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终止剂技术的工业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理论分析及模拟计算的基础上,根据胜利石油化工总厂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反应器的实际情况,选定轻污油及直馏汽油作为终止剂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轻污油的直馏汽油作为终止剂时,其轻质油收率分别提高了1.30%和0.95%。在焦炭产率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干气产率大幅度降低,而液化气产率明显增加。注终止剂前后轻柴油的性质变化不大,而注入两种终止剂后,汽油的马达法辛烷值从79.5分别提高到80.1和80.4。而研究法辛烷值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车用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含量高 ,高辛烷值组分含量少的特点 ,根据新配方汽油的规格要求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提高汽油质量的先进工艺 ,认为现阶段我国为提高车用汽油的辛烷值 ,降低铅含量和烯烃含量 ,应优先发展催化裂化家族工艺和催化轻汽油醚化工艺 .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石化某炼油厂污油脱水难以达到规定要求(处理后含水量<10%)的现状,采用超声进行污油破乳脱水研究。实验选择20、40和80 kHz 3种频率的超声分别处理含水率60%(体积比)的污油,着重考察超声频率对污油水滴粒径、黏度、油水界面张力以及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油经20、40和80 kHz 3种频率的超声作用,脱后含水率分别降为5.6%、6.8%和8%。在超声激励电压相同的条件下,超声波频率越低,污油黏度、界面张力下降越大,污油中水滴平均粒径增大得越多,越有利于污油破乳脱水。另外通过显微镜观察,并对超声作用前后的水滴粒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高频超声有利于小粒径水滴的凝聚,低频超声有利于大粒径水滴的凝聚。  相似文献   

4.
JH阻焦增收剂中的耐高温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无灰清净剂、抗氧剂、链引发终止剂等组分通过在焦化原料中参与相关的化学反应剂物理作用,从而达到了改善产品分布,降低生焦量,提高液收的目的.为了提高液体收率,以及装置整体的经济效益,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1.2Mt/a延迟焦化装置进行了JH型阻焦增收剂的工业试验,通过一个月的工业试验,装置总液收提高了0.5%~1.5%,轻油收率提高了1%~1.7%,焦炭产率下降了0.6%~0.8%.该装置整体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地提升.  相似文献   

5.
提高车用汽油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车用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含量高,高辛烷值组分含量少的特点,根据新配方汽油的规格要求,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提高汽油质量的先进工艺,认为现阶段我国为提高车用汽油的辛烷值,降低铅含量和烯烃含量,应优先发展催化裂化家族工艺和催化烃汽油醚化工艺。  相似文献   

6.
聚乙烯塑料二段法裂解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几种催化剂对聚乙烯及其废料的热解产物的催化改质作用,考察了热裂解温度对液体油品产率及其组分的影响,讨论了催化改质温度、催化剂对催化改质所得气体产率、汽油产率、汽油辛烷值、柴油产率及催化剂积碳的影响,比较了热裂解和催化改质产物中汽油成份的差别。使用PPA分子催化剂时,液体油品产率为82.3%,油品中汽油馏份为48.8%,汽油辛烷值为88.1。  相似文献   

7.
反应条件对FCC汽油二次芳构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宏君  徐春明  高金森 《江西科学》2006,24(4):164-169,178
以兰炼催化汽油二次芳构化产品为原料,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为芳构化反应装置,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芳构化产物产率、转化率、MON和RON和液体产品组成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兰炼FCC汽油的二次芳构化产物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抚顺FCC汽油非常相似。虽然兰炼FCC汽油芳构化产物二次芳构化后芳香烃的含量提高了大约5%,但是由于产物的马达法辛烷值(MON)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而研究法辛烷值(RON)并没有提高较大,并且焦炭产率较高。因此,可以说明兰炼FCC汽油的二次芳构化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氧水联合超声处理高含渣污油,系统考察了H_2O_2对污油的破乳影响规律及机制.H_2O_2可大幅降低污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使得污油的Zeta电位值和固体颗粒的接触角减小,有效降低污油的黏度、表面张力、界面强度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最佳处理条件(H_2O_2质量浓度为20g·L~(-1),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温度为80℃)下,破乳后油层含水率降低至10.7%,实现了油水渣的三相分离.  相似文献   

9.
根据调合燃油在汽油机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规律,建立调合燃油组分模型及热力学准维双区模型,模拟研究直馏汽油和催化汽油在汽油机燃烧过程中缸内工质可用能及不可逆损失的变化规律。在调合燃油组分模型中,将异辛烷、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及甲苯作为直馏汽油的替代组分,将异辛烷、正庚烷、甲基环己烷、甲苯以及1-戊烯作为催化汽油的替代组分。结果表明:催化汽油的总可用能损失较低,约为36.01%,而直馏汽油的可用能损失较高,约为40.07%;在整个燃烧阶段,催化汽油的传热引起的可用能损失比直馏汽油的高,而燃料燃烧引起的可用能损失较低;可用能损失的大小与调合燃油组分组成的种类以及燃油组分组成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钢纤维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工程中常用的陶粒作为轻骨料,制成界面粘结强度较高的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研究不同钢纤维掺量的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受拉性能.根据试验数据得出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劈拉强度随钢纤维体积率变化的规律,拟合出其劈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其抗拉强度提高幅度较大.当钢纤维体积率为2.5%时,试件的劈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值分别提高55.9%和77.31%,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拉压比也随着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催化裂化(FCC)汽油中烯烃含量满足国家的新标准的要求,需要将汽油中的烯烃转化为异构烷烃和芳烃.以兰炼催化汽油窄馏分为原料,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为芳构化反应装置,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催化汽油窄馏分芳构化产物各组分的增加率、气体产物组成和液体产物组成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窄馏分,在相同碳数的条件下,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各组分的增加率逐渐增加,且反应温度越高,其增加的幅度越大.对于同一种馏分油,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干气、液化气和焦炭产率逐渐增大,而液体产率逐渐减少,芳烃的产率和选择性逐渐增加.在同一温度下,随着馏分变重,干气、液化气和焦炭产率逐渐减少,芳烃、轻油收率和芳烃的选择性逐渐增加,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烯烃的产率逐渐减少,而芳烃含量迅速增加,环烷烃的含量先增加后变小,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油两段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兼顾汽油和柴油生产的技术思路,以大庆常渣为原料,采用专门研制的LTB-2催化剂,在提升管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大庆常渣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反应,在丙烯收率达到22%的情况下,干气收率只有5.37%,总液收率仍然可以超过82%,并且汽油的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生成的柴油密度在890kg/m3左右,计算十六烷值在30左右,与通常的催化柴油性质相当。重油经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可在多产丙烯的同时,兼顾汽油和柴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用流化催化裂化汽油生产低碳烯烃联产高辛烷值汽油可以在相对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该方法可大幅度地提高丙烯、乙烯质量比,并在汽油烯烃含量降低的同时,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以抚顺二厂流化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油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及有无水蒸气参与都对乙烯、丙烯的生成有显著的影响。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使用适宜的催化剂能使乙烯加丙烯收率达到36%左右,并且H2+CH4+C2H6和焦炭的收率都很低。在烯烃含量降到10%左右时,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和马达法辛烷值分别升高约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突破常规催化裂化工艺单一依靠调节反应参数来改善产品分布和质量的控制模式 ,在优化外部操作条件的同时 ,在反应内部改变中间产物的油气分压 ,使反应向理想的方向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与常规催化裂化工艺相比 ,这种内外协调、优化控制的新工艺可使柴油产率提高 8个百分点 ,汽油产率仅减少1个百分点 ,而干气产率下降 1个百分点 ,重油产率下降 8个百分点 ,轻油选择性提高 10个百分点以上 ,大大改善了催化裂化产品的分布 ,达到了提高轻油收率、降低干气和重油产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半连续实验装置上,以水为溶剂对大雁褐煤进行了超临界萃取实验。考察了压力、终温对萃取过程产率及产品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水萃取褐煤在合适条件下,可得到高的转化率及萃取物产率;萃取压力增加,转化率和萃取物产率增加;萃取终温增加,转化率增加,但增加量主要为气体和轻油组分。在超临界条件下,萃取物主要馏分为予沥青烯。萃取过程中气体产率约为20%,其主要组分为CO2;经萃取后的褐煤(约占原煤50%),具有比原煤高的碳含量,低挥发分及氧含量,几乎不含水,可作为气化或燃烧的原料。  相似文献   

16.
在30 MPa压力下对塔里木原油四组分进行封闭体系的热解实验,通过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别对原油四组分热解反应的气体产物及饱和分热解过程的液态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油四组分热解气体产物中C1组分产率明显高于C2~C5组分,气体产物中C1~C2组分的产率及气体总产率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温度高于450℃时,四组分总产气率的大小顺序为: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胶质.随热解温度升高,饱和分中的主要组分C12~C18的反应程度加剧.在410℃时,饱和分热解以裂解反应为主,在大于490℃时,裂解和缩合反应程度都在增加,导致气相产物的产率提高及液相产物中主要组分向大分子烃类转移;且温度升高,液态产物分布的离散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对三种原料油的催化裂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数据表明,渣油加氢蜡油是优质催化裂化原料.混合油及孤岛减压蜡油裂化性能较差.而且后两种原料油的产品分布均劣于渣油加氢蜡油.预计使用混合原料油进行工业催化裂化生产时,由于焦炭及汽油产率、转化率、催化剂的重金属污染等与其它两种原料油不同.生产中需要在再生器取热、反应温度、回炼比、新鲜催化剂补充量等方面相应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加氢焦化汽油中正、异构烃的吸附分离及优化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加氢焦化汽油中的正、异构烃。以正构烃为优质乙烯裂解原料,非正构烃为优质催化重整原料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考察了正构烃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与加氢焦化汽油相比,正构烃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可使乙烯收率提高11%,吸余油的芳烃潜含量提高14%。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余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提高约30个单位,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该分子管理的工艺路线可显著提高加氢焦化汽油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硫化催化裂化(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化催化裂化(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是一种将FCC汽油中的硫吸附脱离出来,从而降低其硫含量的技术.目前,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都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同时,就资源来说,世界上硫含量大于0.5%的原油占原油总量的75%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硫含量低的清洁油品,从源头解决汽车尾气污染显得尤为重要,而吸附脱硫法是FCC汽油脱硫工艺中成本较低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生产清洁油品的技术.笔者总结前人的成果,简要介绍了几种吸附脱硫工艺的工作流程及其优缺点,并借此说明了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The influence of the foliage boron(B)-spaying concentration on the yiel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ree peony (Paeonia ostii ‘Feng Dan’) was explored in the experiment of 2014-2015. In this researc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foliage boron- spraying and tree peony seed yield. Maximum yield increment of tree peony seeds was obtained when the boron-spraying concentration was 4 g/L. The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 was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quantified by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The increase in the oil extraction rate after foliage boron-spraying nutri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 and ranged between 0.04% and 11.43%. Seed oil production and oil extraction rate were also increas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seed yields. Furthermore, foliage boron-spraying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linolen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in seed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