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青藏铁路车厢内供氧是否能减轻缺氧对列车员脑组织的损伤。采用自主开发的近红外组织氧无损监测仪检测了在低海拔(平均海拔0.5~2.0km)路段和车厢内供氧的高海拔(平均海拔3.0~5.0 km,车厢内氧浓度维持在23%~25%)路段的列车员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同时用脉搏血氧仪无创检测列车员指端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高海拔路段同低海拔路段相比,rSO2平均下降3.6%,SpO2平均下降3.7%。这表明:车厢内供氧缓解了高原缺氧,但因个别列车员脑组织rSO2仍显著下降,所以对青藏铁路列车员的脑保护仍待研究。  相似文献   

2.
外层覆盖下组织氧饱和度的无损检测及可信度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双波长、双检测器的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无损、实时解算被外层组织覆盖的待测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现已自主研制出基于该原理的仪器,并用液体模型校准实验和动物实验评定其可信度,结果表明:(1)在组织氧饱和度的正常范围(40%—70%)内,NIRS测得的rSO2准确度较高,受背景吸收(主要是水的吸收)和外层组织(脂肪组织等)影响很小;(2)3只新生猪脑缺氧和恢复供氧的过程中,脑组织rSO2与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相关性好(p<0.001),因此脑组织rSO2可在较大程度上由SjO2反映;新生猪因心脏停跳而死亡时,脑组织供血停止,此时NIRS可测得持续下降到低于25%的脑组织rSO2;上述结果均有明确的生理意义.总之,该小组NIRS仪器测得的rSO2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具有鲜明的高寒缺氧的气象特征,对短居人群的健康有严重影响,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缺氧风险对地方发展与缺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7月采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压、含氧量和短居人群的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建立了海拔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绘制了青藏高原短居缺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绝对含氧量线性下降(y=-0.0325x+280.45,n=70,r2=0.94),绝对含氧量与海拔呈线性关系。(2)随着海拔的升高,血氧饱和度呈指数下降,缺氧风险呈指数上升(y=104-0.68×e0.35x+1.77,n=70,r2=0.57)。(3)根据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青藏高原缺氧低风险区、缺氧中风险区和缺氧高风险区占青藏高原总面积比分别为10.6%、32.0%和57.4%,其中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和林芝市以南,中风险区分布在青海西北部、西藏东部山地和青藏高原河流谷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和喜马拉雅山系附近。  相似文献   

4.
论文针对高海拔隧道低压缺氧威胁施工安全的问题,基于氧气质量守恒和等效气管氧分压两种方法分析了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标准,并在海拔4232m的雀儿山隧道开展洞口与掌子面温度、气压和氧含量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实测洞口氧气密度比理论分析低4.93%,而实测气管氧分压比理论分析低0.6%,等效气管氧分压方法更适用于高海拔缺氧程度预测。洞口与掌子面温度和大气压力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波动,隧道掘进1500m以后,在保证良好通风条件下,掌子面比洞口气管气氧分压平均低0.46kPa,随着推进距离继续增大,气管氧分压降低不明显。现场测试发现弥散式供氧方法能够有效增加施工区域的氧气含量,但供氧需求量大,施工建议采取弥散式供氧、个人携氧与移动式吸氧车供氧相结合的方式,保障隧道施工人员的氧气需求。  相似文献   

5.
室内富氧可以改善人在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状况,同时也会带来火灾危险,室内富氧的安全控制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对高海拔地区室内环境富氧条件下滤纸的燃烧速度和安全富氧浓度上限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高海拔地区的富氧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地区,室内环境维持相同的氧分压时,滤纸的燃烧速度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如果不考虑当地的海拔高度而只以氧分压作为参考会带来火灾危险,但存在富氧的安全氧浓度上限,该氧浓度上限值与环境压力的关系为Y=27.91×exp(-P/44.78)+20.09;海拔不同,富氧到安全氧浓度上限时所对应的相当海拔也不同,该相当海拔与实际海拔的关系为H’=-0.68841+0.63893H+0.0048H2;在海拔高度低于5.55km的地区,通过对室内环境富氧可以安全地将相当海拔降低到3km以下.  相似文献   

6.
评价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相关的慢性缺氧再氧合损伤,探讨了减轻慢性缺氧再氧合损伤的给氧方法。42例法洛四联症(TOF)手术病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1)例:体外循环(CPB)初期,控制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值在60%~70%,复温阶段调整SVO2值在70%~75%范围。对照组(n=21)例:CPB全程调整SVO2值在70%~75%。分别观察围术期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血清半胱氨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 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静脉利尿剂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术后未发生技术相缺氧损伤,手术后心肌、肾脏生物学损伤标记物水平低,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用量减少,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缩短。证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再氧合损伤的存在,体外循环中控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可以有效地减轻再氧合损伤。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车型实地行车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载重汽车在不同海拔、坡度下的运行速度-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在3 000~5 000 m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汽车在相同坡度路段的爬坡速度下降越快,达到的稳定速度也越低;高海拔地区设计速度为100、80和60 km·h~(-1)公路的最大纵坡与现行标准中规定的相同设计速度下一般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相比降低了1%~2%.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血氧饱和度检测的实时性和便捷性,设计了一种头戴式血氧检测装置。利用反射式探头采集额头的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y,PPG)信号,主控芯片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计算,蓝牙将血氧饱和度和脉率发送至手机显示。与标准血氧仪对比,实测血氧的平均误差率在1%以内,最大误差在4%以内,能够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在头部活动情况下,实测血氧仍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满足实时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模拟急性高原低压性缺氧对大鼠血液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原缺氧大鼠损伤模型,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缺氧10 h组、缺氧20 h组、缺氧30 h组,每组10只,对照组置于当地海拔1 500 m处,缺氧10、20、30h组放入大型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8 000 m高原低压性缺氧环境,检测大鼠血气、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与常氧对照组比较,血气相关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肺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逐渐下降;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PLT)均显著增加;血生化指标血糖水平显著升高,白蛋白(ALB)、血清尿素氮(BUN)异常升高,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 模拟高原低压性缺氧不同时间大鼠的血液学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严重影响大鼠的正常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发因素及诊治注意点.方法 对22例儿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毒物摄入史、体格检查、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和临床结果.结果 对中毒原因进行描述.本组患儿年龄2月~11岁,多数以青紫、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尚出现组织缺氧和循环衰竭表现.经皮氧氧饱和度下降同时氧分压正常或升高是本病重要特点,且经皮氧饱和度下降多为轻到中度,最低只到85%.所有病例接受1%亚甲蓝治疗,均获临床治愈.结论 饮食中含过量硝酸盐和亚峭酸盐、使用磺胺和中药为儿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高发因素.有必要对当地井水和市售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进行监测.美蓝治疗本病有效,但治疗前应注意常规筛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青年的血压,进一步了解高原地区藏族青年血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究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及特点。方法:在海拔2700m的林芝波密县、3650m的拉萨市以及4700m的那曲安多县,以865名(422名男性、443名女性)15~25岁世居藏族青年为受试对象,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基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史等问卷调查。结果:生活在不同海拔藏族青年的平均低血压患病率为65.8%(波密59.1%、拉萨59.3%、安多76.9%),正常血压组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低血压组(P<0.05),基础血压与低血压患病率显著相关。结论:发现西藏世居藏族青年血压普遍偏低,提示藏族高原适应并非以通过提高血压来增加机体的摄氧能力,但此结果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验证,来探究不同海拔的藏族是否具有不同的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世居高原藏族人群中探索Egl-9家族同源物1基因(EGLN1)遗传变异与不同的高海拔水平及生理表型的关联.募集178例居住于海拔2 700m个体(LHA组),245例3 700m个体(MHA组),179例4 700m个体(HHA组).分型EGLN1 4个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SNP)rs2790882,rs480902,rs2486736和rs2739513,并进行它们与不同高海拔、肺功能、血氧饱和度(SaO2)的关联分析.4个SNPs的常见等位基因频率均随LHA、MHA、HHA递增(所有P0.05);其单倍域中常见CTCC单倍型频率从LHA的52.5%增加至MHA的59.8%及HHA的62.3%(P=0.001 2).4个SNPs在HHA组SaO2水平随少见纯合子、杂合子和常见纯合子均递增(所有P0.05),且CT/CC携带者的SaO2水平比少见单倍型TC/TT升高了1.6%(P=0.001 5).高原藏族人从海拔2 700m升高到3 700m及4 700mEGLN1基因受到了选择.在极高海拔时,EGLN1基因变异影响SaO2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主要基于Landsat TM/ETM+影像等数据,分析1990~2015年间阿尔泰山地区冰湖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25 a间:阿尔泰山冰湖面积增加19.856 km2,平均增幅0.38%/a.阿尔泰山冰湖面积增加主要存在冰湖扩张贡献.除了3 400~3 500 m外,其他海拔带冰湖面积均出现扩张趋势,冰湖面积较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低海拔(< 2 100 m)和高海拔(> 3 100 m),2 100~3 100 m海拔之间冰湖面积增长快,其中增速最快的在2 200~2 900 m之间,净增值为1.7~2.8 km2,占冰湖净增长面积的78%.研究区不同朝向冰湖扩张速度不一,东北向冰湖数量增长最快,东南向冰湖面积增长最大.冰湖扩张是该区冰川退缩和气温升高两者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喉部手术前行气管切开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喉部手术患者24例,每组1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Ⅰ组患者在局麻前给予异丙酚1~2mg/kg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丧失后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再行气管切开。Ⅱ组患者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下行气管切开。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插管时、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燥动发生率及术后遗忘率。结果切皮时,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3minⅡ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Ⅰ组患者明显升高,躁动发生率Ⅱ组患者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喉部手术前气管切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异丙酚在喉部手术前行气管切开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喉部手术患者24例,每组1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Ⅰ组患者在局麻前给予异丙酚1~2 mg/kg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丧失后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再行气管切开.Ⅱ组患者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下行气管切开.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插管时、插管后1 min、插管后3 min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燥动发生率及术后遗忘率.结果 切皮时,插管时及插管后1 min,3 min Ⅱ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Ⅰ组患者明显升高,躁动发生率Ⅱ组患者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异丙酚用于喉部手术前气管切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区地形高程和起伏度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EM数据对汶川地震严重灾区(11个县市)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分布特点分析,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度总体上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 500 m以上区域面积占55.34%.其中海拔3 000 m以上区占19.67%.5 km×5 km单元地形起伏度>1 000 m的区域面积占23.92%.1 km×1km单元地形起伏度>200 m的区域面积占44.78%.灾区核心地段剖面海拔650~3 500m,800~2 000 m地段占全线段73.74%.对剖面线1 km单元段起伏度分析结果表明,南段起伏度大于北段,南段>300 m地段占39.07%,北段>300 m地段占17.97%.地震导致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南部既是地震震中区域,又是高海拔-高起伏度区域,有一定的重合.西南部区域生态系统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87.25%,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占新增总面积的68.06%.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果关系链是:强烈地震+断层效应+地形因素等→地质灾害→植被和生态系统受损→生态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成年颅内手术患者20例,全麻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μg/kg。min复合异氟醚吸入,加卡肌宁6~9μg/kg。min微电脑泵输注,呼吸机控制呼吸,呼吸频率12次/分,氧流量1.5~2.0L/min。开颅后调节潮气量,使PetCO2分别为25mmHg(T1)、30mmHg(T2)、38mmHg(T3),并维持30min后采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及生化各指标。在抽取动脉血标本时,需要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在99%~100%,各时相间心率与动脉血压之差±15%。得出3组间pH、PaCO2和总二氧化碳(TCO2)差异显著,而PaCO2与PetCO2之差(Pa-etCO2),HCO3-,BE以及Na+、K+值无组间差异,这表明颅内手术控制性过度通气时,PetCO2是反映PaCO2变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喉部手术前行气管切开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喉部手术患者24例,每组1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Ⅰ组患者在局麻前给予异丙酚1~2mg/kg缓慢静脉注射,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意识丧失后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再行气管切开。Ⅱ组患者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下行气管切开。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插管时、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燥动发生率及术后遗忘率。结果切皮时,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3minⅡ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Ⅰ组患者明显升高,躁动发生率Ⅱ组患者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喉部手术前气管切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3岁,因患腹膜后巨大肿瘤一年入院,准备手术治疗。术前查体:心、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肺功能为限制性、阻塞性通气障碍,血常规WBC12.53×109,HCT19.8%,Hb7.1,RBC2.82;双下肢轻度浮肿,已近6个月不能平卧,ASA评级为级,此病例罕见,麻醉处理特殊,现报道如下。1 麻醉过程入手术室后,开放两条静脉通道,在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以备术中中心静脉压(cvp)测定),挠动脉置管,以备术中随查血氧和度(SpO2),电解质、血球压积等,并置入尿管监测尿量。病人采取右侧40°半卧位,血压124/76mmHg,血氧饱和度(SpO2)98%、心率108次/分,以2.5%硫喷…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反复性冲刺运动期间与运动结束后摄取常氧(21%)与高浓度氧气(95%)对短跑选手冲刺速度表现及生理代谢的影响,选取10位成都市竞技体校短跑选手为受试者,依照平衡次序方式进行前后共2次(间隔3天)、每次5×50 m冲刺跑测试,并于3 min的间歇休息期间及所有冲刺运动结束后的7 min内分别摄取常氧或高浓度氧气;同时在冲刺运动期间与运动结束后分别检测受试者跑速、乳酸、心率与血氧饱和度等参数.结果显示:①常氧与高氧条件下的前4次冲刺速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5次冲刺的高氧速度表现显著优于常氧条件;②常氧与高氧条件下的冲刺期间,乳酸堆积的情形类似,其产生的乳酸变化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冲刺结束后的第7分钟恢复期,高氧条件下获得较佳的乳酸排除效果;③高氧条件下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常氧,而心率与血压在高氧、常氧种条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反复性冲刺运动间歇休息中摄取高浓度氧气,虽对冲刺期间乳酸堆积量无影响,但可获得较佳的运动速度表现,且有利于运动后恢复期间的乳酸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