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种传统社会文化,在面临严重危机或深度失衡的状况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变,由于其前后的明显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稳定性,便将其称之为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既是一个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产物,又是这一现代化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逐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它伴随着宏观社会生存环境的深刻变迁,表征着传统社会全面重构的开始,是一个艰难、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前西藏,正处于1979年以来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的激流之中,这场“和平革命”正以过去所不可望其项背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推动着整个中国从建筑在…  相似文献   

2.
西江苗族婚姻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结构整体中的构成因子,是其社会结构系统下社会成员社会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的一种表达。在社会转型或变迁过程中,基于国家在场与旅游资本逻辑的双重动力系统,当地的聚落空间结构、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异变明显,文化主体与其文化圈之外的异文化新文化因素的接触、互动和交流日趋频繁,不断推动了现代语境中的个体意识与自觉意识在其传统意识观念深层结构中的嵌入与觉醒,成为当地苗族婚姻文化传统延续与现代糅合重构的基础逻辑。整体来看,当下西江苗族的婚姻文化结构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现代的糅合,它或内隐或外显地表达了当地人的一种合理的适时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人权问题是与现代化问题始终相伴随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权观上的差异和矛盾又使这一问题突现出来。欧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通过人权来表述对社会发展的追求;后发展国家在经过“富国强兵”的初始现代化阶段之后,也开始从人的角度来考虑现代化问题,并试图将他们现代化中的经济、文化要求表述为人权的内容。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政治乃至文化机制都与人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后发展国家由于其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始终存在着对西方式人权观的质疑和担忧。其诱因根植于他们本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其特殊的发展条件,以及基于这种条件优先考虑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设走向现代化及其终极的成功,是中国现代化最终成功的标杆。在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进程中,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作用极为特殊。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路径选择应科学构思,可重点围绕"以人为本、‘记忆社区’、建构文化、重视仪式"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张晋伊  李梦园 《科技资讯》2013,(36):228+230-228,23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疆哈、蒙、柯、塔四个主要传统游牧民族的由来以及他们现今的生活状态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新疆传统游牧民族在长期以来,一直以游牧生活为主,是游牧文化的代表,但是近20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新疆游牧民族告别了他们祖辈流传的游牧生活,开始了半定居或定居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所面临的困境,探究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如何与政府发挥联动作用,发挥自身组织动员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从而有效介入社区建设管理、协调城乡社会融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社会管理领域,在社会自治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进一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格局调整、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与个体生存方式变革等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与脱节,而这种割裂与脱节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焦虑现象,其具体表现在人文精神被工具理性消解,民族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倍感焦虑。究其原因在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文化自身发展中不同文化的冲突以及文化在演进过程中的阵痛等都深刻诱发了文化焦虑。化解文化焦虑需要积极运用文化哲学思维深化文化自觉意识,深入反思西方现代性问题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文化精神,进而全力走出文化焦虑的困境,不断迈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它不仅冲击着我们的经济,还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在这种态势下,我们的文化变迁速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速度尤快。我们关注文化变迁.更关注因何变迁、如何变迁。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文化模式的创新、发展和变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若能找寻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或模式,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提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即碎片化到重构。  相似文献   

9.
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巨大群体,留守老人老年生活状况如何关系着我国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小康社会的实现。现阶段我国留守老人主要面临着经济支持、精神慰藉、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照顾等方面的困境。以乡镇社工站建设为视角,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以及家庭和个体层面出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完善社会保障,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在地化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的个案辅导等方式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0.
通过长江源头第一乡———唐乡小型牧业社区的人类学考察 ,阐述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是全球变暖等自然因素导致 ,也不局限于经济发展等因素酿成 ,本土人群主体性被忽略、人与高原生态环境之间游牧文化链被冲击甚至被打破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人与自然之间 ,不仅是依存和攫取等功用性关系 ,还存在着文化联系。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群以自身千百年绵延的文化理念及行为与当地环境达成协调一致 ,当这种文化关联被外来文化冲击至岌岌可危甚至断裂时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本土文化的存在危机都将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民风属于地方化范畴,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民风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摈弃镇江民风中的消极因素,培育、倡导镇江民风中的积极因素,可以增强地区发展的活力,推进镇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李春斌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35-140,161
藏族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和复杂的动因,单纯地通过对法律形式理性的片面认知,容易污名化这种在藏区农牧区非常适应的本土化的婚姻习惯,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其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是适应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的生存策略和选择,是一种本土性适应。将藏族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定性为“落后说”、“野蛮说”、“残余说”是受时代局限的产物。在性质上定性为“本土适应论”更为适宜。这对于我国建立稳定、和谐、有序的民族关系,缓解民族冲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传统文化及民居建筑在古镇现代化进程中的继承和发展,探索其文化深刻内涵,从渝东北地区古镇的地理经济空间特征出发,分析了其文化内涵,指出保护特色民居,尊重地域文化,制定完善,细化修建规划,以人为本,努力挖掘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弘扬传统文化、尊重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北京文化史可分为燕文化,幽州文化和京师文化三个不同的时期,其文化可分别概括为地域文化、特区文化和社区文化。燕文化的特征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混合体;幽州文化的特征是“胡汉兼融”;京师大化的特征是多元性,多元文化在兼融、混溶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师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市场的催生,地方乡土传统文化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乡土传统文化面临重构使命.旅游开发对乡土文化产业的推动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文化多样性是乡土文化旅游的生命之基.对乡土传统文化集体自豪感和集体羞耻感的文化自觉将决定乡土传统文化的重构,乡土传统文化产业应该在保持乡土传统文化原生化自豪的基础上推进.  相似文献   

16.
追求现代化,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文化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从不同的立场上提出了不同层面的现代化方案,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时代、阶级以及方案本身的局限性,这些方案最终都归于破产。  相似文献   

17.
塞尔柱帝国是游牧民族于1055年在原波斯帝国境内建立的游牧帝国.该帝国统治者依靠波斯人实行行政管理,特别是宰相尼扎姆·莫尔克.他在治理国家中总结出经验,于去世前写成书,即<治国策>,目的是为帝国以后的统治者们借鉴.<治国策>一书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波斯遗产丛书"之一种.  相似文献   

18.
在戈壁地区,起初人类并不经营游牧,也不定居,也不经营农耕。在它的周边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开始了农耕或初期的畜牧业。戈壁的人们,由于受他们的周围的影响,加上从他们周围进来的移民的带领下,开始了游牧生活。而游牧生活让他们有了食物的保障。他们便进入了游牧生活。早期的游牧生活不是在山区起源,也不是在河套地区起源,它可能就是在戈壁地区出现的。为适应有机资源非常贫瘠的干旱戈壁,牧民经过漫长干旱戈壁地区的生活历史,渐渐摸索出如何使家畜更有效地利用戈壁的植物群落,从而保持畜群的繁殖,使人类也实现了在干旱戈壁地区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9.
奘寺学童现象是云南傣族聚居区独特的教育现象。奘寺学童现象对教育法规因应提出的要求是统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确立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主体地位,并谨慎处理教育平等、国家文化与地方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国家法及民间法在解决纠纷中各自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社会既有着乡土本色的底蕴,又有着法制化的内涵。在其纠纷的解决中虽然民间法的作用仍然功不可没,但是国家法日益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国家法强调人们和平共存、相安无事,民间法则要求人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国家法可以通过民间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