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福建东南沿海变质带的年代学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辉 《科学通报》1989,34(16):1249-1249
一、地质背景和主要岩石类型 变质带出露于台湾海峡西岸的平潭至南澳之间岛屿和半岛地区,长约370km,宽10—25km。变质带的西侧大面积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变质带中的岩石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十分发育。变质岩主要由各种片岩,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它们多呈残留体产于混合岩中或被混合花岗岩侵入。  相似文献   

2.
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东南芦溪县境内的罗霄山脉北段,以变质核杂岩构造及花岗岩峰崖地貌为主要特征.公园面积378.3平方千米.主峰金顶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省境内第二高峰.中心景区164平方千米范围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奇峰林立,沟壑纵横,大小瀑布近200处,造型奇特,气势磅礴,另有延绵百里的高山草甸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相似文献   

3.
应用颗粒锆石U-Pb法, 对出露于吉林省南部通化地区的岔信子岩体、小苇沙河岩体和龙头岩体进行了侵位年代测定, 确认它们形成于印支期, 年龄为203~217 Ma. 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显示, 该时期形成的岩体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两大岩石类型, 前者来自于基性下地壳或者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 而后者来源于加厚地壳的部分熔融, 且岩浆源区存在石榴石残留相. 尽管上述两类岩石的源区不同, 但它们具有完全一致的形成年龄. 由于这些花岗岩与北侧兴蒙-吉黑造山带中的同期岩石性质差别较大, 而其年代仅比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代晚10~20 Ma左右, 与超高压变质岩的第1次快速折返和碰撞后花岗岩的年代一致, 推测其形成应与大别-苏鲁超高压碰撞造山带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北缘都兰野马滩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北缘超高压带上野马滩花岗岩体位于都兰以北约40 km处, 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 其中的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年龄为397±3 Ma.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岩体既具有I型花岗岩的部分特征, 又具有S型花岗岩的部分特征, 类似于碰撞后花岗岩.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 该花岗岩是在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块体最后折返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北大别两期混合岩化作用: 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北大别漫水河和凤凰关2个地区混合岩中的锆石进行了CL显微结构分析和SHRIMP法U-Pb定年. 漫水河混合岩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 核部锆石具有扇形分带或弱分带特征, 低的Th/U比值(0.01~0.17), 为变质流体中生长锆石, U-Pb年龄为(137±2) Ma; 边部锆石具有显示面状分带或云雾状分带特征, 高的Th/U比值(0.35~0.69), 为变质熔体中生长锆石, U-Pb年龄为(124±2) Ma. 凤凰关混合岩中的锆石同样具有核边结构, 核部锆石具有弱的岩浆环带或无分带特征, Th/U比值较高(0.21~3.03), 年龄为(768±12) Ma, 为经历不同程度重结晶作用的原岩岩浆锆石; 边部锆石则没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Th/U比值很低(0.01~0.09), 为变质流体中生长锆石, U-Pb年龄为(137±4) Ma. 这些结果表明, 大别山存在两期混合岩化变质事件, 早期(137±2) Ma事件以变质脱水为主, 而晚期(124±2) Ma事件出现部分熔融. 部分混合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中期, 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火成岩原岩年龄一致. 因此, 大别碰撞造山带山构造从挤压到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最小时间为(137±2) Ma, 北大别混合岩化与同时期花岗岩和麻粒岩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 它们都是俯冲加厚的扬子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西北部出露的新开岭-科洛杂岩主要由变质岩、构造片岩和花岗岩类组成. 前人依据变质程度将该杂岩划归为前寒武纪变质岩. 本文报道了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新开岭群构造片岩、新开岭杂岩中的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冷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 研究表明: (1) 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为216±3 Ma(2σ), 原岩年龄为337±7 Ma(2σ). (2) 新开岭群构造片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 喷发年龄为292±6 Ma(2σ); (3) 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侵位于167±4 Ma(2σ); (4) 冷川花岗闪长岩164±4 Ma(2σ). 这表明新开岭-科洛变质岩并不是前寒武纪变质岩, 以前认为的本区古陆块可能并不存在. 结合研究区及区域资料, 新开岭-科洛杂岩可能代表了与印支期碰撞有关的变质杂岩, 在碰撞造山后或非造山伸展背景下, 新开岭-科洛杂岩中的主要花岗岩类于中侏罗世侵位.  相似文献   

7.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李曙光  刘佳  宋彪 《科学通报》2010,55(24):2391-2399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 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 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 Ma, 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 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 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 即726~758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 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 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 这进一步证明, 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 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西部面理化含榴花岗岩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测定了大别造山带西部超高压变质单元内两个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234± 4)和(227± 5) Ma,代表三叠纪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由于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与超高压变质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因此,面理化含榴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可视为超高压岩石峰期变质年龄的上限值.根据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化学组成,它们并非为大别山同碰撞型花岗岩,而是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个典型环状分带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上越 《科学通报》1989,34(1):47-47
一、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地质 四川盐边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位于川滇SN向构造带中段的西缘,侵入在太古代康定杂岩与前震旦系盐边群不整合面上。围岩为混合岩和区域变质岩。岩体呈NW向展布,形态为不规则椭圆,南北长9km,东西宽7.5km,面积约60km~2,岩体自中心向周围形成明显的同  相似文献   

10.
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山-姑婆山侵入杂岩体中的主要岩体(牛庙、同安、花山、里松)和里松花岗岩中的暗色包体均形成于160~163 Ma. 花山花岗岩中锆石的εHf(t)值为−2.8~−0.3, 里松花岗岩中锆石的εHf(t)值为−2.3~−0.3, 而里松花岗岩中所包含的闪长质暗色包体中锆石的εHf(t)值为?2.6~?7.4, 明显不同于寄主花岗岩, 表明暗色包体和寄主花岗岩形成于不同来源的岩浆, 为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暗色包体中锆石最高的εHf(t)值为?7.4, 显示该基性端元岩浆来自一个相对亏损的地幔源区. 结合对区域地质情况以及同时期基性岩和碱性岩的研究结果, 我们推测该岩浆端元并不是玄武质新生地壳的重熔, 而可能为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 但还有待确定到底是软流圈地幔还是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 花山花岗岩和里松花岗岩可能是该幔源岩浆端元与壳源岩浆端元的较完全混合形成, 暗色包体是这种岩浆混合过程中幔源岩浆的残余. 牛庙辉石闪长岩体中锆石的εHf(t)值为−1.1~−2.1, 同安石英二长岩体中锆石的εHf(t)值为−1.7~−1.7, 都明显低于里松花岗岩中的暗色包体, 说明它们并不与里松花岗岩中暗色包体所代表的熔浆具有同源性. 牛庙岩体和同安岩体中锆石的εHf(t)值只是略高于花山花岗岩和里松花岗岩, 并且在岩体中也可以见到大量的暗色包体, 因此它们可能是与花岗岩同源的壳-幔岩浆混合的岩浆经较少程度分离结晶作用和地壳混染作用形成. 在中晚侏罗世之交, 湘东南和桂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拉张减薄事件, 造成了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并随着分离结晶作用, 形成了该区众多的闪长岩和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云南点苍山混合岩中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坤 《科学通报》1991,36(7):538-538
对于混合岩的锆石U-Pb表面年龄,采用统一模式来研究其地质演化历史是困难的,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1.原岩的物质来源及混合;2.混合岩形成时代;3.是否经历后期的构造作用等.本文试图应用混合模式,探讨点苍山韧性变质带混合岩的构造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岳西沙村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葛宁洁 《科学通报》1999,44(19):2110-2114
北大别造山带岳西沙村镁铁 超镁铁岩侵入体的单颗粒锆石稀释法U Pb年龄测定结果为 ( 12 8± 2 .0 )Ma ,表明该岩体的侵位时代在燕山期 ,与大多数中生代花岗岩一样 ,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而不是发生在印支期与扬子陆块俯冲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有关的同碰撞侵入岩  相似文献   

13.
分布于皖北和苏北徐淮地区的早侏罗世侵入杂岩体主要由二长闪长斑岩组成,其形成时代为191Ma,岩体中含有大量的榴辉岩类包体,主要由榴辉岩和石榴辉石岩组成,它们经历了榴辉岩相高压变质和角闪岩相退化变质两个阶段。包体榴辉岩中的石榴石以铁铝榴石为主;单斜辉石主要是绿辉石和普通辉石。矿物组合及温度和压力计算结果表明,该类包体榴辉岩相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大于1.2-1.5GPa和709-861℃;角闪岩相退化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0.70-1.03GPa和666-738℃,该类高压捕虏体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华北陆台南缘深部陆壳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能对认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俯冲-碰撞-折返演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学明 《科学通报》1990,35(15):1174-1174
锶、钕和铅同位素在追踪花岗岩源区物质,讨论源岩演化的历史,从而深入研究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特征等方面越来越受地质学家重视。对于年青花岗岩类,尤其是中生代花岗岩类,Sm-Nd同位素研究源岩性质往往不及Rb-Sr同位素有效。因此,本文只用Rb-Sr和Pb同位素对华南一个重要的中生代花岗岩体——姑婆山花岗杂岩体源区岩石进行讨论,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山海关晶洞碱性花岗岩氢、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培忠 《科学通报》1989,34(1):51-51
山海关火山——侵入环状杂岩体由碱长粗面岩和碱流岩(125 Ma),碱性流纹质熔结凝灰岩(123 Ma),碱性花岗岩(118 Ma)和石英碱长斑岩(115 Ma)组成。晶洞碱性花岗岩位于环状杂岩体的中部,与火山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6.
西藏丁青蛇绿岩中玻镁安山岩类的深成岩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旗 《科学通报》1985,30(16):1243-1243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东巧-怒江蛇绿岩带内。在丁青地区,分为东、西两个杂岩体。东部蛇绿岩从下至上有方辉橄榄岩、堆晶斜方辉石岩、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和岩墙杂岩,包括辉绿岩、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岩相学上,辉长岩和辉绿岩分别具典型的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辉绿岩岩墙的边缘具淬冷结构。岩石由斜长石(拉长石和倍长石)、石英和辉石等组成。大多数  相似文献   

17.
赵大升 《科学通报》1991,36(9):688-688
云南景洪地区临沧花岗岩基南段的东侧,出露有许多小规模的长英质至超镁铁质的杂岩体,其中以花岗岩和闪长岩数量最多,规模也较大,辉长岩较少(部分单独出现,另一部分产于闪长岩体内部),辉石岩和橄榄岩的规模和数量更小,且无例外地被包裹在闪长岩体内。以怕冷岩体为例,该岩体呈弯月状产出,南北最长9km,东西宽约6km。岩体西部与晚元古代的澜  相似文献   

18.
湘南彭公庙加里东期含白钨矿细晶岩脉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公庙花岗岩是南岭地区的一个大型岩基, 近年来在其周围陆续发现了多条白钨矿石英脉. 本文利用LA-ICP-MS 技术测定了彭公庙花岗岩体中的锆石U-Pb 年龄, 不仅证实该岩体的主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加里东期花岗岩(约 435~436 Ma), 而且还发现其中的细晶岩脉亦属加里东期(426.5 Ma), 特别是基于岩相学研究在该岩脉中鉴定出岩浆成因的白钨矿, 说明南岭地区确实存在加里东期含钨花岗岩. 这项成果对于深入研究前燕山期花岗岩的成矿潜力以及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具有较重要的指示意义, 同时也显示加里东期花岗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尤其是细晶岩或细粒花岗岩是进一步寻找加里东期含钨花岗岩和钨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东昆仑东部约格鲁岩体中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和若干基性岩体.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花岗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MME)和角闪辉长岩三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 选择花岗闪长岩(寄主岩)、角闪辉长岩和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样品, 应用SHRIMPⅡ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 结果分别为242±6, 239±6和241±5 Ma, 年龄值基本一致, 排除了花岗质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为源区固态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 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才侵入的可能性. 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 3种岩石为早、中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其中, 花岗质寄主岩更接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酸性端元, 角闪辉长岩则靠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基性端元, 而包体是注入到酸性岩浆中未完全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 结合对岩体所做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可以认为东昆仑花岗岩带在三叠纪中期经历过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 表明地幔物质与能量对地壳的注入与反应在花岗岩成因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云开隆起西缘大型剥离断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劲草 《科学通报》1994,39(20):1886-1886
云开隆起与钦州凹陷接合带的构造认识是华南地质构造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其主要构造认识有:①博白-岑溪深大断裂:②地体构造边界:③同生沉积断裂,并认为该断裂自早古生代就已孕育,加里东运动后,东侧形成云开隆起,从志留系到寒武系发育加里东递增变质带,即从区域浅变质岩到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逐渐过渡;西侧形成钦州海西残余地槽,该地槽在海西末期封闭.此外,还存在下列地质问题:①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以及部分泥盆系地层的缺失或变薄原因;②上述地层在缺乏生物地层年代证据时,如何准确地划分它们的时代;③下古生代地层变质、变形作用发生的构造背景;④如何评价加里东递增变质带;⑤地层的变质、变形特征及其构造、岩石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