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甚至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生命的源泉。目前学校学习普遍存在情况是学生只学习怎样回答问题。可是,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质疑”应成为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确,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质疑的过程,是分析、推理、综合的过程,是思维激扬飞舞的过程。因而,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质疑”,让人听了不由得感觉这只是教师为求课堂答题参与率高、气氛活跃的手段而已。下面点击几例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张宏军 《科技知识动漫》2007,(12X):93-93,95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是求解的前提,创新的钥匙,探究的灵魂,思维的开始。学生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可纵观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的安排,存在着多种误区,如何走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环节”的误区,充分发挥“质疑环节”的作用与效益是文章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彩霞 《海峡科学》2016,(4):113-11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索、探求。素质教育仅仅让学生会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质疑习惯应从低年级着手培养。要让低年级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主要因素在于老师的引导。该文以文本为依托,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一个思路都因疑而始,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求,也才有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并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故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  相似文献   

6.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本文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质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21世纪需要的就是创新型的人才,我们教师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肩负起未来的重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有学习的渴望;就是要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把“要我学”、“教我会”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质疑并非简单的单一作风,它融多项素质培养于一身。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并积极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围绕质疑,展开讨论,把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以激发其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9.
吴荣涛 《科技信息》2011,(27):I0330-I033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我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发问千千万,起于一点问,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  相似文献   

10.
崔新吉 《科技信息》2010,(11):294-29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在课堂上,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探求的局面.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初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其次,要创设和谐平衡的教学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第三,要创新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这是创新思维的“催化剂”;第四,要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和学生创新思维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和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话题。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摆正师生关系;设疑启智;创设机会;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并把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之中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新途径。主要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确,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质疑的过程,是分析、推理、综合的过程,是思维激扬飞舞的过程.因而,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质疑",让人听了不由得感觉这只是教师为求课堂答题参与率高、气氛活跃的手段而已.下面点击几例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自己教学中时问题的设计的粗浅认识,从实际的案例出发,分析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与提问,并总结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该注意的方面。提出“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有效课堂教学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还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要善于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的“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7.
谢建红 《科技信息》2011,(36):336-336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得法的设疑,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积极作用,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好的形式.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设疑的方法,设疑的原则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宇先生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提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是因为: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地理教学也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也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是个体将一种或多种心智运用到内在与外在的材料上,从而产生某种独特的而且具有人生或文化价值的产品;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间接反映的过程。因此,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具有创造能力,这也是地理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