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藏有着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饮食文化是西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以藏餐为代表的西藏饮食文化是研究西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线索,宣传和传播藏餐,对于提高西藏饮食文化知名度,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西藏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中,藏餐的翻译研究是先行和基础条件,文章对当前西藏饮食文化外宣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对藏餐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探讨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翻译标准,避免因翻译的问题而产生理解和沟通上的误解,进而提升藏餐和西藏饮食行业的服务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塑造新时代的西藏形象,推广和宣传西藏文化。  相似文献   

2.
拉萨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唐代汉族与吐蕃族往来密切,特别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对吐蕃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藏拉萨现存的众多明显带有唐代汉地文化特色的建筑物,便是这一历史的良好佐证。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曾有一条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同样声誉和价值的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由云南普洱经丽江、中甸、德钦至西藏的商道。当年,客商们通过这条古道,将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换回大量的兽皮、虫草、药材等。而地处古道途中盐井乡的盐田食盐也被驮上马背,销往西藏及整个康巴藏区。盐井为汉语名,以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它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海拨3000米左右,紧依澜沧江,峡谷两侧都是4000多米的高山。这片土地古时现在均为滇川藏三省区交汇的三角地带,藏、汉、纳西民族杂居,生活习惯相互融和。盐井式的晒盐方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就是从世界盐业史上查找,也找不到。但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这藏传佛教盛行的藏东南角的高山峡谷中,偏偏有一座天主教堂和一群虔诚的天主教徒。  相似文献   

4.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穆斯林在北京定居建寺的同时,北京清真寺文化便随之产生。北京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载体,经过一千多年的演进与发展自成体系。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与神圣地位的清真寺,是北京清真寺文化的物化表现。北京清真寺文化是北京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并且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清真寺为切入点,概述了北京清真寺的职能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是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汇聚地。文章从拉萨世居穆斯林群体的身份认同,在服饰、饮食、居住和休闲等日常生活史中与当地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描”,切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文章认为拉萨世居穆斯林是在西藏逐步繁衍生息,并与当地的藏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既遵循伊斯兰教宗教习俗,又吸收藏族传统服饰和居住习俗的独特文化现象,体现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往、彼此依存,形成文化上相互借鉴、经济上相互互补、宗教上相互尊重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态。二者的历史与现实的交往表现出民间、互补、日常、持久的特征,其中,语言是不同群体间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日常生活习惯则是不同群体间长期交流交往的外在呈现,通婚是不同群体间长期交流交往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照文化传播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传教活动的情况为切入口,从藏传佛教和基督教教义差异、西藏社会环境、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传教士自身等因素入手,对近代西方诸国在西藏传播基督教受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西藏岩画最初的发现者大都是入藏考察的外国学者,弗兰克、杜齐等人最早在藏西发现岩画,杜齐教授很早便推测出这些古老岩画为北部游牧民族所为。中国西藏自己的岩画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在众多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岩画发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各地经调查发现并记录的古代岩画已有近百处地点,上千幅画面,近万个单体图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十几个县境内。瞻望前景,西藏岩画的发现可能还拥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基于岩画发现的一般规律,西藏高原几乎具备岩画大规模存在的诸多条件——牧猎经济传统;鲜明而突出的苯教文化特色;古象雄王国的所在地等等;它们不仅意味着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的铜石并用时期,曾经是文化、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也就为岩画的存在奠定了基础,西藏岩画的发现应该是对传说中的古象雄国的揭密,是我们认识藏北高原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图象资料。  相似文献   

8.
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九十二类、三百余万字,涉及西藏的史料丰富而详细,既有清代涉藏大事、治藏政策的摘录,也有西藏风土人情的描述。这些史料既是研究清代西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清代西藏史有一定的拾遗补缺以及与正史相佐证的作用,对今天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藏民族的传统法律制度是中华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藏历史上几部重要法典的分析,总结了西藏传统法律制度的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纪实作品系列”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完美典范。在藏27 年,她经历了两种文化对比参照的冲撞和困惑,从最初的渴望被接纳认同,到最终回归于母体文化的面向,她以27年的生命体验走过了西藏,目前她走进了京城,在新的领域继续着西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青稞是西藏古老的农作物,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酉仓)"指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也是藏族酒文化的重要源泉。文章对有关青稞酒的文献记载、文化内涵以及藏族酒歌的文化特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西藏杂技作为一门古老的肢体表演艺术,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研究认为,在西藏历史上产生了与民族性格相一致的杂技艺术,桑耶寺、古格遗址、大昭寺等寺院壁画描绘了技艺超绝的杂技和乐舞演出的情景。吐蕃和唐朝的文化交流对西藏古代杂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西藏传统杂技的挖掘与整理研究,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巴揉·巴桑旺堆先生是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民族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从事藏族古代史、吐蕃墓葬、古代石碑、古藏文写本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巴探·巴桑旺堆先生的采访,我们对古代藏文石碑或石刻文字的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颁布实施以来,为西藏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西藏自治区得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保障西藏人民充分行使了各种自治权利,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西藏在政治、经济、化以及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文史籍与金石铭刻、敦煌文书、藏文古籍一样,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古代历史、远古宗教、民族关系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准确掌握汉藏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的名号及其由来,在藏族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史料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名号的由来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考证,同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章认为藏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一大批佛学兼史学的名大师。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珍贵史籍。他们的述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期藏族社会的历史,也不乏反映藏、汉民族团结,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藏史学的研究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独具一格,各领风骚。藏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正是加强藏学基础性研究的一个必要方面。也是弘扬藏民族优秀历史化的一项重要课题,讨论藏史学在藏学中的定位、特点和走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60多年来中国藏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据,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国藏学研究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西藏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贡献,对继承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建设和繁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43年春,为了刺探相关国际援华路线方面的情报,驻在张家口的日本特务机关派遣木村肥佐生、西川一三两名特务潜入西藏,他们在西藏及其边境地区潜伏、活动长达七年之久。本利用不少第一手史料,对二人秘密潜入西藏的经过及其活动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西藏现代史的研究,而且对我们认识历史上日本对我国西藏的渗透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