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利用优化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研究气候、地形、植被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单因素和综合影响,确定维持鸟类丰富度的单因素的最适范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鸟类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植被和气候因素影响。在各因素的独立影响中,植被因素的贡献率最大,增强植被指数(EVI)与森林覆盖高度(FCH)的合计贡献率达到33.8%~34.7%。双因子对的耦合作用增强了任何单一因素的影响,并且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植被因子的代理指标,特别是生产力的代理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环境的综合状况,更适用于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估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园林空间模式研究——以甘泉宫、武侯墓和黄帝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空间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依据空间的2种表现形式即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的特征,对园林的空间模式进行了界定与研究,并以汉代园林3大遗产地甘泉宫、武候墓和黄帝陵为例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园林存有外向型、内向型及内外结合型3种空间模式;外向型是一种开放式的空间模式,其表现为\"宽广\"与\"博大\";内向型是一种闭合式的空间模式,其表现为\"藏风聚气\";内外结合型空间模式是上述2种空间模式的结合.研究揭示出园林空间是一个融合统一的有机整体,提示了园林的空间特征与本质,并为中国古代园林或遗产地的空间鉴赏与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地理学的观点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空间扩散的态势及其动力机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的空间扩散,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恒学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3):137-140
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该领域开拓者的角色。余三定在20余年的研究活动中,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治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八景\"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域均有分布.在收集到的19478条资料中,与时间相关联的共计有2879条.通过对2879条资料的整理分析,以天为单位的景观中,早晨和晚上景观数量占比多,中午的景观数量较少;以年为单位的景观中,春天景观数量最多,冬天景观数量位居其次,夏天景观数量甚少.时间景观的成景构成中,各不同的时段...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综述前人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的成因和过程,认为农牧交错带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干湿波动对其形成和空间上的摆动有着深刻影响,人为因素尤其是农垦活动仅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起着加速现代农牧交错带分布格局的形成和促使农牧界线频繁摆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发表的中国北方史前文化遗迹的14 C年代数据为依据,作为指示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并统一校正为日历年,按照百年分段分区进行统计整理,发现:11.5~8kaBP为第一阶段,中国北方人类活动较弱;第二阶段为8~4kaBP,人类活动持续增强,在4kaBP前后达到顶峰;4~3kaBP人类活动记录有所下降。聚类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全新世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北方亚区、河南和陕西3类,北方亚区人类活动在4kaBP达到鼎盛,随后开始衰落,这一衰落与当时季风强度迅速衰弱有关;季风衰弱后的3.6kaBP河南成为活动中心,这一演变规律与中国早期国家夏商活动中心地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倩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104-106
情报与反情报作为情报战中相互牵制、长期共存的两个方面,共同推动着情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探讨了反情报活动在近代中国情报史上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反情报活动的发展进程,总结了近代反情报活动的特点,分析了近代反情报活动对今后情报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