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王安石两家的碑志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欧公碑志文可谓此体之正格,荆公则多思变,因为欧文多主于叙事,而王文多以议论济"无事"之不足.此外,本文从构思、叙事章法、行文特色,选材、措辞等方面分别举例比照,从而论证欧文多优游不迫,王文多"峻画曲折之言"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褒姒的命运     
西周何以灭亡?《诗经.小雅》这样归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晋语》中,晋人史苏在议论晋献公立骊姬时进一步提出了夏因妹喜亡、殷因妲己亡、周因褒姒亡的"女色祸国论",加上后来所谓西施亡吴之事的映证,于是"褒姒亡周"似乎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千古话题。  相似文献   

3.
先秦至唐宋修辞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形式)质(内容)相谐为基线,多元汇"和",色彩纷呈.不论是消极、积极修辞乃至文风,都显现出由情入理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苏轼以文为诗、以学为诗,自后山、易安以还,学界多有论述.但对其以文论诗、以学论诗的批评方法,却少有涉及.苏轼以文、学为批评,显然是出于他一贯的以文、学为诗的学术思维习惯和学术背景.他的以文、学为批评,集中体现在其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上.  相似文献   

5.
《周易》卦象取法自然,以模拟万物发展情状来阐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元散曲的盛行亦是文学规律自然运行的结果.相较其他文学样式,元曲最突出之特色是本色自然,与"易"之自然之道有契合之处.尝试用《周易》"困""复""遁""乾"四个卦象来阐释元散曲的发展进程,是对易学规律与文学规律之间内在相通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6.
"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确立及其古文的传播,都是在理学思想的观照下,并经理学家之手实现的。理学家选评八家文章,主观目的在于疏浚源流,廓清道统,抬尊理学;以文阐理,假手评点,规范写作;借力举业,传播理学。理学家重道轻文的观点渗透到了诗歌、古文写作中,更借助私塾的教育系统而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古人讲求图文并重,图像与语言文字犹飞禽之双翼,如行车之輗軏。以宋词与画之关系为重点,通过爬梳大量文献资料,辅之以互文性理论,探讨宋词的"语-图"互文现象,针对宋词"语-图"互文现象因词生画、画中添词等呈现方式,解读言、象、意之互文内蕴,进而分析该现象的生成意义,希翼给予后来相关研究者更多的学术借鉴和科研视阈。  相似文献   

8.
"建"义新考     
"建"之本义,自汉代"立朝律"以来众说纷纭,似各有局限,将其进行新的考释势在必行."建"中之"聿",理应为动词,并非以往认可的名词"笔"或"木柱";从殷墟卜辞等"建"字早期形态来看,构字中承担主要内涵的部分实为"|";"|"作动词,主要涵义为"由下而上、升高";以往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止"与"土","止"义为足,引申为下基,"土"为数"点",指扬土溅尘事.因此,将"建"字构形中"手""|""止""土"合而观之,"建"之本义实为"填土造垣以立城"."建"字之"廴",并非"从彳引之",而是从"L"而来;"L"亦非所谓的"庭中",而应是"区"的意思;"区"中有"品",品为众,以此使"聿"既不是只造一墙,亦不为笔、杖,而与"立城以盛民"关联契合.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记体文颇富特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记体文或用白描手法真实反映江南山水的奇姿异态,或在叙述亭台堂榭的建造经过时融入触目兴怀,抚今追昔之情,于再现泉山形胜之际,贯注人世沧桑之慨。晁补之记体文以议论和思辨见长,叙议结合、文脉通畅、韵致高雅,其佳构名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时期,国际煤体围绕俄罗斯政局特别是"梅普组合"的议论颇多,其中有许多甚至不掩离间之嫌.这些议论引发了许多疑问. 疑问一:梅德韦杰夫提出"全面现代化"战略,是与普京对着干吗? 梅德韦杰夫自2008年就任总统之后,其施政纲领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2009年9月10日他发表<俄罗斯,前进!>一文,被认为是其起点;此后,特别是针对俄罗斯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暴露出的各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主张,2009年I1月12日他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了俄罗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送何太虚北游序》是吴澄散文的代表作,阐明了游历对于增长见闻的重要性。文章引经据典,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辨析精微,展示缜密的逻辑思维;铺陈排比,流露充沛的气势;字斟句酌,展现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说理透彻明白,语言精炼整饬,体现了学者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对语文概念的认识一直存在各种模糊不清的观点."语言""文字""文学""文明""文化"等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关键概念,研究这些概念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中国热""中国文化热"的大背景下,以传播为论题中心、以系统为主要方法,并兼及其他的科学理论与方法,重点对中国文化传播中一向不太被关注的传者和讯息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阐发.通过解析中国文化传播者的文化素质与知识结构,挖掘向外传播的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探寻中国文化传播的渠道、方法、方式等等,以获得对中国文化传播有一整体认识和综合理解.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记体文颇富特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记体文或用白描手法真实反映江南山水的奇姿异态,或在叙述亭台堂榭的建造经过时融人触目兴怀,抚今追昔之情,于再现泉山形胜之际,贯注人世沧桑之慨。晁补之记体文以议论和思辨见长,叙议结合、文脉通畅、韵致高雅,其佳构名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5.
对<离骚>"落英"之"落"字的理解历来不一,训"始"训"落",各执一词.今又有人提出"下垂"一义,笔者难以苟同,主要从文献角度论证"落"当解释为"凋落".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4,(4):31-33
贡禹的谏疏文体现了西汉政论文章说理恺切、渊懿醇雅的风格,以及忠君爱国、体察民瘼的儒者情怀。其援引阴阳灾异思想以警诫人君,也是西汉儒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库路真"漆器是唐宋时期襄阳地区朝贡中的珍品。然而到南宋时,"库路真"从名至实已有失传之虞,后代学者虽多有考证,但皆无成说。直到今天,关于"库路真"名实等的争议仍多存在。笔者通过论证,认为唐宋时襄阳"库路真"是雕漆和犀毗漆器,为皮胎或金银器漆器,是中原政权转赐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个贵重物品,为西北少数民族所珍视。  相似文献   

18.
从当代文化科学发展的视野,对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起源及其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解读.通过论证易经生成之三部曲:自然易→占筮易→人文易[1], 揭示了"易"之卦爻象数源于自然,易经之本在象数,其精髓乃"道法自然".由此不仅提升出中国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人文教化,而且开出了中国古代生成整体论的"科学"和数学算法体系.文章揭示了易经作为中国文化总源头所蕴含的自然、占筮、哲学、"科学"等 "多维立体结构",试图澄清其中相互关系与不同层次.主张从当今文化科学发展的高度,揭示与彰显易经象数本有的自然、数理与"科学"蕴含,赋卦爻辞以新意,开辟易学创新之道.并试图由此为厘清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线索,超越西方近代科学的机械构成论与主客二分之认识论,探索中国文化、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文化资源与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对诗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宋以议论为诗”。具体阐述了“以议论为诗”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也在文中总结了古人今人对于“以议论为诗”褒贬不一的看法。特别谈了苏轼与“以议论为诗”的渊源关系。最后总体叙述了“以议论为诗”存在的必然性与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试论"天命"     
基于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对"天命"概念的两种不同的阐释,按两种思路研究"天命".第一种阐释为:"所谓天命,可解释为人所遭遇的宇宙间的事变,在人力极限之外,为人力所无可奈何者."由此通过论证知:"天命"是在生命历程完成或基本完成后,才被认识的,这是属于认识"天命"的真理.第二种阐释为:"……所谓天命亦可解释为上帝的命令."由此通过论证得到两个结论和一个疑问,并且可看到疑问之重要性甚于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