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研究表明,二叠泵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涌透率明显增大,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采组油藏油物性差划与油气运移通道有关,百口泉组油得通过不整合面运移聚集的油气性质以富含轻质组分和低密度为特征。不整合圈闭发育的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敢富集是在不整合面附近。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量的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采用古地貌恢复等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和三叠系间的不整合面及砂体的配置关系对镇北地区长3及以上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前侏罗系古地貌将镇北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古河流域,每个流域的主河谷深切延长组地层,通过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主要局限于其古河流域内;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地层纵向相态转化快,油气运移困难,同一古河流域的长3及以上低渗透油藏纵向上主要局限于一个统一的构造附近,即油气主要聚集于不整合面附近古河流域内砂体连片性较好的构造基准域内。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通道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方法利用渗透性砂体分布、原油结构变化、沥青元素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结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以渗透性砂体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油藏主要分布在生烃中心及周边地区;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侏罗系古河道砂体共同构成了侏罗系油藏的油气主要运移通道,其油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古河道内及其不整合面附近。结论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的成藏规模和富集场所。  相似文献   

4.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表露头,研究川西拗陷中段海相油气输导系统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川西拗陷中段海相不整合面输导系统主要存在于震旦系灯影组顶部桐湾期不整合面、二叠系底部加里东期不整合面、中二叠统顶部东吴期不整合面,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印支期不整合面在部分地区存在。不整合面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提供了条件。断裂输导系统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最发育,雷口坡组顶部次之,灯影组顶部发育最少。断裂输导系统使天然气纵向长距离运移成为可能。天然气成藏可能与断裂输导系统的关系更为密切,深层形成的古油气藏在断裂输导系统的作用下沿断层向上运移至合适的储层内聚集形成次生油气藏。彭州雷口坡组气藏的形成可能就属于这种范畴。  相似文献   

5.
针对准噶尔盆地不整合实际资料,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超一削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这种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四种类型:上超/削性型、整一/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整一型。并且通过对不整合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认为:上超/肖嗯性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整一/削独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上超/整一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整一/整一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6.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动态成藏的运移通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网络由断裂、不整合面、储层孔、洞、缝系统组成;通过对断裂封堵和开启性进行分析,烃类沿断裂面作s形路径运移;八期主要不整合面中T60和T55不整合面在全区为开启,T70和T54不整合面在巴楚隆起南界断裂构造带为开启.在海西和喜马拉雅两大成烃期中,该区具多期动态成藏的特点,主运移通道也存在时空上的差别: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之前不整合面、下寒武统白云岩孔、洞、缝系统为主通道;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期,断裂的多期活动促使早期古油气藏调整和喜马拉雅期生成的油气聚集,不整合面和断裂通道占主导,巴楚隆起西段边界断裂带为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聚集调整分配区.  相似文献   

7.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不整合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该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受不整合的控制,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在纵向上,不整合的分层结构可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草湖地区构造、地层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保存条件、圈源匹配关系、继承性的古隆起和古斜坡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草湖地区油藏形成于海西期,天然气气藏形成于燕山末—喜山期,以垂向断裂和裂缝,以及横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运移通道.区内西斜坡储层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断层不发育,油气通过横向储层及少量垂向断层为运移通道向高部位地层、岩性圈闭中聚集,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岩隔层,缺少风化壳型储层,但具备形成裂缝-孔隙性储层的条件.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发育通天断层,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无法成藏,生气高峰时缺乏有效的封盖层,难以形成规模性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贝尔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在源圈空间配置关系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运移方向下所形成油气与输导通道之间关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贝尔凹陷不同运移方向油气输导通道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发育断裂是贝尔凹陷油气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主要分布在次凹的边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斜坡区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在基岩隆起两侧还有不整合面和长期发育断裂的侧向输导通道。它们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长期发育断裂的垂向输导控制着浅层部分南二段和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2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侧向输导控制着斜坡区南屯组油气成藏;3不整合面和长期发育断裂的侧向输导控制着古隆起上基岩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该区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玛北、玛东和夏盐地区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陆中地区的石西、石南、陆梁油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及风城组;储集条件好,且夏盐地区好于玛东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不整合、岩性圈闭,圈-源匹配良好,圈闭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末~白垩纪为成藏期;输导层主要为断层、层内渗透层和不整合面;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仅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成藏模式,一是三叠纪“源内-不整合-断控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二是侏罗—白垩纪“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最后认为,陆西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有利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相似文献   

12.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下降体系域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沉积层序中的体系域四分性明显 ,其下降体系域发育 ,这是由断陷湖盆频繁的构造运动、丰富的物源因素决定的。研究认为 ,湖盆沉积地层中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也是形成于湖平面快速下降期 ,但该时期在湖盆边缘地区仍接受沉积 ,因此 ,作为层序边界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应位于下降体系域与低水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之间。在一个完整的沉积层序中 ,下降体系域是每一个层序的最后一个体系域。同时 ,下降体系域沉积期在湖盆边缘地区砂体发育 ,易形成地层圈闭 ,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3.
前中生界不整合是库车东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不整合面,是海西晚期运动的直接产物。通过三维地震解释结
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前中生界不整合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前中生界不整合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异常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分布在阿克库勒凸起,雅
克拉断凸东段分布异常不整合,削截不整合与超覆不整合分布在库车拗陷。与不整合相关的圈闭类型有两种,不整合
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圈闭和不整合面之下的古潜山圈闭。前中生界不整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有利通道,油气沿不整合
由拗陷中心向南运移,进入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后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埕岛地区潜山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 ,埕岛地区潜山勘探获重大进展 ,发现了太古宇、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等多层系的潜山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有风化壳型、屋脊断块型、潜山内幕型及地层不整合层状油气藏。对该区潜山地质结构、成藏条件分析表明 ,被古近系 (下第三系 )覆盖的埕岛潜山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之一 ,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分布特征 ,而储集条件控制了油气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多与第三系油气藏上下叠置 ,形成复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不整合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不整合面两侧地层的几何关系或者反射终端模式或者不整合面的成因机制(构造与沉积)、地震反射终止方式及剖面形态对不整合进行分类,所存在的无法很好处理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的不足,借鉴传统的关于不整合面两侧地层几何关系的基本原理、采用地震地层学中对一个层序识别反射终端的定义,结合准噶尔盆地不整合面的特征,首次将准噶尔盆地不整合划分为四种类型: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整一/整一型。指出地势的高低与剥蚀量的大小决定了不整合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削蚀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  相似文献   

16.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 ,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 ,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 ,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 ,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 ;纵向上 ,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 ,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 ,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 ,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南缘陡坡与青城凸起过渡地区的高青油气田为例,分析了凹陷与凸起边缘地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尤以地层圈闭油气藏发育为特征。除砂岩油气藏外,还存在大量火成岩油气藏。不同构造单元的成藏机制、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特征表现出明显差异,油气主要沿凹陷与凸起之间的高青大断裂富集,呈条带状分布;而远离大断裂,油气的富集程度急剧变差。研究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在渤海湾盆地凹陷边缘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 2 2 4口井的实际资料 ,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 2 /Es3 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 ,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 5 9井—茨 80井、龙 12井—龙 2 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茨 6 7—茨 6 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9.
以塔中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多个不整合界面的剖面和平面特征的综合分析,阐明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构造演化规律: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发育多个不整合界面。不整合界面的分布和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隆起区到拗陷区,分别发育高角度叠合不整合带、低角度削蚀不整合或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带。不整合的组合样式差异,对油气的运移和储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气地质条件,预测出泥盆系上超不整合两个有利油气圈闭带。对划分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构架和构造期次,分析沉积盆地的形成、特征、演化和后期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濮地区第三系基底古潜山风化壳储层,发育有奥陶系的碳酸盐风化壳和石炭二迭系及中生界的碎屑岩风化壳。经多次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这些风化壳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形成了各种成因的缝、洞和各种类型的孔隙。其发育和分布受构造运动和性控制。研究表明,东濮地区油源丰富,生油层和储层有良好的接触关系,断层及不整合面构成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为古潜山风化壳储层中天然气的聚集及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