那么认定,但就其作为而言,实可称之独裁者);a virtual promise,实际上的允诺(虽没有作正式允诺,但实际上等于允诺了);a virtual dismissal,实际上的开除(名义上是辞职,但实际上是开除);The peasants remains in virtual slavery,农民仍处于实际上的奴隶状态。如果把virtual改译为“虚拟”,我们将看到:“虚拟独裁者”“虚拟的允诺”“虚拟开除”“虚拟的奴隶状态”……。这样的话没有人会理解,且可斥之荒谬。事实上,我们在技术领域已见许多“虚拟”,在实质上也同样荒谬,只不过因多数人已经习惯而不觉荒谬罢了。例如:在计算机领域,virtual memory的原义(据The Oxford Dictionary)为“在物质上并不就是所述(如说内存),但用软件做到了。由程序或用户来看,其表现很像是所述”,实际上可当做真的来看待和使用,所以称为实际上的(virtual)内存。如把virtual译为“虚拟”,则按《现代汉语词典》,虚拟就是假设或虚构的意思,“虚拟内存”就是假设或虚构的,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的内存。这岂不荒谬?在通信领域,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的原义(按ISO TC97文件)是,“网络在包转接中提供的一项方便措施,给用户的印象就像是真作了连接”。原来,在包转接的通信过程中,双方并无固定的电路连接。但在进行了所谓的连接之后,双方感觉就宛如有了固定连接。那种好像已固定连接的电路就称为virtual circuit(实际上的电路),而相应的连接就称为virtual connection(实际上的连接)。但国内有些书刊把这virtual也译为“虚拟”,当然也荒谬(也有译为“虚”的,即为“虚电路”和“虚连接”。在汉语中,“虚”是一个贬义词,如虚假,虚荣,虚伪,虚焊……。那“虚电路”和“虚连接”怎么理解?难道是像虚焊一样不可靠的电路连接?)。virtual这词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1)虽然不是真的;(2)但很像是真的,而且可视为真的。前面的子句从属于后面主句,意义重心是在后者,所以如果只译前半部分(如译为虚),就易于导致错误。然而,如只译出后者(例如“很像真的”“似真的”“如真的”“犹真的”或“犹实的”),却仍然能完整而恰当地表达原义。因此,对于virtual,除“实际上的”之外还可有一些变通译法。例如,把上述virtual memory,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译为“如真内存”“似真电路”和“似真连接”,初见时虽然感觉不习惯,但在意义上却完全正确。又如virtual machine应可译为“如真机”,而virtual reality则建议译为“犹真现实”(目前流行把后者译为“虚拟现实”,其主要问题是在“虚拟”,而“现实”两字是无可非议的)。那么,此前为什么把virtual译成“虚”和“虚拟”?早在咸丰(1853)年间,国内曾出版了《光论》一书,其中把经过折射而形成的象(即virtual image)译成了“假象”。后来的“虚”,也许就从这“假”字演变而来。当时所有的书,直到本世纪30年代还有许多科技书,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例如“实际上的”这种口语,自然不可能登上书面。因此很长时间以来,“虚”就是virtual的唯一译法。以致今天,国内绝大多数的人已是只知virtual就是“虚”,而不知它的原义本来是“实”了。例如,前些年曾有一位力学教师写了一篇文章,对于“国外常有人把惯性力称为虚力”表示异议。由于惯性而产生的力,当然是真正实际的力。但是不得不想,国外称为“虚”的原词是什么?很可能就是virtual。其实virtual本来就是“实”,而不是“虚”。那岂不是一场很大的误会?大约是60年代后期,IBM在其370机中实施了virtual memory/storage,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一些于70年代初恢复出版的期刊上,开始把它译为“虚拟存储器”。这竟成了后来几乎把所有virtual都译为“虚拟”的滥觞。这样译的原因来自日本。当时日本把virtual都译成“假想”(在日文中“假”字被简化为竖人旁一个“反”字)。中国因为原有把virtual译为“虚”的惯例,伸长为“虚拟”,既保留了“虚”,又因虚拟正是假设(即假想)的意思而和日本的译法一致了起来。virtual的原义就是假想吗?当然不是。但日本人这样译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力学中,要用“虚功原理”进行计算时,必须先假设(即假想)在某一点上产生了一个很小的位移。这个假设的位移,就是virtual displacement(历史上曾称virtual velocity)。因此,在这一场合的virtual确实具有假想的含义。Virtual在力学里的这个特殊含义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直到近代,居然在粒子物理学中,又见再生。原来在粒子物理学中,有些粒子,并不是直接探测到的,而是通过某些征象间接推测它存在的。这种推测出来的,亦即假设的粒子,在名称上也被冠以virtual,例如virtual photon。一词多义,是世界各语言都有的现象。重要的是,必须分清在什么场合应是什么意义,应予区别对待。如把上述力学和粒子物理学领域的virtual译为“虚拟”,那确是太恰当了,因为“虚拟”正是假设和假想的意思(也许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仍会倾向“虚”)。然而,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把virtual译为“虚拟”(或“虚”),都是荒谬。而且由此产生了种种弊端:(1) 使大多数行外的普通人感觉神秘莫测,不知“虚拟”说的是什么。可是virtual在英语中却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人都懂的词——实际上的,或很像真的。(2) 即便是行内,或是接触计算机已较久的人,也极少(只有极个别例外)能把“虚拟”的意思说清楚的。人各说法都不同,越说令人越糊涂。(3) 许多人因为不明“虚拟”的意义,勉强各自理解,理解都不相同,于是发生许多错用,滥用的事。(4) “虚拟”是动词,而virtual是形容词。有人曾这么写:“什么是虚拟网?为什么要虚拟?虚拟是在网络协议的第二层还是第三层上实现?”——如要把这话译成英语,其中第一个虚拟当然译为virtual,后两个虚拟该怎么译?(5) 由于汉语没有词尾变化,用动词修饰名词就会产生二义性。例如“虚拟专家”,不知这是被“虚拟”出来的屏幕上那非常像真的专家,还是“虚拟”了屏幕上专家的那个从事“虚拟”的专家(此处“虚拟”的含义已变为模拟)?  相似文献   

17.
100多年前,恩格斯提出“蛋白体”是生命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由此就产生了“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一生命定义。经过百年来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出现,核酸的地位及作用受到极大的重视。于是,有人提出:生命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不是“蛋白体”,而是“核酸体”,生命应该是“核酸体”的存在方式。他们说……一种微小的生命体——类病毒是仅仅由数百个核苷酸组成的核酸分子。所以把生命理解为核酸体的存在方式不是没有根据的”;“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能自我复制,这就是DNA,”“作为  相似文献   

18.
不像果树那样硕果累累,不如花朵那样灿烂,但仙人掌却能在每处荒凉的地方生长,即使在干旱的土壤里也能吐出新绿.它是沙漠中的救命树,但移植他处后,却也意想不到地成了生物入侵者.来自美洲的贮水能手资料显示,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主要分布在一些高原、海岛、山地及沙漠地区.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它们相...  相似文献   

19.
20.
《科学大观园》2009,(5):22-22
俗话说“女人四十豆腐渣,四十的男人一枝花”,说是女人到了四十就不值钱了,男人四十则是春天才刚刚开始,可是,想要做“花”,可还是要看看您的硬件条件还结不结实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