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于1999年九月始开展对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行血液净化治疗。采用经皮穿刺导丝引导法将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置入血管内,为病人建立临时的血管通路。置管部位选择为股静脉、颈内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进行单纯血浆置换或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取得满意的结果。现将深静脉双腔导管置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的机动车超车防撞观察镜 ,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机动车辆的驾驶动作和车辆结构的同时 ,较好地为驾驶员提供了对前方车辆的有效观察 ,可有效地避免机动车超车时易发的撞车事故 ,较好地保证行车安全。该观察镜的连接支架分别通过视镜螺丝、广角反光镜螺丝以及后视镜螺丝固定前视镜、广角反光镜和后视镜。其中前视镜装设在连续支架的前端 ,广角反光镜采用凸面反光镜 ,并装设在前视镜之后 ,与前视镜组成前视光路。机动车超车防撞观察镜@一元  相似文献   

3.
孟蔚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2):221-222
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IE)发病率有上升之趋势,并且死亡率很高.感染多来源于HD的血管通路,尤其是应用人造移植血管或血管内留置导管者.IE最常侵犯二尖瓣.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无套囊的双腔导管、透析时间短、安置心脏起搏器等是HD患者发生IE的危险因素.IE患者的预后不良,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性IE,病死率几乎100%.近年来,为改善预后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存争议.  相似文献   

4.
武衡  王翔 《科技资讯》2010,(10):12-13
血管介入导管在使用中要与血液、血管相接触。所以这些导管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面的润滑性和一定的抗细菌粘附能力。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表面改性方法来满足。从功能上分为:抗粘附涂层、抗凝血涂层、抗菌涂层和亲水性超润滑涂层。随着表面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血管介入导管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AVM)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例脑AVM患者 ,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后 ,采用Magic - 1 8F ,1,5F或MP 1 2F微导管系与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栓塞剂 ,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6例栓塞后行γ -刀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 ,疗效满意。栓塞达 70 %以上 8例 ,70 %以下 12例。 1例发生短暂的血管痉挛 ,无出血等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术后随访 ,全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猪颅底微血管网建立用于介入治疗的动静脉畸形模型.方法使用液体胶或颗粒介入栓塞猪cAVM模型,其中微导管的位置、栓塞剂的量及注射速度均模拟人体内介入栓塞的过程.通过模拟cAVM介入栓塞过程,观察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此模型建造简单,通过血管造影可见到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制备的模型均可承受全身麻醉、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操作,没有不良后果.结论利用猪cAVM模型进行新型栓塞剂的实验,操作者可通过此模型进行介入栓塞的训练,提高介入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血管介入手术需要医生徒手操控导管,存在医生受辐射和人为因素影响手术质量等弊端.针对该问题,设计了用于辅助医生手术的主从式遥操作血管介入机器人.根据临床手术的要求,基于模块化理念,分别对机器人的从端推进机构、主端操控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为主从模式的实现做了相关的软、硬件开发;对机器人样机进行了必要的性能测试,证实了该机器人具有小于1mm的运动控制精度和044ms的主从运动实时性.结果表明:该机器人系统解决了传统手术中的问题,在功能和性能上完全满足血管介入手术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4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行人造血管搭桥转流术31例,其中有8例同时行球囊导管扩张、动脉内膜剥成形或取栓术;导管动脉取栓扩张5例;动脉内膜剥脱、取栓3例;血管腔内支架置放9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42例,随访0.5-9年人造血血管通畅率90%。多普勒血流仪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较高的价值,当ABI小于0.5时,应及时手术,挽救肢体,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病变部、分布和严重程度,施行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提高血管通畅率,得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船模(舶)回转轨迹的测绘仪器,它是用两台观察镜,由人工同步地跟踪设于船模重心处的目标。观察镜转角输出及重心轨迹的计算,应用微计算机(单板计算机)解算。通过 A/D、D/A 转换,就可以在试验的同时于 x-y 记录仪上获得重心的轨迹。整个系统经济实用,精度高,可提高工效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对30例患者选用美国Ouintion公司带CuFF双腔导管行右颈内静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隧道针建立皮下隧道,牵引导管置入.结果:30例患者一次成功置入,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需长期血液透析而无血管通路或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可选用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11.
三维血管介入手术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血管内介入手术模拟建模与碰撞消除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多体-双层的导管/导丝组合体模型及基于几何分析和旋转角传播的快速碰撞消除方法,并开发了一个实时的三维介入手术模拟系统,模拟导管/导丝在实际血管中的运动行为.该多体-双层模型由若干分段组成,每一分段代表了一段导丝、导管或两者兼有的组合体,导丝和导管的半径定义不同,材料属性不同,但每一分段长度相同.模型的运动通过碰撞检测和消除加以引导,抵达目标位置后对该模型施加松弛过程使其状态与实际状态更加吻合.实验结果表明,导管/导丝模型的运动状态与给定的材料参数密切相关,模拟可以达到实时的要求,方法可靠有效,有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血管介入手术难度大,操作要求精确.由于医生手术水平不一,通常选择粗大通径的血管进行手术,而不会考虑其他更优的路径.提出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血管介入手术路径规划方法,辅助外科医生术前路径规划.在综合考虑导管的直径,血管的长度、最小直径、最大曲率和最大挠率等因素的基础上,引入端结点因子,改进蚁群算法中的启发式函数和信息素更新机制,最终得到全局最优的规划路径.实验结果表明,术前路径规划合理,证明了算法的可靠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例,共78例,根据最终石蜡病理结果分为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分别对其首发症状、合并疾病、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周围型乳头状瘤的首发症状在构成比上有显著性差异,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以乳头血性溢液或乳晕旁结节多见,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不明显,常因体检发现而就诊(P0.05);(2)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单独发病,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与纤维腺瘤、腺病、不典型增生等病变合存在(P0.05);(3)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手术区段切除为主,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超声引导下微创切除为主,两者间手术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超声及钼靶检查对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均无明显特异性,术中冰冻对诊断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性优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往往需石蜡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相关检查明确.结论:(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以乳头溢液或乳晕旁结节为首发症状,且常独立存在,区段切除是其常见手术方式;(2)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不明显,常因超声提示乳房肿物而就诊,且常与乳腺囊肿病、纤维腺瘤及不典型增生等合并存在,目前常采用超声引导下微创切除,术后复发率低.(3)超声及钼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率较低,乳管镜检查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李湛海 《科技信息》2007,(23):110-110,268
建筑物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电气管路敷设时,一般先预埋梁、柱内的管子(或套管),待楼板层施工时敷设和连接管路,在砌墙的过程中,连接和埋设剩余的部分管子,基本上由上向下敷设。本文主要对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柱内的导管敷设、梁内的导管敷设、墙体内的导管敷设、空心砖隔墙及加气混凝土砌块隔墙的导管敷设进行了施工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15.
对于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病灶,应用超声进行成形术,在临床试验、动物试验和极少数临床病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高强度、低频率的超声波,置入导管内的超声探针系统等,使超声在血管内应用成为现实。超声血管成形术方法相对简单,操作人员不需要特殊培训。如果在血栓切除,血管狭窄再还原以后,辅助气囊血管成形术,可以使治愈率更高。这项技术经实验观察,并发症非常低,但目前尚处于理论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血管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图像中,OCT图像中导管在不同位置的成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血管内其他目标检测及识别的结果。为了减少图像中导管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干扰,提出一种快速检测和识别导管区域的自动化方法。该方法先在图像中心处划分检测圆的圆心坐标变化区域,在极坐标下建立圆周光强检测模型。然后,利用每个检测圆上其半圆周的像素均值差构建描述当前检测圆的特征数据。针对导管成像失真问题,采取动态地变换检测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的方法。对4组血管OCT图像(约300幅/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导管检测的准确率达到97.35%,且平均每幅图像的检测时间约为0.7秒。  相似文献   

17.
文化播报     
<正>"万能胶"修补心脏缺陷美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能让医生在手术室里为患者修补心脏缺陷,或在战场上为伤兵止血的万能胶。他们希望该万能胶最终能取代缝线和固定钉,用在修补心脏、肠道和血管手术上。科研人员从鼻涕虫身体分泌的黏液得到启发,发明了这种万能胶。在猪身上进行的试验显示,该万能胶能在几秒钟内把心脏缺陷修补好,还可承受心脏跳动的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锁骨下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2例经锁骨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防治。结果262例中误人动脉13例,发生气胸5例、血肿4例、气栓1例、导管相关感染15例、导管堵塞29例、导管移位或脱出21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均得到及时处理后缓解。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明显提高需长期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也为医生设计更为复杂有效的多种药物治疗提供了方便,但需重视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相似文献   

19.
医生在进行血管介入手术过程中需要实时的X射线图像引导,而长时间的射线辐射会严重危害医生的健康.为了减小介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受到的辐射伤害,该文研究了一款基于双主手控制的血管介入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对其整体框架和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医生可通过上位机界面交互,进行主从遥操作,驱动从端机构完成介入手术操作.最后进行了血管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文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具备多器械协同递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37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单纯的可脱性弹簧圈(GDC/E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技术进行瘤内栓塞。结果:37例均获成功栓塞,其中动脉瘤完全填塞28例,填塞90%以上9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一年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