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根据新生儿血糖变化规律,探讨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及异常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血糖监测,防治新生儿异常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通过新生儿血糖的监测,分析低血糖的原因,探讨新生儿初生48h内微量血糖水平。对240例新生儿进行了随机微量血糖监测,并按胎龄、体重、出生评分分为生理组和病例组,按分娩方式分为平产组和手术期。结果显示:1)病理组血糖异常发生率高于生理组;2)手术组血糖异常发生率高于平产组;3)新生儿出生48h内微量血糖监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探讨产时输注葡萄糖对产妇及新生儿血糖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28例足月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采取末梢静脉血,应用微量血快速测定血糖法测定血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输糖组产妇及新生儿高血糖发生均大于对照组。结论产时输注葡萄糖是诱发产妇及新生儿高血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产时输注葡萄糖对产妇及新生儿血糖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228例足月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采取末梢静脉血,应用微量血快速测定血糖法测定血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输糖组产妇及新生儿高血糖发生均大于对照组(ρ<0.01).结论 产时输注葡萄糖是诱发产妇及新生儿高血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血糖值与疾病危重程度的关系,首先测定了83例危重新生儿及30例正常新生儿的血糖水平,然后运用区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危重新儿的高血糖的发生率为72.3%,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值,血糖升高程度与疾病的危重程度相关.揭示危重新生儿易发生高血糖,严密监测血糖水平有助于预测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点血糖测定方法与动态血糖测定方法对1型糖尿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影响,为1型糖尿病患者制定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最终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及避免高血糖对机体带来的损伤。方法:选40例1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点血糖监测组和动态血糖监测组。以发现无感知低血糖次数,发生现症低血糖和酮症的次数为比较对象,来评价血糖谱的稳定性。依据监测到的血糖谱调整治疗方案,血糖平稳所需治疗时间及血糖漂移幅度来评价血糖检测方法的优越性。结果: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组调整治疗方案所需时间短,血糖波动幅度小。结论: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与点血糖测定方法相比,在稳定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谱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捂热综合症的血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新生儿捂热综合症的临床资料,跟踪随访患儿预后;结果:新生儿捂热综合症血糖明显增高时死亡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新生儿捂热综合症应严密监测血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疾病的恢复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量血糖仪监测早产儿、新生儿危重症的血糖变化.方法对98例早产儿、新生儿危重症给予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微量血糖仪测定异常者抽静脉血糖对照,并对高血糖、低血糖者采取相应措施.结果高血糖发生率24.4%,其中早产儿10.7%,新生儿危重症34.61%,低血糖发生率13.26%,其中早产儿14.2%,新生儿危重症9.6%,人院时已静滴葡萄糖者高血糖发生率58.23%,低血糖发生率8.33%,未静滴葡萄糖者高血糖发生率19.76%,低血糖发生率15.11%,微量血糖仪测定异常者与静脉血糖测定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微量血糖仪监测早产儿、新生儿危重症血糖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量血糖仪监测早产儿、新生儿危重症的血糖变化.方法对98例早产儿、新生儿危重症给予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微量血糖仪测定异常者抽静脉血糖对照,并对高血糖、低血糖者采取相应措施.结果高血糖发生率24.4%,其中早产儿10.7%,新生儿危重症34.61%,低血糖发生率13.26%,其中早产儿14.2%,新生儿危重症9.6%,人院时已静滴葡萄糖者高血糖发生率58.23%,低血糖发生率8.33%,未静滴葡萄糖者高血糖发生率19.76%,低血糖发生率15.11%,微量血糖仪测定异常者与静脉血糖测定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微量血糖仪监测早产儿、新生儿危重症血糖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筛查试验异常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0g糖筛查异常而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即单纯糖筛查异常108例列为观察组,50g糖筛查正常402例列为对照组,对照观察两组的母儿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母儿并发症:羊水过多、感染、手术产、巨大儿、新生儿重度窒息、病理性黄疽发生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单纯糖访查异常应予监测及治疗,以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校在职教职工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和异常检出率以及与性别、年龄及职业的关系,为做好高校在职教职工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高校2 099名在职教职工健康体检的血脂、血糖、血尿酸结果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G、LDL-C、GLU、UA的总体水平和总体异常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TC的总体水平和总体异常检出率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和女性的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及异常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教师组、行政管理组、后勤服务组的血脂、血糖、血尿酸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校在职教职工的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和异常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及岗位关系密切,高校在职教职工健康体检血脂、血糖、血尿酸可及早发现异常体征,有针对性地治疗和复查,对预防疾病发生,改善健康状况、提高高校教职工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水平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1型辅助性T细胞(Th1)、2型辅助性T细胞(Th2)的细胞比例变化.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86例,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分为冠心病血糖正常组34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2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32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5名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10水平.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细胞比例.分离并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使用免疫磁珠清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T细胞,进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毒性试验.出院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1 a的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冠心病血糖正常组、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Th1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冠心病血糖正常组、健康对照组,Th2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冠心病血糖正常组、健康对照组(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γ干扰...  相似文献   

13.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840名中老年教职工空腹血糖(S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血糖异常率分别为5.09%和3.95%,男性和女性高甘油三酯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1.53%和13.98%,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高总胆固醇检出率分别为7.63%和7.90%,无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上述3项指标的平均值和异常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50岁后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对母婴同室中新生儿进行预检、评估,对存在异常征象的患儿制定早期的护理干预、治疗计划。选取2017年6月-2017.12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做为观察组进行早期预警评分,对新生儿的精神反应、皮肤颜色、呼吸、刺激反应、体温、消化功能、哭声、动脉血氧饱和度检测、血糖等9项指标客观的进行评估,效果观察。按照早期预警评分得分的高低,对患儿早期异常征象进行预检,识别出潜在的异常征象,识别潜在危重新生儿,并及时干预,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母婴同室患儿的救治率,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416例脑卒中患者按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分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卒中患者411例作为对照,观察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果糖胺(FA)升高的情况。结果: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果糖胺升高和果糖胺、空腹血糖均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出血性卒中空腹血糖升高和仅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样也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应激性血糖升高以出血性卒中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000例教师血糖、血脂及转氨酶体检结果异常百分率。方法:对1000例年龄在50~80岁,间隔10岁分3组测定其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各组血糖、血脂、转氨酶的异常比例增加,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年龄组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68例有糖尿病史的血脂异常率与文献报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已发现的高血糖、高血脂症人群要积极治疗,处于边缘水平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调整饮食结构并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4例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诺和锐30(A组)和诺和灵30R(B组)治疗4周,以空腹血糖(FBG)控制在6~7mmol/L、餐后2h血糖(PPBG)控制在7~10mmol/L为达标.4周结束时两组均行72h动态血糖监测.结果:(1)24h血糖最低值(分布):血糖〈5.0mmol/L,A组95%发生于0~3Am;B组80%发生于0~3Am,13%发生于午餐前.(2)24h血糖最高值(分布时段):血糖〉10.0mmol/L,A组100%分布于午餐后;B组47%分布于午餐后,35%分布于早餐后,18%分布于晚餐后.两组血糖最高值及两组血糖〉10.0mmol/L分布于午餐后的百分比两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72h动态血糖监测A组有4人共发生5次低血糖,B组有9人共发生14次低血糖.结论:(1)口服降糖药物继发失效的T2DM患者应用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可较理想控制全天血糖.(2)动态血糖监测显示血糖漂移情况:A组漂移幅度比B组小;(3)A组早、晚餐后血糖控制优于B组,午餐后血糖稍差于B组.(4)A组发生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B组.  相似文献   

18.
黄丽珍  胡警芳 《甘肃科技》2022,(16):128-130
研究孕期营养管理运用于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中的价值。选择医院2019年2月—2020年1月纳入的90例G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两组各45例,研究组接受孕期营养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一个月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2hPBG)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妊娠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管理效果。干预前两组血糖指标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FBG、糖化血红蛋白、2hPBG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产后出血、羊水过多、感染、胎膜早破、剖宫产的发生率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低体质量儿、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孕期营养管理运用于GDM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改善妊娠结局,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9.
吴红  殷春 《甘肃科技》2011,27(13):154-155
了解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的影响。收集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27例,根据入院时空腹血糖值、葡萄糖耐量值分为5组,第1组:血糖正常组;第2组:空腹血糖异常及葡萄糖耐量减低组;第3组:糖尿病血糖轻度升高组;第4组:糖尿病血糖中度升高组;第5组:糖尿病血糖重度升高组。分别统计出各组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并进行了统计学比较。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则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新生儿638例进行常规血糖监测。结果638例新生儿中有67例患有低血糖,出生低体重儿、早产儿、低体温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及产妇有相关疾病的,其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新生儿。结论对于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低血糖,以免引起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