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气藏流体—CO2体系相行为的实验测定与计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高压相平衡实验装置,地某油田F66A井和F30井的原油在油藏温度下注入不同量的CO2(注入CO2与油藏流体的摩尔比为0 ̄2.00)时的PVT关系进行了测定,共取得PVT数据点165个,泡点压力点和体积系数点各11个。实验结果表明帛于原始油样的组分结构和组成不同,其注气体系相行为有较大的不同。F66A井油藏原油的饱和(泡点)压力随着CO2注入量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而F30井的饱和压力和CO注入  相似文献   

2.
油气藏流体—CO2体系粘度的实验测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RUSKA落球式高压粘度测试装置,测定了某油藏原油在油藏温度下粘度随压力的变化,着重研究了CO2注入量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注CO2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明显,当注入的CO2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0.33时,粘度为原始油样的60.9%,但CO2注入量继续增加油样粘度下降的幅度变缓,当CO2注入量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2.00时,油样粘度为原始油样的40.9%,用PR粘度模型对含CO2明确组合分体系和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的粘度进行了预测计算,对CO2-n-C10H22二元体系,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7.2%,对注CO2油气藏体系,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12.59%,结果表明,PR粘度模型可用于预测注CO2油藏体系的粘度,计算精度显优于石油工程中常用的其他粘度模型。  相似文献   

3.
油气藏流体-CO_2体系粘度的实验测定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USKA落球式高压粘度测试装置 ,测定了某油藏原油在油藏温度下粘度随压力的变化 ,着重研究了CO2 注入量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注CO2 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明显 ,当注入的CO2 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 0 33时 ,粘度为原始油样的 6 0 9%。但CO2 注入量继续增加油样粘度下降的幅度变缓 ,当CO2 注入量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 2 0 0时 ,油样粘度为原始油样的 40 9%。用PR粘度模型对含CO2 明确组分体系和注CO2 油气藏流体体系的粘度进行了预测计算 ,对CO2 nC10 H2 2 二元体系 ,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 7 2 % ,对注CO2 油气藏体系 ,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 12 5 9%。结果表明 ,PR粘度模型可用于预测注CO2 油藏体系的粘度 ,计算精度显著优于石油工程中常用的其他粘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烃类混合物及油气藏流体的粘度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vanderWaals单流体混合规则,将基于两参数Peng-Robinson状态方程的流体粘度计算模型应用于烃类混合物及油气藏流体粘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偶极流体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并且是长程的。近年的理论和实验表明,它还具有强偶极相互作用。偶极流体相行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分子间的势能形式、多分散性、外场、浓度、温度、压强和容积率等众多因素对偶极流体相行为都有影响。回顾偶极流体相行为发展历程,明确偶极流体相行为的计算模型、模拟方法T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vanderWaals单流体混合规则,将基于两参数PengRobinson状态方程的流体粘度计算模型应用于烃类混合物及油气藏流体粘度的计算。对3种二元烃类混合物(甲烷丙烷、甲烷正丁烷和甲烷正癸烷)的粘度进行了计算,2439个数据点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6.72%.计算了9种天然气及17种油藏原油的粘度,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80%和17.29%.这种模型优于现有的油气藏流体粘度模型。  相似文献   

7.
超级13Cr钢液固两相流体冲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排量高砂比压裂过程中,携砂压裂液对管柱和井下工具的冲蚀是引起设备损伤的主要原因.利用自行研制的喷射式冲蚀实验装置,研究了冲蚀时间、喷射流速和含砂量对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蚀时间在90~120 min之间时,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趋于稳定;在喷射流速超过5.6m/s时,因为冲刷腐蚀的协同作用导致冲蚀速率急剧上升;冲蚀速率在含砂量为25 kg/m3时冲蚀速率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含砂量增加,由于颗粒之间碰撞效应导致颗粒撞击到材料表面的动能降低,冲蚀速率开始减小,在50 kg/m3时达到最小值,随后又随着含砂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研究结果为油田压裂施工工艺参数优化以及管柱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聚合物-溶剂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高压情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聚合物-溶剂二元体系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超临界流体含量、聚合物性质、浓度以及溶剂对其温度-压力相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2含量的增加,温度-压力相图上L-LV边界线会向低温高压方向移动,随着压力的提高,曲线斜率出现突变点,发生由L-LV边界线向L-LL边界线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在大排量高砂比压裂过程中,携砂压裂液对管柱和井下工具的冲蚀是引起设备损伤的主要原因。利用自行研制的喷射式冲蚀实验装置,研究了冲蚀时间、喷射流速和含砂量对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蚀时间在90~120 min之间时,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趋于稳定;在喷射流速超过5.6m/s时,因为冲刷腐蚀的协同作用导致冲蚀速率急剧上升;冲蚀速率在含砂量为25 kg/m3时冲蚀速率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含砂量增加,由于颗粒之间碰撞效应导致颗粒撞击到材料表面的动能降低,冲蚀速率开始减小,在50 kg/m3时达到最小值,随后又随着含砂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研究结果为油田压裂施工工艺参数优化以及管柱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气流/纤维两相流动总是在纺织加工中十分普遍,研究气流/纤维两相流动规律为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气流/纤维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的发展过程的回顾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关于气流/纤维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FisherAutoedest800型实沸点蒸馏装置切割了华北苏桥402井凝析气的常压油罐油.并测定了所得各窄馏分的物性.将已知物性的窄馏分与采自同一井的分离器气体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三个合成凝析气样品。应用RUSKAPVT装置测定了这三个样品的P-V关系和反凝析液体积.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衰竭凝析气的残余液体通过注二氧化碳气体再蒸发回收的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12.
油气体系和储层多孔介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储层中同时存在气、液、固(指岩石) 三相。在多孔介质中,由于孔隙半径小,因而毛细管压力应予以考虑。在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的相平衡计算模型之后,针对二个凝析气藏,一个黑油油藏和一个挥发油藏,分别对其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并总结出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注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已成为国内外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大方法之一。注气将改变原有油藏体系的组分、组成等热力学条件,使原油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注气过程中流体相态研究是最基础的油藏工程研究内容,其结果为注气过程油藏开发设计、动态分析等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黑油油藏注天然气,油藏饱和压力将大幅度地提高,在温度—压力图上表现为泡点线变化大、而露点线变化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气模拟方法—热模拟,井介绍了热模拟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径向渗流热模拟尖脸.实脸结果表明:热摸拟方法可以方便地摸拟某些复杂油气截的非称定态渗流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制作了天然表面活性剂大豆磷脂PE/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水三元相图和含不同油量的PE/正戊醇/油(正十六烷)/水拟三元相图,通过对相图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图进行热力学计算,得到了有关磷脂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对磷脂/丁醇/油/水相态的研究表明pH值和盐度对磷脂体系的相态有影响.本文还以2H-NMR方法及偏光显微镜研究了磷脂/水、磷脂/醇(正丙醇、正丁醇)/水体系形成的液晶的微观结构,证明磷脂体系除了可以形成层状液晶外,还可以形成其他结构的液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目视变温法和DSC方法研究了NaSCN-CO(NH_2)_2二元系和NaSCN-CH_3COONa-CO(NH_2)_2三元系的相图。实验结果表明NaSCN-CO(NH_2)_2二元系中存在一个不相合熔点化合物NaSCN·2CO(NH_2)_2,它的转熔点为:75.5℃,33.0%CO(NH_2)_2,它和CO(NH_2)_2间的低共熔点为:66.0℃、28.0%CO(NH_2)2;NaSCN-CH_3COONa-CO(NH_2)_2三元系的相图存在两个四相不变点,它们分别为:61.0℃、61.0%CO(NH_2)_2、24.0%NaSCN和54.0℃、65.0%CO(NH_2)_2、20.0%NaSCN。  相似文献   

17.
三叠系是塔东北阿克库勒地区的主要储产层系,砂体发育,分布广泛。油气藏类型多,埋藏深,油气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纵横向上均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8.
变形介质气藏的开采过程是流固藕合渗流过程。常规气藏渗流理论由于没有考虑气藏开采过程中岩石骨架的变形,因此不能准确分析气藏中流体的运动状态。变形介质气藏渗流力学理论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发展形成的。早期主要以研究储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与压力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的,引入有效应力概念后,建立了线弹性变形下的渗流模型,后又发展到考虑非线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下流固耦合渗流力学模型,到目前为止,已开始综合考虑渗流、应力和温度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的耦合模型。我国变形介质渗流力学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田开发理论的发展,许多国内学者开始对变形介质渗流力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现阶段主要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