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三烷基氧膦对酒石酸溶液的萃取和反萃取条件,对温度、初始PH、萃取剂浓度和被萃液浓度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确定了萃取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萃取及反萃取过程的热效应,并根据实验确定的平衡等温线计算了萃取和反萃取过程的理论级数。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11种稀释剂对三烷基氧膦萃取草酸的分配比D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按D的大小来排列,则芳烃类>烷烃类>卤代烃类。考察了无机盐MgCl2、NaCl、KCl对萃取过程的影响,发现D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烷基氧膦(TRPO)萃取剂对Fe(Ⅲ)的萃取性能,测定了 TRPO对Fe(Ⅲ)的萃取随萃取平衡时间,水相 HNO3浓度, Fe(Ⅲ)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计算了萃取反应的焓变△H°,熵变△S°及表观平衡常数K。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30%的TRPO-煤油萃取体系萃取模拟高放废液时,三相的产生与水溶液中Fe(Ⅲ)离子的浓度紧密相关。当水溶液中[H+]=1.5mol/L-1, ρ[Fe(Ⅲ),初始]>8.0g/L时,萃取体系出现第三相。测定了轻、重两个有机相的体积比和 Fe含量比随水相 Fe(Ⅲ)离子初始浓度的变化,讨论了 TRPO与 Fe(Ⅲ)络合的溶剂化数n。 相似文献
4.
白志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2-33
三辛基氧膦-溴代PADAP光度法测定铀具有灵敏、特效、快速、简便的优点,适用测定含量在0.000 1%以上的低含量铀样品.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铵盐溶矿是光度法测定铀行之有效的熔矿方法;铀含量在0.02%以下的样品用1 mL TOPO环已烷萃取,在10 mL中显色,试剂消耗少,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10-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癸二酮-[1,10](BPM-PDD,H2A)与三辛基氧膦(TOPO,B)或三苯基氧膦(TPPO,B)的氯仿溶液从硝酸介质中对镱(Ⅲ)的协同萃取行为,用等摩尔法研究了体系的协萃效应,计算了体系的酸性协萃系数和协萃系数.用斜率法测得协萃合物的组成为YbA·HA·TOPO或YbA·HA·TPPO,计算了相应的协萃平衡常数,还考虑了温度对萃镱的影响.用萃取法制得了固态协萃合物,并对其组成和IR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三丁基氯化锡和炔基膦酸氢钠反应 ,合成 7种新的炔基膦酸三丁基锡烷基氢酯( n-C4H9) 3Sn OP( O) ( OH) C≡ CR ( R=Ph,n-C3H7,n-C4H9,n-C5 H1 1 ,n-C6 H1 3 ,CH2 OCH3,CH2 OC2 H5 ) .利用元素分析 ,IR,1 H NMR,MS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这些化合物具有五配位锡原子的聚合结构 相似文献
7.
选择2,4-二氯苯氧乙酸为起始原料,经氯化亚砜氯化后得2,4-二氯苯氧乙酰氯2,与不同取代的α-羟基烃基膦酸酯反应制备关键中间体3,再与碘化钠反应,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O-烷基α-(2,4-二氯苯氧乙酰氧基)烃基膦酸钠4.通过1 H NMR,IR和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其中4f经过MS进一步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在10μg/g的浓度下,化合物4a~4e对稗草和油菜根的抑制率均达到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8.
磷硅试剂与羰基化合物反应是制备α-三甲硅氧基烃基膦酸二烷基酯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本文报导了用此法合成十二个α-三甲硅氧基烷基膦酸二乙酯的反应条件以及产物的IR和H~1-NMR数据,初步探讨了影响反应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廖慧英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1):19-22
以直接缩聚法将4-(4’-羟苯基)-2,3-二氮杂萘酮、二(4-氟苯基)苯基氧膦和二(3-磺酸钠-4-氟苯基)-3’-磺酸钠苯基氧膦引入到聚合物主链,通过改变磺化单体的比例,得到一系列不同磺化度的三磺化聚二氮杂萘酮醚氧膦聚合物.分子中的二氮杂萘酮基团和磺酸基团的分布方式使相应的聚合物膜具有适当的吸水率、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和耐氧化性.尤其是高磺化度的膜在具有较高电导率的同时仍能保持较低的溶胀和突出的耐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苄硫醇、溴十一酸、4,7,10-三氧-1,13-十三烷二胺等原料,通过活化酯法和NH3/Na还原脱苄基,合成了一种含巯基的生物素衍生物——11-巯基十一酸-(13-生物素酰胺基-4,7,10-三氧十三烷基)酰胺,并用1 H NMR、IR对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11-巯基十一酸-(13-生物素酰胺基-4,7,10-三氧十三烷基)酰胺可以在金表面自组装,而自组装膜在分子器件、生物与化学传感器、生物膜等很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苯酚稀溶液绿色萃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减少苯酚萃取回收过程中萃取剂对环境的污染 ,研究以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 (DMC)和正己烷组成的混和溶剂作为萃取剂对苯酚稀溶液进行回收的新工艺。考察了苯酚萃取回收过程中萃取剂组成、温度、 p H、相比等工艺参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测定了碳酸二甲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同时研究了正己烷萃取回收碳酸二甲酯过程中的各项工艺条件。将混和溶剂萃取回收苯酚稀溶液的过程与正己烷萃取回收DMC过程结合起来就形成所谓的双溶剂萃取工艺。结果表明双溶剂萃取工艺在回收苯酚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小 ,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绿色萃取工艺 相似文献
12.
从糠醛废水中回收醋酸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萃取法对糠醛废水中含有的醋酸进行回收,萃取剂用有机胺,调节剂和稀释剂混配而成,质量分数分别为45%,25%,30%,用蒸馏的方法将萃取相的醋酸蒸出,糠醛废水经萃取处理后,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萃取液闪法测定高放废液及其处理工艺中的~(90)Sr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三烷基氧膦萃取液闪法从大量盐份和强放射性下分析90Sr活度的情况。在1mol/LHNO3介质中,体积分数φ为30%的TRPO煤油有机相通过萃取除去U,Np,Pu,Am,Cm,Tc,稀土等干挠元素,萃余水相放置2周以上让90Sr子体90Y生长,然后用新的30%TRPO煤油萃取90Y,取此有机相0.4mL加入到10mL闪烁液中在液闪分析仪上测定90Y活度,90Sr的活度根据90Y活度计算得到。本方法放化回收率大于98%,精密度为2%,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碳酸锶渣中锶的氯化铵浸出回收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氯化铵做浸煮剂,从锶渣中回收氯化锶.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分析了锶渣粒径、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n(NH4Cl)/n(Sr)对锶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锶渣粒径0.054 mm、反应时间2 h、液固质量比3.3、n(NH4Cl)/n(Sr)为3.8.从锶渣中回收氯化锶的回收率可达96%,转化过程符合分形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量比,浸取时间,温度,液固比等因素对从废渣中回收钼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碱浸的工艺条件,浸取率可达89%。 相似文献
16.
银杏外种皮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报道了一种通过溶剂提取,乙醚和碱液萃取,以及酸还原,由银杏外种皮为原料得到氢化白果酸、白果酚、银杏黄酮类物质的新工艺方法,利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的定性定量测量和结构分析。初提物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几种常见菌的抑制率为60%~80%,对几种常见害虫的杀虫率70%~80%。纯化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酮类物质对几种菌的抑制率均超过70%,氢化白果酸对小麦白粉茵治疗和保护作用可分别大于80%。 相似文献
17.
廖戎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520-524
研究了从实验室废碘液中提取碘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采用分离、萃取、升华等工序回收废碘液中碘的工艺.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废液中的l2还原为l^-,浓缩后加入工业级硫酸铜作沉淀剂,在适量还原剂存在的条件下使l^-全部转化为Cu2l2沉淀,然后加浓硝酸氧化之获得单质l2的工艺.通过实验得知,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碘纯度高、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18.
正交试验优选核桃楸皮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核桃楸树皮粗粉进行提取分离,鉴定所得产物并优化提取工艺。将核桃楸药材粗粉,经乙醇回流提取,乙酸乙酯和氯仿萃取,后经反复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得到3种黄酮类化合物。以正交试验考查最佳提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提取核桃楸树皮有效成分的最佳工艺为以8倍核桃楸粗粉质量的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历时1.5h,并用核磁共振的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鉴定。乙醇回流提取并分离得到核桃楸树皮中的杨梅素、柚皮素、橙皮素3种黄酮类单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电渗析处理含聚合物污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用电渗析对油田含聚合物污水进行脱盐处理 .研究了电压和流量对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电压升高 ,去除率增大 ;流量增大 ,去除率减小 .研究了电压和流量对能耗的影响 :流量对能耗的影响很小 ,电压越高 ,能耗越大 .用降矿化度后的淡水配制的 1 0 0 0 mg/L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比用清水配制的高 1 1 .9m Pa· s,抗剪切性能也优于清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 ,因此完全可以代替清水进行聚合物驱油 .该技术能减少含聚污水外排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实现含聚污水的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20.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ole of catalysts with highly dispersed and isolated active sites (active sites: supported atoms f≤0.5%) in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light hydrocarbons, such as methane, ethane and propane, into oxygenates and the epoxidation of olefins. The plausible structures of the highly dispersed and isolated active species,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 are discussed. The speci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he catalysts with highly dispersed and isolated active sites, as well as th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talysts with highly dispersed and isolated active s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other types of reactions of lower hydrocarbon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