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觉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对于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左派王学影响下,由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人直接推动而形成的强大的写“情”思潮,它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梦"为重要手段塑造的杜丽娘艺术形象,是作者对于"情"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解的具体表现,也是作者伟大和渺小相结合的思想特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5.
文章运用“理、事、情”说分析了《窦娥冤》的剧情,从而揭示其艺术美之内涵。从物质身体的生存和种族繁殖两方面论述了理;从事的必然与偶然的逻辑阐述了事;从情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论述了情。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管理中的“法” 学校管理中的“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管理者运用命令、决定、指示、决议等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过程;二是立法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的落脚点。因此汤显祖不仅是情的歌颂者,而且也是情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理、事、情”说分析了《窦娥冤》的剧情,从而揭示其艺术美之内涵。从物质身体的生存和种族繁殖两方面论述了理;从事的必然与偶然的逻辑阐述了事;从情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论述了情。  相似文献   

9.
一个从事直销工作的人都会拥有一支由他的下级和客户组成的团队,如何不断地帮助下级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从而使下级不断获得成长?如何使得团队在持续磨合和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趋向“共识”、“共事”?如何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获得客户的认可和欣赏?是“团队的管理”的全部内容。于是围绕如何做好“团队的管理”便成了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其"临川四梦"之一。其中梦境的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不仅真实地显现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而且满足了人物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使我们看到杜丽娘的真实心境,看到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正需求,进而折射出封建社会礼教及理性束缚之下人性的被压抑和被泯灭,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作家对于"至情"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1.
“以理遣情”是士人常用的一种排遣痛苦的方法。自西汉的贾谊之后,很少有人在创作中充分体现。苏东坡特别善于“以理遣情”,并多次将此心灵历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他在苦闷不堪的时候,都是用“以理遣情”的方法获得精神解脱的。其诗、词、文各体都具有超脱旷达的风格,此种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他善于“以理遣情”。  相似文献   

12.
张莉 《高等职业教育》2001,10(2):16-17,11
本文阐述了在高校,运用“情”与“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杜丽娘是《牡丹亭》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一择偶自由一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河砂治理成为全球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国内外学者围绕河砂的开采、影响、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单一视角切入,侧重于合法性、合理性的分析,缺乏从情感合理性角度进行深入讨论,而且大多数研究仅聚焦于河砂本身而忽略了河砂背后的“人”的存在,偏重于资源“权利”分析而轻视了资源治理背后的“权力”动态。基于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韩江三角洲河砂资源开发与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合情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张力以及多元主体基于“情、理、法”展开权益博弈的调查研究表明,惟有实现情、理、法的协同治理,河砂治理才能实现从紊乱向和谐的转变,为实现河清海晏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实行"情法理互动"管理模式,以有效的制度管理人,以温暖的关爱感染人,以优美的结对帮扶人,以良性的竞争激励人,是确保学生成才成人的有效机制,更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力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7.
毛晓伟 《科技资讯》2011,(21):198-199
教师在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无为而治"就要重"理,"轻"管,"理、管结合。"理"即"理"顺关系,"理"活气氛,"理"畅情绪,"理"通则"管"顺。那么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该注意哪些"理"?  相似文献   

18.
血缘关系,是氏族组织的最大财富,是连接原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中国文化沿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将其改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情理精神宗法制,即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中国文化用情凝合大家,再用理建构社会秩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情理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戴震认为"知"是必不可少的人性"三要素"之一,是人的类本质,也即人禽之间的根本差异。"知"的功用的发挥又赖于"心"的作用。人之"心知"在认知中出现偏差和不足,是由于"蔽"。戴震以汉学立场和训诂考据的工夫,裁断宋明儒心性论、性情论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主要来自佛禅。他作《孟子字义疏证》,以重建孟学原貌自期。但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在内外学术压力下撰成的。可以说,戴氏作《疏证》,意不全在批驳宋儒,也不在准确地体显孟子之学,而是要表达其在人性、包括性情方面的新思考。戴震主张情与理应体现在建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人、我关系方面。这接近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思想,它对于我们理解东方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意义的。宋儒、清儒都未曾有幸亲睹先秦孔、孟之间的一批儒家简牍文献。这批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地下简本文献,揭示了传统儒家的性情论思想并非与本土文化资源没有挂搭。  相似文献   

20.
"媚俗"(包括"媚雅")是大众文化时代文化领域中一个常用的词汇,传统戏曲如何应对"媚俗"(包括"媚雅"),梨园戏《陈三五娘》和青春版《牡丹亭》改编的得失说明:改编可"俗化"、"雅化",但不可"媚俗"、"媚雅",要坚守作品本身的艺术和思想水准。为了应对传统戏曲在大众文化时代濒临灭亡的困境,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梨园戏《陈三五娘》可吸取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采用"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制作手法和全方位"媚俗"、"媚雅"的广告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