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为背景,深入阐述了视野融合这一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核.点明了其重视对话性,差异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述了这些特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创作及翻译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苏曼殊创作和翻译的小说及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创作与翻译特点上的异同,及形成某些翻译特点的原因,可从中领会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翻译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诗歌的特殊形式,意味着两者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翻译古诗词时,在很多情况下,应发挥创造性——应根据诗歌意境、作者意图,或解释大意,或表达寓意,或转换辞格,或改变搭配词语等等。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当直译原诗意象不能再现原诗意境时,就要进行意象重构。但意象重构不能脱离原文语境,用以重构意象的词语必须与语篇中其它相关意象词语形成语意连贯。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后殖民翻译研究也开始呈现新的变化。差异性和融合性,是异质文化之间在全球化环境下共存必然出现的状态。而后殖民翻译研究在这两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到斯皮瓦克的杂糅理论,可以看到这两种趋势都各自不断延伸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Guido's relations一文中,庞德全面展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relations一词,主要是指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部分的、不完整的,而且倾向于译者的兴趣”。庞德的翻译革新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认为要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虚饰做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词;二是主张译文是对原文的“再创作(rewrite)”;三是认为可以运用节奏对等来实现对原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6.
张琳琳 《科技信息》2008,(15):225-225
在中国译学界,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出发,分析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国别文学的关系。笔者认为,翻译文学源于外国文学但不同于外国文学,而是属于国别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翻译文学在传递文化、文学艺术再创造等方面的作用,其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翻译和创作都是文学手段,文学翻译中具有创作性。好的文学翻译中需要创造性叛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就是创作或再创作。要让译文读者在其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理解文章,对原文的忠实与创造性叛逆都是必要的。在对原文精神实质忠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将原文用目的语贴切而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本文引用了散文翻译与诗歌翻译的例子阐述了创造性翻译的可行性和审美性,从而论证了文学翻译是具有创作性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作表层意义和深层涵义的同时,再创作也是必要的。再创作以忠实为首要标准,且有其自身的难度。文学翻译中要兼顾忠实与再创作,更要协调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彬 《科技信息》2008,(5):143-143
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诗歌意象的翻译,尤其将重点放在不同的文化对诗歌意象翻译的影响上,旨在通过这种分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评析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翻译单位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中特殊的一种,必然有着自己的翻译单位。诗歌翻译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翻译,对其的翻译必然会涉及到翻译诗歌背后的文化,同时,由于源文本中诗歌的形式是不可再现的,因此,诗歌的翻译不可能在词、词组或句子上一一对应,其翻译单位必然是在语篇的位次之上的,即意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对空白这一概念的界定出发,分别从接受美学和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角度对留白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在译文中留白既是保证读者充足的审美体验的需要,又是遵循交互主体性哲学的需要,最后以两句诗的不同译文为例,证明了文学翻译中保留和再现空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详解翻译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各主体间最终的视域重叠部分决定翻译形态.在译者与作者视域重叠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与特定读者群视域重叠部分越小,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大,越偏离原文,由此产生从全译到变译的各种翻译形态,没有视域融合,就不具翻译性质,视域融合是翻译的绝对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4.
黄宇杰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29-229,231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长久发展的独特魅力,诗歌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诗歌翻译就是一座桥梁,中西不同的文化就是两个岸,桥梁应尽力稳固地连接着两个迥异的岸。而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更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地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郝丹萍 《科技信息》2011,(16):I0147-I0147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这种翻译观点重视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而不是字词的死板对应,因此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旨在神韵和境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孔祥立 《科技信息》2010,(35):J0282-J0283
翻译辅助对于翻译研究作用重大。本文探讨了翻译辅助的概念和内涵,并论及几种主要的翻译辅助形式以及它们对翻译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一种运用最精关的、带有音乐性的语言创造意象,主要借助意象以抒情的艺术。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构思要新,要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歌必须有大胆、新奇、丰富的想象;诗歌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飞跃、灵动;诗歌要讲究音乐关,还要注意炼字。  相似文献   

19.
邵蓓蓓 《科技信息》2009,(13):192-192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由于其传达意境和文化差异等不同,常常导致异语诗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等不同程度的流失。翻译补偿手法便是应对翻译损失常采用的方法。本文旨在从翻译补偿理论出发,分析诗歌翻译中在词汇、声音和形式等角度的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方言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本文着重论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译者在翻译外国小说时应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方言与标准通用语掺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