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13年2月20日,美国Mandiant网络安全公司发布了一篇名为《高级持续威胁1:揭秘中国从事网络间谍活动的单位》的报告。报告称,经过七年多来对近150家公司的追踪分析, 相似文献
3.
马海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4(1):42-46
在顺利发展的中俄关系中,不时夹杂着某种不和谐音。俄罗斯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严重影响到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尤其是劳务合作的发展,并将成为影响中俄未来关系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的产生和流行既有其直接的现实原因,也有其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原因。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正确认识两国关系、制定对策,并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他们勇于集体抗争,踊跃参与选举投票等政治活动,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更清晰的声音,并让相关倾听者领晤到,这种声音不容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和目标,并形成了完整的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西方一些人有意歪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与行动,炮制“中国威胁论”,试图阻止中国的前进。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应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8.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宋朝与高丽的外交关系,依据各自的政治、军事形势和需要,时亲时疏,时断时续,构成宋丽关系的主线,支配着其它层面的双边关系。学术界“民间外交”说与这一实际状况不符。民间往来尽管一直存在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构成双方关系的支配因素,反而受官方外交的极大影响。本文就宋丽外交亲密期和疏淡期各分为三个阶段,从双方政治、军事状况和需要作出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所谓“中国威胁”(Chinathreat),在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所谓“中国威胁论”,则是在冷战结束、中国成为美国国内保守派眼中的“战略竞争者”后才正式出炉。后冷战时代,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先后经历五次高潮,虽然每次内容各有差异,但对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显而易见。“中国威胁”的雏形所谓“中国威胁”,最初主要是美国社会对华人的“不信任”和“恐惧”。19世纪中叶,大批华工和移民来到美国。由于踏实能干、工资要求低,华人受到雇主的欢迎,但却对当地人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此外,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等差异也使双方误解不断,部分… 相似文献
15.
16.
正这是一个风雷鼓荡的时代,新商业革命润物细无声。中国经济的每个领域都会被新技术、新模式给颠覆。前不久和华兴资本董事长兼CEO包凡聊天,他谈到,中国经济真的到了变革的时代。旧有的经济格局很难改造,不如另走一条新模式,打造全新的新经济,而不是改造。新经济的路闯出来了,旧有的经济格局势必跟着变化。企业家精 相似文献
17.
孙宏年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1):39-44
清代中、越科技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两国的使者发挥了独特作用。19世纪以前,两国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东方文明的传统领域,19世纪以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在“传统”中“趋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研究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6个方面科学内涵,并提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5大趋势,结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新常态为标志的习近平时代,未来将保持中高速发展状态,在重大结构变化过程中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面对美国国内再次抬头的“中国威胁论”,增加信任,化解疑虑,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和谐的国际环境,已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尽管“增信释疑”有其难度和限度,但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乃至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和基础之上实现中美良性互动,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化解“中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