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大学学报》2013,(2):195-196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三重空间”理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这三者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总体,既相分离而又相统一。自然界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还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是通过人的活动建构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空间转向”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变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95-196
藏族人类学纪录片发展述略影像资源在今日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资讯的来源,它为相关的人类行为和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留存可视的影像文化记忆。影像景观的塑造对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在全球背景下找到其价值。文章追溯了藏族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指出藏族纪录片是华语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西藏大学学报》2013,(1):207-208
《贤者喜宴——噶玛噶仓》译注(十一)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于1469-1476年在藏族地区的一些活动,以及藏族社会、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较全面地反映了15世纪西藏地方的历史,尤其是一般藏族史籍记载较少的西藏金沙江流域的历史状况,在本章中有较多的记载,是过去少见的史料。例如灵仓(即灵赞善王)所在地,该地有土司、本勤及万户长的设置,  相似文献   

4.
《西藏大学学报》2012,(3):187-188
1912年7月,尹昌衡率军西征,平定川变藏乱,维护国家主权,功不可没。正当尹军以破竹之势直捣拉萨时,英帝国主义百般阻挠,袁世凯政府委曲求全,最终导致西征功败垂成。西征中缀后,驻守川边的尹昌衡仍衷心报国,屡次击退来犯之敌,给西藏分裂势力和英帝国主义以震慑。尹昌衡西征改变了英国人武力蚕食西藏的阴谋,促使英帝国主义一改以往以武力助西藏独立而改为外交干涉,  相似文献   

5.
《西藏大学学报》2014,(3):195-196
传教士视野中的川藏地区苯教 国外学者对川藏地区的考察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其中部分来华传教士对川藏地区苯教的认识独具特色,内容涉及苯教性质、源流探析、寺院与僧人的考察,以及苯教与佛教的关系。因其宗教背景与异域的视角,传教士在对苯教的考察研究中,较好地协调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文化人类学学者”之间的身份冲突。  相似文献   

6.
《西藏大学学报》2014,(6):203-204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7.
《西藏大学学报》2014,(1):191-192
论青藏高原天葬的起源与演变轨迹——基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文章以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历史材料全面展现藏区天葬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指出今日藏区的天葬与原始野葬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在遗体处理的手法方面更多地继承了苯教的仪轨,但在精神层面更多显示出了佛教所倡导的轮回观。因此,单纯用“苯教教义说”或“佛教教义说”来解释天葬的起源均是片面的。天葬的起源其实是佛苯在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之下互动的结果,提出“佛‘含括’苯的佛苯互动说”,对天葬起源进行了新的解释。(叶远飘,《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相似文献   

8.
《西藏大学学报》2012,(6):195-196
西羌与青藏高原古代族群文明互动青藏高原古代族群的文明互动和羌人紧密相关。史籍中可查的关于羌人的文字记载主要是汉文和藏文的资料,还有彝文和纳西东巴文。汉文古籍说,"羌"是汉族人对西方牧羊人的称呼,是他称而不是自称,而且其读音与汉文的"羊"相近。  相似文献   

9.
《西藏大学学报》2012,(4):187-188
滇川藏地区的石棺葬与纳藏两族源流之关系 在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迁徙之路和当代两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通过分析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料,加上汉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与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的先民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在这些地区的石棺墓中所发现的绿松石等器物,对藏族、纳西族共有的一些宗教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习俗与作为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祖先的古羌人中的牦牛羌、白狼羌以及苯教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西藏大学学报》2013,(3):203-204
藏族宗教文化的神圣性与象征性特点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除了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外,还有其民族区域的特殊性和神秘性,即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1.
《西藏大学学报》2012,(6):F0002-F0002,F0003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藏学研究所”)是1999年与四川大学联合申请并经过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和评审后,于2000年9月正式入选第二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12月由教育部主持授牌仪式。  相似文献   

12.
借鉴空间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依据空间的2种表现形式即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的特征,对园林的空间模式进行了界定与研究,并以汉代园林3大遗产地甘泉宫、武候墓和黄帝陵为例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园林存有外向型、内向型及内外结合型3种空间模式;外向型是一种开放式的空间模式,其表现为"宽广"与"博大";内向型是一种闭合式的空间模式,其表现为"藏风聚气";内外结合型空间模式是上述2种空间模式的结合.研究揭示出园林空间是一个融合统一的有机整体,提示了园林的空间特征与本质,并为中国古代园林或遗产地的空间鉴赏与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利用优化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研究气候、地形、植被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单因素和综合影响,确定维持鸟类丰富度的单因素的最适范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鸟类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植被和气候因素影响。在各因素的独立影响中,植被因素的贡献率最大,增强植被指数(EVI)与森林覆盖高度(FCH)的合计贡献率达到33.8%~34.7%。双因子对的耦合作用增强了任何单一因素的影响,并且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植被因子的代理指标,特别是生产力的代理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环境的综合状况,更适用于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估计。  相似文献   

14.
用地理学的观点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空间扩散的态势及其动力机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的空间扩散,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该领域开拓者的角色。余三定在20余年的研究活动中,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治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十年来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并取得相当丰硕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以发表的中国北方史前文化遗迹的14 C年代数据为依据,作为指示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并统一校正为日历年,按照百年分段分区进行统计整理,发现:11.5~8kaBP为第一阶段,中国北方人类活动较弱;第二阶段为8~4kaBP,人类活动持续增强,在4kaBP前后达到顶峰;4~3kaBP人类活动记录有所下降。聚类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全新世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北方亚区、河南和陕西3类,北方亚区人类活动在4kaBP达到鼎盛,随后开始衰落,这一衰落与当时季风强度迅速衰弱有关;季风衰弱后的3.6kaBP河南成为活动中心,这一演变规律与中国早期国家夏商活动中心地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袁成  陈志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6):107-108
建筑时空观是建筑形态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二者是统一的,背陆面海的东亚地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特殊空间,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表现在建筑文化上往往淡化空间观念、强化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9.
情报与反情报作为情报战中相互牵制、长期共存的两个方面,共同推动着情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探讨了反情报活动在近代中国情报史上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反情报活动的发展进程,总结了近代反情报活动的特点,分析了近代反情报活动对今后情报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新的地震目录数据库提供的自公元前780年至1990年5级以上强震的分布,讨论了东北、华北、华南、台湾、青藏高原、川滇及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分区特征,以及本世纪7级以上强震的空间分布、震源深度分布、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等,并给出了大陆岩石圈板内地震活动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