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四大奇书”之一《金瓶梅》的研究,历来以其文意、历史、名物、方言等为重,鲜及建筑。依据张竹坡评本及词话本二书,初步论证了西门住宅的位置、建筑规模、平面布局,以及其中的更道、人流交叉路线等,并纠正了“张评本”关于该书建筑的个别错误。  相似文献   

2.
清代评点家张竹坡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是《金瓶梅》所有评点著作中的翘楚,不仅为小说文本的流传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中国古代小说文人批评的范式指明了方向.文章以张竹坡的评点本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小说评点中反复出现的“映”,对其多义性的相关词汇,即掩映、照应、遥映、遥对、遥照、相映、映衬等在评点中频频出现,从而对小说的评点进行解读.揭示出“映”的多义性不同词汇在小说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语言叙述上具有不同的意蕴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十几年中,古典文学研究者解放了思想,对400年来一直列入“禁毁”书目榜首的《金瓶梅》进行重新评价,气氛热烈,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召开了六次国内学术研讨会、两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冷。出版了一批专著、数百篇学术论文。研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其在文学、美学、语言、民俗、宗教、政治、经济、历史、性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其中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整理出版主要版本、编辑搜集研究资料、注释词语、编纂词典。这些基础性研究成果,提供资料版本,有力地推动了“金学”研究的开展。得到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齐鲁书社于1987年1月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1988年修订重印);齐导书社于1989年6月出版7《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简称崇祯本)会校足本;吉林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10月出版了《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注本。早在198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金瓶梅词话》校点本。1995年8月,岳麓书社出版了《金瓶梅词话》校注本。在新时期的十几年中,《金瓶梅》的主要版本都经过整理出版,基本上满足了学术研究的需求。根据有关出版政策规定,这些整理校注的本于限数印制,专业对口控制发行。因此.能够读到这些本子的读者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广大读者与学者了解《金瓶梅》版本嬗变情况、整理校注工作的艰辛,也是为了回顾新时期《金瓶梅》研究与出版的业绩,本刊选取王汝梅教授为《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会校本撰写的两篇前言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了第一届与第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聆听了海内外代表们的发言,拜读了各位学者的论文或论文提要,很有收益。有些研究者谈到了《金瓶梅》初刻本、现存词话本、崇桢本与康熙间张竹坡评本的问题。其中有的观点与笔者的看法相一致;但有些论断笔者实难以苟同。为了探求符合于科学的结论,进行学术讨论是很有好处的。笔者不揣浅陋,现于这篇拙文中阐述一下管见,以就教于海内外的学者、专家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过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金瓶梅》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删节本,香港星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全校本,都促进了《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发展。《金瓶梅》的版本,大体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三种类型。一是词话本系统,即《新刻金瓶梅词话》现存三部完整刻本及一部23回残本(北京图…  相似文献   

6.
以深刻的现实性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而为世人所注目的伟大著作《金瓶梅》,诞生在十六世纪末叶、我国充满黑暗与罪恶的明代晚期社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遭到统治阶级的一再禁毁,封建道学者或受道学思想影响较深的人,对它也百般诋污,称其为“淫书”、“丧心败德”、“祸天下而害世教莫甚于此”云云。康熙时徐州学者张竹坡的评论可谓卓有见地、迥而不群。他对《金瓶梅》的高度赞许,代表了中国古代《金瓶梅》评论的最高成就。但是,从根本上讲来,他的评论仍没有摆脱封建伦理观念的制约,这就  相似文献   

7.
再论毛泽东对《金瓶梅词话》的评价①——关于《金瓶梅词话》对皇帝的暴露孟进厚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讲:“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都看一看,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暴露了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仔细。《金瓶...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误解:《金瓶梅》属意于“市井”,是一部迷恋于“国房’’的书。一误再误,四百年来有许多人误读、误解、误评、误詈《金瓶梅》。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张竹坡批评本第六十二回,写到李瓶儿将死之时,西门庆“往后边上房里对月娘悉把祭灯不济之事,告诉一遍:‘刚才我到他房中,我观他说话儿还伶俐,天可怜,只怕还熬出来,也不见得‘”,后有行间夹批:“颖上三毫,如灯取影。”接下去写“月娘道:‘眼眶儿也塌了,嘴唇儿也干了,耳轮儿也焦  相似文献   

10.
本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比研究《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写性爱为题材,不同的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写“性”更多地是主观表现,充满激情与理想,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讴歌,对生命的礼赞与对人性的呼唤;而《金瓶梅》写“性”则是客观模仿,其客观性表现为摄入生活的不加粉饰、灵与肉的分离、叙事的零度情感处理。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文艺理论学派往往偏重于创作主体及文本的研究,忽视甚至取消对于读者接受意识及过程的探索。实际上,阅读是文本价值实现的中介,在此过程中,读者也是一个活跃的主体。本文以清代张竹坡批点《金瓶梅》作为参照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五年我被邀请出席秦皇岛《水浒》讨论会.会议要求撰写论文.当时恰巧买了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金瓶梅研究》,压卷之作是章培恒同志的《论金瓶梅词话》.他用《水浒》作为《金瓶梅》的陪衬,认为《水浒》的现实主义成就不如《金瓶梅》高,人物性格也不如《金瓶梅》复杂、真实.我就写了一篇题为《不能因为〈金瓶梅〉贬低〈水浒〉》的文章与他商榷.后来我因事未出席秦皇岛的会,也不知章培恒同志去没有去.但论文寄出去了,上海《文报汇》还发表了论文的摘要,也不知章培恒同志看到了没有,但他似乎并没有答复.  相似文献   

13.
从《金瓶梅》的民俗与语言看其故事发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即小说情节展开的人文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作者或写定者身份及生活地域的认定。以往学术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金瓶梅》中民俗与语言两方面的材料作一综合分析,可以认为《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应在运河山东临清一带,其作者或写定者也必然与这一带有着种种关联。  相似文献   

14.
我研究《金瓶梅》的内驱力,是为《金》进行辩护,对其小说美学的研究,是我研究《金》的正式开始,以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先后写了多篇为《金》一辩的文章,而《说不尽的<金瓶梅>》则是一次小总结。主持《<金瓶梅>小百科丛书》,重新校注《金瓶梅词话》。我选择了回归文本的研究方法,将考据和理论都纳入到历史和方法的体系之中加以科学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孙洛中 《潍坊学院学报》2005,5(3):89-91,108
《金瓶梅》作为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世态人情的长篇小说,写实取代了此前小说的传奇内容,并寄寓了作者独特的情感愿望。张竹坡视此写实为一种“寓言”表现方法,他进一步探索了一套特殊的解读法,运用谐音隐义,通过比类联想和逻辑推论去挖掘作品的深层涵义。这样的批评不免夸大了“寓言”的范围和作用,导致了牵强附会的明显弊端,但其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约可区分为1900~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1999年五个阶段。本文为其上篇,即1900~1978年《金瓶梅》研究史。1900~1923年是《金瓶梅》古典研究阶段的终结;1924~1949年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标志,以发现和影印《金瓶梅词话》为机缘,以吴晗、郑振铎为代表,开创了《金瓶梅》的现代研究阶段;1950~1963年是一个热后冷却的阶段,但日本的《金瓶梅》研究则是高标独帜;1964~1978年在台港、欧美、日本形成三个《金瓶梅》研究中心,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一度消歇之后,其巨大的潜力即将奔突洋溢,可以想见,一门新的“显学”——“金学”,正在催生。  相似文献   

17.
1951年 ,邓广铭先生写的《王安石》 ,内容简略。1972年 ,为适应“儒法斗争”的需要 ,重写的《王安石》 ,颇多问题。打倒“四人帮”以后 ,为拨乱反正、澄清问题 ,出版了《王安石》修订本。为进一步清除迷雾 ,如实描绘王安石的本来面目 ,1997年 ,出版了崭新的《王安石》。邓先生四写王安石 ,反映了他治学严肃认真、坚韧顽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 ,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比较 ,多方面阐述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词话”一词,本身就带有说唱文学的鲜明特点,“话本”是指“说话”艺术的文字稿本。《金瓶梅词话》的故事结构虽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留着明显的“话本”风格,但它已是第一本以它话写的世情章回小说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张竹坡的《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所包含的小说鉴赏理论思想:(一)鉴赏的任务: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二)鉴赏者应具备的条件:会看,会理解作者的苦心,深谙笔墨耕耘之苦辛,会从艺术上领会,理解作品;(三)鉴赏的过程:想象、体验与再创造:(四)鉴赏的结果:娱我。张竹坡在上述四个方面对中国小说鉴赏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