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各砂层的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层为好油层,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层为差油层,甚至为水层。当砂层上倾方向不存在封堵条件时,存在着使某些砂层含油和含油饱和度发生变化的同速率临界值。若注油速率小于该临界值,无论注油量多大,访优劣  相似文献   

2.
层间非均质砾岩油藏水驱油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砾岩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强,开采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剖面动用差异大,油藏整体采收率低的特点,以新
疆油田七区克上组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不同非均质程度模型恒压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组并联水驱油实验
中,渗透率越高的岩芯越先启动,含水率上升越快,无水采收率越低,驱油效率越高;层间渗透率级差越大模型驱油效
率越低,与高渗岩芯相对渗透率级差大于8 的岩芯并联驱替不能启动;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等单模态或双模态孔隙结
构岩芯驱油效率较高,砂砾岩和砾岩等复模态孔隙结构岩芯驱油效率较低;增大并联模型驱替压差后中低渗岩芯驱油
效率增大,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3.
法21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储层非均质性变化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法21断块的岩石物性分析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断块的层内、层问及平面的非均质性变化特点,从而为该断块制定开发调整方案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分析方法也可推广到对同类型非均质性油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实验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模拟是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几十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研究,确定了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一些机理,深化了油气成藏和分布和认识。目前实验模型主要有一维模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和微观模型。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实验模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由单纯的机理研究向为数值模拟提供参数以及实际油气藏成藏动力学模拟发展;(2)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实现宏观与微观实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优质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我国未来天然气产量的增长点将主要依赖致密气藏的开发。靖边气田作为一个典型的低孔、低渗、低丰度致密岩性构造气藏,层间非均质性强,难动用地质储量所占比例大。目前气田低产低效井数增多、稳产能力弱,层间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整个区块开发效率低。在分析靖边气田层间非均质性及气藏产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考虑层间窜流和考虑层间窜流的多层致密气藏渗流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式下分层产量变化规律。研究了地层系数、储容系数及层间半透壁率对产气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整个气田经济、高效、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同类气田的增产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层非均质油藏同步进行聚合物驱和水驱的开发方式,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研究不同注入压力比例条件下的水聚接触带的分布、平面及纵向含油饱和度分布、聚水同驱的阶段采出程度及不同位置生产井的含水率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多层非均质油藏水聚同驱时,维持注水区域压力与注聚区域压力相等可以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对于指导相似油田聚水同驱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实验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模拟是油气二次运程和聚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几十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研究,确定了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一些机理,深化了油气成藏和分布的认识,目前实验模型主要有一维模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和微观模型,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实验模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由单纯的机理研究向为数值模拟提供参数以及实际油气藏成藏动力学模拟发展;(2)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实现宏观与微观实验模拟以及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的结合;(3)实验设备更趋于先进,实验模型向大型化、多功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观测手段也日趋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严重层间非均质油藏水驱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层间严重非均质条件下各类储层的水驱条件及效果.方法 通过岩心多层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多层组合下,不同渗透率层的水驱效果(包括水驱动用、产量贡献及采出程度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综合影响因子代表各个影响因素,并分析水驱效果与综合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合理的驱替压差是合注合采储层动用的关键;渗透率级差是影响多层合注合采开发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为组合层数和平均渗透率;多层水驱油组合情况下.低渗层若要达到较好的水驱效果,其多层组合渗透率级差应小于8,多层组合综合影响因子要小于6.结论 严重层间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必须保持合理的驱动压差,其注采层系划分应综合考虑组合层数、平均渗透率及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断弯褶皱和断层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断弯褶皱和断层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有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隐;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含天然气水合物夹层的砂岩储层的力学性质及剪切破坏机理,采用离散元法制备含天然气水合物夹层的砂岩储层试样,进行了一系列双轴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天然气水合物夹层的饱和度低于15%,且夹层厚度小于1/5时,砂岩储层整体强度降低;当水合物夹层的饱和度超过35%,含水合物夹层厚度超过1/2时,水合物夹层才能增强整个试样的强度。含水合物夹层的失效形式与上覆层和下伏层的失效形式不同,含水合物夹层的破坏主要归因于水合物颗粒与周围颗粒的胶结作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石油运移散失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整合面是斜坡背景下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塔里木盆地斜坡背景下石油在不整合面的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表明 ,最终油相散失量达 7.81%~ 11.5 1% ,平均为 9.6 6 % ,总体上反映出渗透率越高散失量越大及含油率越高散失量越大的特点 ,散失量不受层间非均质或层内非均质的影响。据模拟实验结果估算了石油在运载层中的散失量 ,认为塔中隆起的油气主要是沿断层作垂向和短距离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石油运移散失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不整合面是斜坡背景下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塔里木盆地斜坡背景下石油在不整合面的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表明,最终油相散失量达7.81%~11.51%,平均为9.66%,总体上反映出渗透率越高散失量越大及含油率赵高散失量越大的特点,散失量不受层间非均质或层内非均质的影响。据模拟结果估算了石油在运载层中的散失量,认为塔中隆起的油气主要是沿断层作垂向和矩距离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13.
川东地区五百梯构造天然气运聚成藏史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二维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2-D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百百梯构造石炭系天色气的运聚成藏史进行了模拟。剖面模拟研究表明,志留系烃源岩分别于210Ma前和171Ma有开始进入生油、气门限,在180~165Ma及169~159Ma时处于生油、气高峰;于175Ma前及167ma前进入排油、气门限,在170~150Ma和166~161Ma处于排油、气高峰阶段。气藏内的油气运矣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二维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2 D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五百梯构造石炭系天然气的运聚成藏史进行了模拟。剖面模拟研究表明 ,志留系烃源岩分别于 2 10Ma前和 171Ma前开始进入生油、气门限 ,在 180~16 5Ma及 16 9~ 15 9Ma时处于生油、气高峰 ;于 175Ma前及 16 7Ma前进入排油、气门限 ,在 170~ 15 0Ma和16 6~ 16 1Ma处于排油、气高峰阶段。气藏内的油气运聚史可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72~ 16 5Ma ,原油首先在古隆起中聚集 ,形成古油藏 ;第二阶段为 16 5~ 16 0Ma ,源岩排出的天然气驱替已聚集的原油 ,形成古油气藏 ;第三阶段为 15 0~ 135Ma,原油裂解为天然气 ,形成古气藏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三间房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晚第三纪 ;西山窑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也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鄯善油田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32 .8~ 71.8Ma和 2 6 .4~ 45 .7Ma ,其对应的地史时期分别为早第三纪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中期 ,反映了三间房组成藏时间晚于西山窑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油气生排烃史和运聚期次 ,鄯善油田油气大规模运聚时间是在晚白垩纪末—早第三纪及其以后 ,具有双侧近源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三间房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显分为两期,春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一晚第三纪;西山窑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也明显分为两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为32.8~71.8Ma、26.4~45.7Ma,其对应的地史时期分别为早第三纪和晚白世末--早第三纪中期,反映了三间房组成藏时间晚于西山窑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油气生排烃史和运聚期  相似文献   

17.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等 3个开合旋回 ,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海向陆的转化和拉张 -挤压的交替转化 ,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 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①放射状运移、环状聚集模式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垂直于构造等高线的方向 ;②前陆油气运聚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平行于造山带挤压应力方向 ;③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油气沿大型断裂带和区域性不整合面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8.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塬旦纪以一经历了震旦纪-交替转化,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1)放射状运移、太聚集模式,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油气运移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