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技和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日益频繁,建筑的结构和形式正在不断实现人类的梦想并冲击着大众的审美,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也早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纵观当今各地建筑表皮的设计手法,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使各种建筑表皮的设计手段已走到一个交汇点。因此找寻建筑表皮设计手法的表达和与之对应的结构设计方式的采用这两者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0(1):1-9
本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建筑艺术的研究,东西方建筑的比较,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复杂性科学介入到当代大空间形态创作中后,人们已不满足于以往其所表现出的线性、稳定和平衡,探求在其之上表现更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震撼。本节从非线性的形体塑造、轻盈虚化的界面展现、动态开放的空间体验这三个方面探讨当代大空间建筑中复杂性形态的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用发展创新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获取对当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银川平原地区马月坡故居的文化背景、空间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民居严格遵守古典建筑礼制,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采用了当地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装饰手法(砖雕、木雕、彩绘),它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建筑专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庭和边庭的出现和发展给建筑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较为封闭的建筑空间的传统认识。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革新,建筑中庭和边庭从只是单一的空间形态、小尺度和规整平面发展成为结合室外环境和灰空间,尺度更大的并更加贴合建筑平面功能,更为自由的新特征。现代建筑设计也往往将交通枢纽空间、重要公共空间和甚至结合城市设计层面的城市空间作为建筑的中庭和边庭,使中庭和边庭的概念更广泛、更多样。结合到建筑复合界面、第五立面等新兴观点的提出,其实也是中庭和边庭概念的衍生和演变。 相似文献
7.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20-26
探讨黔东南堂安侗寨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为侗族村寨传统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选取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等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析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显示:堂安侗寨形成依山就势的整体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分为公共、生活和生产3大功能空间;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向心性建筑外部空间布局意象;村寨由寨门、风雨桥等形成明显的界域;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村寨典型的点-线-面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形态。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村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晋南铁炉村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山地式民居进行深入地调研与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形态,归纳出晋南山体建筑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无论是从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构建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晋南当地“四大八小”:即四幢大房称“四大”,八间耳房称“八小”的民居院落形式,及二层抬梁式单体建筑形式,并利用平行于等高线的上下两条巷道及垂直于等高线的五条夹道将这些携带晋南特色的院落元素有秩序地相结合。构建出晋南地域性、适应性极强的山地民居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晋南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对中国传统民居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建筑入口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连接、过渡部分.文章从空间角度入手,对入口在建筑形态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入口空间形态的基本类型,进一步对建筑入口空间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了由局部到整体,局部服从整体的“整体化”的设计方法.本文观点为建筑创作时更好地处理建筑整体形态与入口空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尺度建筑的空间流动化将异质空间体量以及空间的不同流线组合在一个系统之中并保持各要素的差异性。而基于空间的流动性所塑造的建筑形态通常表现为一种不规则变化的形态,对于生成这种形态的建构而言,必须符合某种规律,以便建立数学关系模型并依照某种逻辑进行演算以推导出最终的建筑形态。而操作性的图解技术在这种大尺度建筑复杂性形态的流动性空间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语法转译的作用。在概念构思阶段,图解技术从相关的领域获取创作的灵感,进而以新的思维模式去组织大尺度建筑中的功能与流线;在设计分析与表达阶段,图解技术使空间的流动性,可以被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并利于下一步的分析思考;最后,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图解技术有利于协调空间形态与结构形式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使空间的连续性成为真正可以开发的建筑要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郑州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郑州也开始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本文从郑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形态、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等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轨道交通对郑州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推断出轨道交通将形成郑州市空间结构的新骨架,它会引导郑州市向"两轴多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海深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
土拱效应是土工建筑中极其普遍的力学现象。本文从机理上描述了土拱效应产生的条件、过程,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应力场。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土拱效应的几种理论分析方法,并作了适当的评价和探讨,希望这有助于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图5,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3.
从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寒地城市广场附属建筑的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明确寒地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并对寒地城市广场附属建筑形态创作的合理性和丰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五邑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特殊的华侨文化,从而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村落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别具一格、东西文化交融的村落空间形态.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落的总体布局以及由于欧式建筑的出现,在建筑尺度、装饰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冲击上,充分反映了侨乡传统村落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欧拉多相流(Eulerian multiphase,EM)模型,采用Fluent软件中的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defined function,UDF)建立风驱雨(wind-driven rain,WDR)控制方程,模拟降雨时不同尺度建筑的稳态WDR场,分析风阻效应对建筑迎风立面WDR分布的影响特性。研究表明:风阻效应对建筑WDR雨强有削减作用;随建筑尺度的增大,风阻效应对建筑WDR雨强的削减影响增强,且降雨强度越大,该影响随建筑尺度的变化趋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形式和空间的基本要素,探讨要素的组合手段,指出空间形态与现代科技的整合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理解、掌握、展开现代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7.
皖西南地区是一个地形地貌十分丰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差异,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卓有特色的山地建筑.传统山地建筑的营建,民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处理手法,在复杂的地形上,经过人工的精心雕琢,使建筑与地形、地势巧妙结合,建成了具有山地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具有传统山地特色的建筑,在其视觉造型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平原建筑的特色.为深入了解当地传统山地建筑视觉造型的特色及其因果关系,文章从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闵必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4):203-204
通过对企业组织形态演进过程的阐述,揭示出影响组织形态演进的各种因素,找到了合理的组织形态标准,以更好地发挥组织结构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双塔斜拉桥和连续刚构等纵向约束较强的桥梁结构,纵向地震作用和温度作用会产生巨大的桥墩弯矩.作为随机性很强的地震作用和温度作用,规范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温度作用效用组合系数.基于概率方法,建立了桥梁结构在纵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温度作用的组合计算模型,利用Turkstra组合方法,考虑地震作用和温度作用的随机概率分布,得到了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温度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参数分析表明,温度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随组合效应概率分布分位值的增大而减小;随年最高和最低日平均气温出现的概率增大而增大;随地震与温度作用效应的比值增大而减小,当效应比大于6时,温度效应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662-666
以昌都地区丰富的佛教建筑及文化为依托,构建一个藏传佛教建筑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对其佛教的建筑发展史、选址要素、空间形态布局、建筑色彩运用等方面比较性研究,并以昌都噶玛寺、孜珠寺为例,归纳出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受地理因素和多元文化因素等方面影响,为昌都现代藏传寺院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