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市场需求平稳;一些用人单位骋用标准盲目攀高;供求结构不平衡矛盾突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大学毕业生素质及择业观念与社会需要相脱离.针对这些问题,从高校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氛围;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等.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毕业生合理择业观念的树立与健康择业心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选择职业终究是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到底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因此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大学毕业生合理择业观念的树立与健康择业心理的形成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由于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毕业生择业观的不正确,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更新就业观念,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等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杨日华 《科技信息》2013,(12):493-493
伴随着高等学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观念产生偏差所导致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进行分析,并将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进行系统解析,提出加强学生创业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5.
创新大学生就业体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萌 《科技信息》2008,(2):193-193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分配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并在短期内无好转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多渠道创新大学生就业体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就业形势严峻意味着失业存在普遍性.这对这一特殊的失业群体,文章提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制定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严把专业设置、教育质量关;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择业观;纠正用人单位错误观念等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市场需求平稳;一些用人单位聘用标准盲目攀高;供求结构不平衡矛盾突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大学毕业生素质及择业观念与社会需要相脱离.针对这些问题,从高校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应时措施.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氛围;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化解“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指出只有学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自身的通力合作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文秀 《科技信息》2009,(4):295-295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则更是不争之事实,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指导及就业服务工作中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还存在诸多原因。因此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讲,必须通过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及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亟需解决。文章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其中,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影响尤为巨大。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提出了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引导、服务的职能作用;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应为高职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等措施,以此来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市场化运作是加快高职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高职教学机制。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挑战,高职进行的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在市场化运行中得到解决。高职市场化运作机制应以教学体制、管理机制、高职生就业和提高高职生国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为重点,还要参照国外职教经验,处理与普通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鹏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7):636-644
目前,在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各国的难题。近年日本为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社会各方面都积极行动,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比日本更加严峻,日本实施的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对改善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具有一定的启示。我国需要从加强就业政策的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改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加强高职(专科)院校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一个挑战多于机遇、困难多于优势的形势.高校要增强就业工作事关全局的意识和贵在引导服务的意识;引导毕业生确立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集中面向西部、农村和生产一线,面向非公有制企业;以教学管理为抓手提高质量,以就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拓宽市场;构建人人参与的内部环境和多方支持的外部环境,畅通就业通道;加强就业工作机制和人员队伍建设;实行校、院(系)两级目标管理;努力提高就业率,降低辞退率,提高就业起薪,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生就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仪伟  孟鹏 《科技信息》2009,(17):138-139
随着我国近十年来的高校普及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国际背景下更为尖锐。本人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近五年,亲身体验着就业形势的变化,清楚了解现阶段学生就业心态,联系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前后进行了基础性的分析和思考,本文在阐明当前就业形势和学生就业准备的前提下,提炼出企业“选人容易用人难”的根本原因,分别从思想和实际能力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提出三大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使用新修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调查问卷,对河南省5个省辖市8所高校的毕业班学生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目前河南省在校大学毕业班学生总体上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源的5个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序依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家庭亲朋好友因素、专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和家庭亲朋好友因素均超过均值。独生子女的就业压力明显小于非独生子女;女生的压力明显高于男生;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在社会环境因素和家庭亲朋好友因素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当学生干部的经历对就业压力不产生明显影响,而社会实践经历能明显减轻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7.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看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改革,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专业素质,还要其他方面的相关素质。对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2+2”模式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学费昂贵、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办学时间短、无从借鉴相关的就业经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等劣势;但也有实践能力强、人才整体需求量大、学生在国外就业的竞争能力强等优势。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境外实习基地、调整国内教学部分的培养方案、学校给予学籍管理等政策扶持等是提高地方院校中外合作“2+2”模式毕业生的就业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中,这种影响就直接体现在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与目前阶段教育结构、质量等的滞后产生了剧烈矛盾中,从而导致我国就业问题突出。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中"供"与"求"的矛盾。在这种境况下,根据调查,西部本科院校的就业不容乐观,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西部本科院校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功能,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开展就业体验式教育和创新教育来促进毕业生就业。而毕业生自身在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及各种软实力的培养与提高上也不断做出努力,为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高校就业指导以人为本是一种基本理念,其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主张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对毕业生的合理需求的满足、毕业生的价值实现的要求、毕业生的全面发展愿望等给予系统全面的关怀,体现把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毕业生为根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