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8,(4):48-48
随着激素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由此引起的股骨头坏死已超过创伤性股骨头性坏死而成为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文献报道器官移植术后使用激素的股骨头坏死发病率超过30%。2003年的抗SARS治疗中,糖皮质激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根据我们在这次临床的实际统计,超过50%的SARS病人因此而发生了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2.
在肯定前人关于技术发展根奉动力是“需求”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一般性机制——“技术缺失”的显现和对这种显现的领会,并结合原始手工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历史予以论证。机器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需求引发的,没有这种社会需求便不会有“机器缺失”的显现,也就没有弥补“缺失”的发明活动。机器技术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从手工工具使用时的局限中发现了改进的方向,前一阶段的技术缺失是后采改进和发明的向导;前一阶段的功能结构,在后一阶段都有一定的保留。现代技术尽管异常复杂,它的发明仍然是以另一个层次的“技术缺失”为基本条件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23):51-51
肝硬化伴脾大脾功能亢进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难以控制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对肝硬化脾亢患者治疗大多持保脾的观点,但尚无一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既能够治疗脾亢又保留部分脾脏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十几年以来,微创技术以其创伤小、愈合快、疗效不逊于手术而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一大热点。目前,尝试于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微创方法有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和热消融技术。尽管国内外文献报道对PSE的疗效给予了肯定,然而,其术后引起的脾脓肿、肝功能衰竭、腹膜炎、门脾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着该种治疗方法的应用。2003年,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的生态系统既是自然生命力的根本,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各类生态系统主要在人类活动的干扰驱动下,系统的基本功能已严重紊乱或消失,供给功能也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或丧失,但已普遍地流行“生态系统危机综合症”(ecosystem distress syndrome,EDS.)。危害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本文针对生态系统所患“生态系统危机综合症”,提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以及保护、治理、建设和管理不健康生态系统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课题是“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技术与对策的研究”的第三个课题。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程度日趋突出、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压力增大和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带来的城乡生态恶化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维护、城乡结合部生态缓冲带保育和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经济服务功能优化的科技需求,通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生态缓冲带建设技术和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经济服务功能转型关键技术研究,选择典型地区进行示范,  相似文献   

6.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奥地利一个专门负责做家务的机器人竟然在家“自焚”了。如果属实,这将是世界上已知的首例机器“自杀”事件。但目前,机器人“自杀”的原因仍然成谜,当地媒体认为,机器人是因为厌倦了为人类服务的单调生活,才决定用这种残酷的方法了此余生。  相似文献   

7.
我们大学现时的哲学课本身就不太哲。这是当前中国教育和学术中存在的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里突出的一个。哲学教材缺乏必要的难度和应有的深奥,或简言之,没有问题意识。教材里几乎未见到“难”或“深”的问题。“费心思虑、绞尽脑汁或令人不得不长考”,那好像只是学数理化或电脑软件设计等专业学生的事。哲学而缺乏难度深奥,那还叫哲学吗?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感慨地写道:“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你捧读中国古典哲学,无论是《周易》还是《老子》、《孙子》;当你披阅古希腊罗马哲学,无论是爱利亚学派还是麦加拉学派,你仍然感到其中有难度有深度。而这,正是其至今仍具魅力的奥秘之一。《老子》八十一章,第一章就说: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且不谈老子的‘道’究竟为何,但他关于道之玄妙及善为道者微妙玄通的看法,毕竟是点出了哲学真谛或至少有合理之处。爱利亚的芝诺难道不知道阿基里斯可以追上乌龟吗?他是知道的。但是他通过思辨,仍然提出了著名的四个‘芝诺悖论’。在那个人类哲学童年时代,他通过艰难地哲学思索,提出了这些至今仍令不少人感到其难的困惑,尽管他当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郭和平:《无难度无深奥的哲学无魅力》,载《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但我们的哲学课成了知识课,讲知识背知识考知识,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科学:永恒的话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鼓吹“德先生”和“赛先生”,认为“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从而竖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80年过去了,民主与科学仍然是我们今天纪念五四的核心话题。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专制传统太强,而民主传统甚弱,“脸皮厚,心黑,胆子大”的皇帝(季羡林语)同一帮“帮忙”或“帮闲”的大臣(鲁迅语)狼狈为好,大搞“造神”运动,善良的老百姓又总是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圣君”或“英主”身上,一但“救星”出现,他就成了民意的当然代…  相似文献   

9.
近来临床医学界对sepsis一词的中文译名颇有争议。sepsis来自古希腊文,意即腐败。著名的Dorland医学字典1936年第17版对sepsis的解释是“腐败过程(putrefactive process)产物所造成的中毒(poisoning)”。这里所说的中毒是指一般毒物(poison)所致的损害,严格说来和现今的毒素(toxin)和中毒(intoxication)是有所不同的。随着医学的发展,认识不断加深,对sepsis一词的理解也有了变化。该字典1994年第28版的解释改为“血液或其他组织中有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毒素(toxin)存在”,不再提及一般用词的“腐败”。sepsis一词在国内各种医学辞汇中一直沿用脓毒症的译名,目前看来不十分贴切,因为sepsis并非在血液或组织中一定要有脓(脓性栓子)存在,另一名词pyemia译作脓毒症或脓血症则较为准确,和sepsis显然不完全相同。当然致病性微生物也包括化脓性细菌,但不一定化脓。另外一本Stedman医学字典1990年第25版把sepsis定义为“血液或组织中有各种化脓性(pus-forming)和其他致病性微生物,或他们的毒素存在”,解释中提到化脓性微生物,但未指明是脓本身。一般对sepsis的理解是严重感染,sepsis的形容词,如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感染性发热(septic fever)等均已明确译为感染。需要提出的是Infection也译作感染,但一般是指病灶、病变性质、以及微生物侵入而言,sepsis则有全身性疾病状态的含义,多伴有高烧、寒颤、消耗、神志障碍,甚至休克等临床表现。自90年代初提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名称和概念后,对sepsis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SIRS作为综合征是指临床表现,sepsis是SIRS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另外,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而认识到造成SIRS的机制不仅仅是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及其毒素(也包括组织坏死产物)的存在,同时机体还反应性地产生和释放大量的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才导致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炎性反应,这就赋予sepsis更为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临床术语,sepsis应被视为严重感染所造成的SIRS。还需要提到的一词是septicemia,一直译作败血症,其意更不明确,“败”可能是“腐败”之简称,目前已难以理解腐败或腐败产物和血液的关系。Stedman医学字典对这一名词的解释和sepsis相同,并明确指出septicemia是sepsis的一种常见类型。现今国外已倾向于废弃septicemia一词,而用sepsis取代,以免同一概念的名词一并使用,其中一个的概念又不十分准确,易造成混乱,这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我的看法是sepsis可译作全身性感染,如果认为这种译法不像是病态名词而像是概念的说明,为了更准确表达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或临床现象,译为全身性感染症也无不可,但不宜译为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因后者的原文为sepsis syndrome,实际上是同一含义,为了简明划一起见,sepsis syndrome也不宜再用,称之为sepsis即可。
烧伤创面脓毒症(burn wound sepsis)一词的含义很明确,因烧伤创面发展到此阶段,显然已有化脓菌感染,并波及全身,作为特定名词完全可保留原译名,继续使用。所以sepsis可译作“全身性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症”,另一词条burn wound sepsis仍可译作“烧伤创面脓毒症”。 * 黄莚庭教授是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普通外科学名词审定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10.
论“知、明、我”三位一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如海德格尔说“在”的意义问题已久被遗忘了一样,“知”的意义问题也是长期被严重忽视着。似乎人人明白“知”的意思,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其实完全不能说明“知”的义理,本文借助现象学方法对“知”作出了“明”的现象解释,揭示了“知、明、我”三位一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9-9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所致创伤骨折、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骨肿瘤、骨结核、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损或功能障碍患者高达350余万人,急需大量骨修复材料.骨移植已成为仅次于输血的需求量最大的移植物,而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热寂说"疑案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百多年来,“热寂说”曾引起广泛而持久的争论,甚至许多人误以为它早已有了结论。但无从科学上看还是从哲学上看,以往的批判讨论均未能切中要害,缺乏说服力。大爆炸宇宙模型“炸开”了这一疑难,对它的讨论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本文通过对“热寂说”产生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阐述了“热寂说”提出后在科学上和哲学上所引发的主要争论及其意义,并指出,大爆炸宇宙论虽然宣告了经典热力学、热寂说”的终结,但并不能避免宇宙未来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热寂”。“热寂”危机仍然存在,“热寂说”并未来真正终结。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废除大家习惯的计量单位诚需慎重,但不能停滞不前;压力单位“毫米汞柱”和热量单位“卡”应该废除;表压和压力虽有不同,但量的属性是相同的,量纲也是一样的,不存在帕斯卡只适用于计量压力而不适于标注表压的问题。
读本刊今年第2期梁晓天院士的文章《废除大众习惯的计量单位需慎重》[1](以下简称“梁文”)后,想谈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首先,对梁文的标题,和文中前两小段讲的观点我都赞成。我国《量和单位》[2]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也都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对待旧习惯的。梁文认为:“原则上讲,不符合国际计量单位的旧制,应该予以废除”。废除这些旧制要有个过渡期,所以暂时留一些旧的单位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是合理的。但保留多少旧单位,保留多长时间,则涉及过渡期的长短,向国际计量单位制靠拢的快慢问题,恐怕看法上不完全一致。先看我国度量衡单位尺、升、斤。目前“尺”基本上已用“米”取代了;“升”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中保留了;只有“斤”还在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究其原因,大概是“斤”与“千克”的量值关系最简单,(1:2),比起“尺”与“米”的关系更好换算些。回顾我国解放初期都是一斤等于十六两,我们小时要背诵斤求两口诀:“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由于非十进很不方便,改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一斤是半千克,易于换算,改起来反而难了。我认为废除旧制“应该有个限度”的提法似应说成“应该有轻重缓急”。因为“原则上应该废除”,则照顾习惯只能“从缓”,而不能“永远保留”。否则就成了“原则肯定而具体否定”。何况人们的习惯各有不同,新疆和云南早就使用“千克”而不用“斤”,也是习惯。如果各地坚持各地的习惯,各行业坚持各行业的习惯,那还有什么统一呢?还要制定标准干什么呢?“斤”与“千克”换算容易,因而影响不大,不要操之过急也是可以的。梁文所举的“卡”和“毫米汞柱”这两个单位,笔者则认为还是废除为好,因为它们与“焦耳”和“帕斯卡”的换算并不那么容易。统一计量单位制也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需要。我们不应再继续要求青年学生把精力花费在纷繁复杂的多种单位制的换算上。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的量很多,再加上由它们构成的组合单位就用得更多了,并非梁文所指的仅在封闭体系之内。食品的发热量和人体血压已是略具卫生常识的人们所熟知的词语,其量的属性分别与热量、压力相同。若青年学生在中学学物理课程中讲的用的只有“焦[耳]”和“帕[斯卡]”,而在医药卫生行业中却非得用“卡”和“毫米汞柱”作这两个量的计量单位,对于普及卫生常识来说岂不又增添了一道人为的门槛吗?现在青年学生学的是简化汉字,要让他们读一篇繁体汉字的文章恐怕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而老年人只要注意删除过去惯用的繁体字,而改用简化汉字去写一篇文章却相对容易得多。在计量单位上也是一样,老科技工作者们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只不过有些暂时的不习惯,但却能节约青少年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这又何乐而不为呢!血压表的标示值是表压,即血液压力与环境压力之差。在国家《量和单位》标准1993年版本中已在压力一量的备注栏中给出了表压的符号pe=ppamb,这里p为压力,pamb是环境压力。习惯上所称的“血压”也都是指表压。但表压与压力(或称总压)是相同属性的量,完全可以用同样的单位去计量,怎么能说用了“千帕”作单位,就没有表压的含义呢?至于说血压表上以千帕作单位的读数是宽是窄,则亦非与计量单位有关的问题。如果嫌正常血压范围16千帕~9千帕太窄的话,改用16000帕~9000帕是否宽了呢?其实宽窄要看相对值,即16千帕是9千帕的多少倍。倍率高才能说范围宽。无论用什么单位这个倍率应是不变的。个人认为:压力、表压虽有不同,但作为量的属性是相同的,量纲是一样的。它们的法定计量单位“帕”无论用在哪个学科领域都是科学的、合理的。要保留旧的计量单位的理由归根结底仍然只是习惯而已。“毫米汞柱”这个单位虽然也涉及人民大众的生活,但却远远赶不上“斤”这个单位的普及程度,故仍以早日废除为宜。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  相似文献   

15.
1-virtual一词在意义上有两重性,virtual的事物指其功能、作用或效果上有其和“真实”相同的性质,但形式上或其他方面有其和“真实”相背的性质。virtual具有“真”的性质,但在真里面成分不纯,具有或多或少的反面性质,virtual≠real。当virtual和reality组成复合词时,对“virtual”应突出其反面性质,也就是突出其虚、假、拟、似等性质。所以virtualreality译作“虚拟实境”是可取的。“虚拟”和“实境”两者表面看来有些矛盾,但并不妨碍其共存一体。“实境”…  相似文献   

16.
裘大力 《科学大观园》2009,(14):I0002-I0004
皮影戏有着独特的魅力,它能够把观众们带入一个魔幻的世界。皮影通常是用动物的皮做成的。每个国家用来做皮影的皮质都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不一样。皮影可以有活动关节,或者没有。它们几乎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外形,因为人们在做新皮影时,总是以老的为样本。  相似文献   

17.
应推广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认为应在科技论著和学术交流中推广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国家标准,理由如下:第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际问学术交流走向深入,采用科技名词国际标准是必然的选择。保留一些具有汉语言文化特色、约定俗成的名词是必要的,但应该是内涵与国际标准相一致,语义明确、本身无歧义的名词。而“原子量”“分子量”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如何激励下属,不少经理人特别是中层经理人经常抱怨说:“我一没有给下属提职晋升的权,二没有给下属加薪发赏的钱,你让我怎么激励下属?光耍嘴皮子怎么行?”就住一些经理人仍然抱着传统激励手段不放的时候,也有一些有作为的经理人却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软性激励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四个字连起来用是不恰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当然也不宜使用。但“生态建设”这个词应该还是可以用的。我们进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时,就用了这个词。我们专题的名称就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生态建设”一词若译成英文应该是“ecological restoration”。其内涵包括了修复、重建、建设等概念,比“ecological construction”要宽泛一些。后者一般仅指工程建设。有人认为提生态建设就会鼓励人们搞人工生态系统。有人认为提生态建设就会鼓励人们搞人工生态系统。实际上,人工生态系统建设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黄土高原,有些陡坡当然要靠自然修复,但是很多地方只能靠人工修复,如建梯田、种草、造林等。又如,北方冬春草场很少,就必须建设人工冬春场草地,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需要,使冬场和夏场能够平衡起来。这是放牧业必须走的道路,必须要建设。再如耕地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不要人工系统,只能都回到自然去,回到原始社会中。中国有不少生态问题,有很多退化生态系统,如果没有人工的建设,不建立一系列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在有一种观点,凡是自然的,都不能动,动了就是不符合生态原则。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8,(6):45-45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孕妇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我国发病率9.4%,国外报道7%~12%,是孕产妇主要的死亡原因。但该疾病发病机制不明,至今尚无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妊娠高血压疾病与孕妇的凝血功能改变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增强、抗凝和纤溶功能减弱,严重者出现消耗性凝血障碍(DIC)和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HEPLLP综合症,临床表现出多器官或组织血栓或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