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久前,我们到了地处滇桂交界地区的广西那坡县的两个彝族聚居村寨和曾有“彝族千家寨”之称的云南富宁县板仑公社龙羊彝寨,对彝族的风俗习惯作了一次调查,并亲身参加了当地彝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跳公节。我们发现,这一带的彝族习俗与其他民族和居住在其他地区的彝族习俗都颇有不同,很有自己的特性,其中尤以跳公节的特点最为显著。它与这个地区彝族的整个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都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今天的  相似文献   

2.
彝族远古英雄支格阿鲁是全体彝族人民认同的最受崇敬的祖人。他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被彝族人民理想化地塑造成了一位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话英雄人物。支格阿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征服自然、战胜邪恶、勇往直前的思想精神及其理想完美的形象,教育和激励着一代代彝族人民不断进取。彝族英雄支格阿鲁及其文学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彝族居住的省和自治区。其流传情况及所反映的文化信息有同质的,也有一些差异,呈大同小异状。  相似文献   

3.
广西族彝支系问题,目前尚未发现何种文字记载,但根据各地风俗习惯、民间传说、衣着服饰和语言差别,可分为黑彝、白彝和红彝三种。居住在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们的风俗习惯、语言和装束,与四川大凉山、贵州黔西北和云南楚雄、大理等地区的彝族相同或相近。其装束,上下一身黑,男人头上有一条布片卷成  相似文献   

4.
建筑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脉络,从而更直观的展现民族文化本质。本文以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对其地域性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脉络进行浅析,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研究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民居建筑,重点包括了村寨院落和居住建筑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现象,分析了彝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成因、彝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彝族民居的色彩搭配特色,最后从空间形态和美学价值上认知当今彝族村寨中的建筑。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的倡导,应用在设计中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自明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彝族地区统治的深入和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口结构、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而使当地彝族的日常生活行为、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改流相对彻底地区的彝族上层逐渐出现跨等级通婚及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婚姻制度,而在改流不彻底的边远山区和川滇凉山地区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婚姻特点,即等级内婚、民族内婚、氏族外婚和转房婚,这种传统与变易的并存对彝族自身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人口众多的民族之一,全国共有五百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滇、川、黔各省和广西百色地区的隆林、西林、那坡等县。居住广西的彝族共约四千多人,其中隆林境内约二千五百余人,那坡约一千二百余人,西林约百多人。由于人数少,又居住边远山区,他们的历史,很少引起史学家们的注意,在此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是云南省6大水系之一,也是一条国际河流,纵跨13个纬度,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其中以溜筒江水文站为界的澜沧江上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腹地的高海拔地区,气候高寒,低温少雨。该文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可能最大洪水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根据澜沧江上游流域内外43个水文气象站点的资料,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1日、3日暴雨量以及大雨、中雨发生频次的分析,总结得到澜沧江上游流域的暴雨季节特征和地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彝族传统政治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文通过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彝族地区的实践和彝族传统组织形式--家支的变迁来说明彝族传统政治制度在这一特定时期的曲折性发展,同时也表明彝族地区今后民主化进程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彝族传统文化是彝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也是当今地方政府和学者重点发掘、抢救和保护的对象。彝族传统文化一般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受外界干扰较少的边远山区彝族聚居区保存较为完整。然而,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落后地区的民族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据笔者调查发现,彝族传统文化消失最快的不是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而是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在滇中玉溪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彝族先民在悠久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这些彝文典籍以其广博宏富的著述内容,集中体现了玉溪地区彝族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研究玉溪地区乃至整个滇南地区的彝族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研究中国彝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然而这些彝文典籍随着岁月逐渐消亡殆尽,亟待我们去发掘、保护和利用。玉溪市的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彝族自治地区的图书馆要承担起普查、搜集和保护区域内彝文典籍、彝族文献的职能,传承和弘扬区域内优秀的彝族文化,促进区域内彝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居住在滇桂交界的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彝族文化有较大区别,跳宫节是其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宗教祭祀、金竹崇拜、铜鼓文化、葫芦笙文化、民间歌谣等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文章对跳宫节进行了细致的民俗志写作,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保护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湄公河是世界第六大河,流域地形地貌复杂,景观类型多样.作者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基于STRM 90 m×90 m DEM,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并从整体特征、垂直地带性和纬向分布规律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63.47%的区域地形起伏度低于1个基准山体(相对高差≤500 m),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在海拔3 500~3 599 m和5 800~5 899 m存在2个峰值,所在区域均位于横断山脉地区;③随着纬度的增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形起伏度呈逐渐升高趋势,同时存在5个峰值,纬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分别是12°N、16°N、19°N、25°N和29°N,所处地区分别是柬埔寨的豆蔻山脉、老挝境内的安南山脉南部的丘陵地区、安南山脉中北部、澜沧江中段和南段交汇处、西藏东南角的横断山脉地区.  相似文献   

13.
张彦 《科技资讯》2010,(11):236-236
通过彝族丰富的火文化,探寻彝族古老的火神话、火崇拜、火禁忌及日常生产生活中对防火、灭火、消防宣传等方面的优秀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好彝族地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龙崇拜最初是对水的崇拜。昙华山彝族俚濮对水的崇拜,最早应该是起源于对水的依赖和恐惧,最原始的功利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繁衍,核心内容是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并由此引发的对掌管水(包括雨、雪、冰雹、霜等)的神灵的崇拜。龙神是水神的变异。明、清以后随着汉族大量进入彝区,中原汉族龙崇拜的思想观念对彝族的影响,使彝族水崇拜与龙崇拜结合在一起,加之明清以后彝族地区多数逐渐由旱作转变为稻作农耕,水在稻作生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龙神观念逐渐为彝族民间所接受,转变成为彝族信仰的神灵,产生了各种相关的祭龙求雨的习俗活动,形成了昙华山彝族俚濮复杂多元的水崇拜和龙崇拜民俗体系。  相似文献   

15.
潘妍娜 《科技信息》2008,(16):188-188
在云南南部,红河北岸,居住着彝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尼苏支系。石屏地区的“三道红”就属于这个支系。三道红的传统音乐“海菜腔”随着彝族姐弟李怀秀李怀福在青歌赛上的获奖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根据自己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发现“海菜腔”是一种有着庞大结构的歌曲形式,一首“海菜腔”由“拘腔”、“四六句”、“正曲子”、“白话”几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偏远的彝族聚居山区,由于交通、文化、经济等落后导致教育的落后,特别是幼儿教育。民族地区没有幼儿园只有学前班,因而导致"小学化"现象十分严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彝族幼儿入学前班的人少;彝族幼儿对汉语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族乡的幼儿教育。我们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幼儿掌握汉语言的能力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月径流量变化的相关性和多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云南境内澜沧江1955年1月~2001年12月的逐月径流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相关分析和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境内澜沧江月径流量变化的相关性特征和多时间尺度特征.结论为:云南境内澜沧江下游的月径流量变化不仅显著地包含了上游的月径流量变化,而且还更显著地包含了云南境内的月气候变化影响.云南境内澜沧江月径流量变化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澜沧江上游地区的月气候变化和云南境内的月气候变化均可能存在有约4个月和53个月的特征时间尺度变化.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的约7个月、30个月和74个月的特征时间尺度的月径流量变化主要是由澜沧江上游旧州的月径流量变化造成的;而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的约14个月和21个月的特征时间尺度的月径流量变化则完全是由云南境内的月气候变化造成的.对于较小特征时间尺度的变化,云南月气候变化造成的澜沧江月径流量变化一般是相同或滞后于澜沧江上游的月径流量变化;而对于较大特征时间尺度的变化,云南月气候变化造成的澜沧江月径流量变化则总是滞后于澜沧江上游的月径流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彝族大多居住在有树木和清泉的山上,他们一生与树木为伴,对树木有着特殊的感情。彝族人认为,地球上先有树木。然后才有人类和其它生物,人是树变的(彝语“如波俄格”即“杉树人”之意),因此他们十分崇拜树木。彝族传说说: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很多动物和睡金床、银床的人都被洪水淹没了。而睡在一张木床上的彝族祖先居木惹略却幸免于难。他随河水漂浮了三七二十一天后,在麻地尔曲波(贡嘎山)获救。后来与他一起被洪水冲来的老鼠、青蛙、蜘蛛、蛇等动物都被他救出来了。当时,各种动物都会说话,一个  相似文献   

19.
羚牛(Burdorcus taxicolor Hodgson 1850)俗称野牛、白羊、犁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称之为勒依勒(彝族)、弄绒(贡嘎山藏族)、捷门呀(西藏东南部)、波谨(门巴族)等,产于中国、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及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因此它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在分类上,羚牛属于偶蹄目、牛科,是北美麝牛的近亲。这种动物1岁时开始长角:2至3岁时角直伸,似羚羊的角;3至4岁时开始扭转。先转向外,然后转向后。因此也被俗称为“盘羊”(当然与 Ovisammon 是不同的种)。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角的基部越来越靠拢,角尖转向外后侧,故这种动物又得名“扭角羚”。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彝族各居住区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方面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地区,以大小凉山为主的第一类地区处于奴隶社会形态,而其他地区处于封建社会形态.民国时期两类彝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两类彝族地区的法律比较有许多方面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