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冰雹俗称"雪弹子",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小冰球。而能够产生小冰球的积雨云叫冰雹云。最初的冰雹云和下雷雨的积雨云一样,是由水滴、雪花、冰晶混合组成的。一旦遇到较强的上升气流,气流就会把冰雹云底部的水滴、雪花、冰晶混合物送到云的中上部,形成过冷水滴。之后,过冷水滴又再次跟冰晶、雪花碰撞在一起或者自然冻结,形成冰雹"胚胎"。此时的"胚胎"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最原始的不透明冰。不过,当上升气流减小,"胚胎"表面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超级单体雷暴中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 对3个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对流风暴中的闪电洞(即闪电空白区)或闪电环(即环状闪电空白区)与强上升气流密切相关, 闪电洞的直径可达5~6 km, 持续时间长短不等. 在产生龙卷风的灾害性风暴中, 闪电洞的持续时间有时长达20多分钟, 且闪电洞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 在龙卷风发生期间, 闪电洞最为明显, 并在闪电洞上方15~16 km高度有独立于其他闪电的辐射发生. 在闪电洞周围, 闪电通道呈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状, 且没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闪电洞对应于雷暴中的强上升气流区, 闪电辐射源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雷暴的对流结构. 同时, 在这些雷暴中主要以大量正极性地闪为主, 正地闪的发生频数最大可达6次/min, 正地闪峰值有时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 有时在之后.  相似文献   

3.
<正>你是否想过全球变暖的种种后果?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部分物种消失……现在又多了一大影响:闪电频率明显增加。美国科学家对近十年的全球气温和闪电频率的关系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全球气温每上升1℃,闪电频率就会增加12%。我们绝不能仅仅将闪电视为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通现象,它不仅会引发野火,还会引发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氮氧化合物的温室气体,从而进一步改变大气成分。  相似文献   

4.
雷电和飞机     
闪电是一条很长的电火花,这条电火花在一块云内的一个电荷中心与地面或另一块云、甚至是同一块云内另一个异性电荷中心之间延伸。如图1所示,产生雷电的能是由上升进入膨胀中云层的热空气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5.
太阳的内部每天都在发生猛烈的核聚变反应,它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但当其高温传递到久阳表面时,温度降至为6000摄氏度=令人匪夷所思的足,位于太阳上空约2000公里处的“日冕”温度却又升至100万摄氏度,整个太阳的上空被比其表面温度高100多倍的日冕所包围。虽然日冕的部分热量会影响太阳表面,但其温度就是难以上升.仅为6000摄氏度的太阳表面温度却能使日冕升温到100万摄氏度,原因何在?天文学家对此甚感迷惑。  相似文献   

6.
太阳温度的逆转之谜? 太阳的内部每天都在发生猛烈的核聚变反应,它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但当其高温传递到太阳表面时,温度降至为6000摄氏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位于太阳上空约2 000公里处的"日冕"温度却又升至100万摄氏度,整个太阳的上空被比其表面温度高100多倍的日冕所包围.虽然日冕的部分热量会影响太阳表面,但其温度就是难以上升.仅为6 000摄氏度的太阳表面温度却能使日冕升温到100万摄氏度,原因何在?天文学家对此甚感迷惑.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每天都有电闪雷鸣尽情肆虐,特别是在夏天的雷暴天气里,击向大地的雷电每秒可多达100次。闪电现象是如此普遍又频繁,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尽管我们已经知道,闪电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它发生在云层之中,也发生在带电云层和大地之间,雷电发生时,带电粒子以极快的速度在大气中划过。但是,我们却无法预测下一次雷电会在何时何地发生,我们也不清楚大自然的雷电现象中究竟有多少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每天都有电闪雷鸣尽情肆虐,特别是在夏天的雷暴天气里,击向大地的雷电每秒可多达100次。闪电现象是如此普遍又频繁,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尽管我们已经知道,闪电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它发生在云层之中,也发生在带电云层和大地之间,雷电发生时,带电粒子以极快的速度在大气中划过。但是,我们却无法预测下一次雷电会在何时何地发生,我们也不清楚大自然的雷电现象中究竟有多少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9.
“降服”雷电 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小时约有1800~2000次雷雨,每秒钟约发生100次闪电,不到两秒钟打一次雷,一年中共闪电31亿5360万次,打雷1600万次,其中40%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3~4次。一次闪电的放  相似文献   

10.
穿洞云奇景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3-13
<正>11月3日下午1点,澳大利亚维吉普斯兰岛的居民有幸欣赏到了罕见的"雨幡洞云"奇景,天空像塌了一个大洞一般,洞口还有彩虹出现。据当地的气象专家解释,天空出现的这种圆形云洞叫雨幡洞云,又叫穿洞云,其形成通常与飞机穿越高空云层有关。研究表明,在特定高度的高空云层中,会有很多低于0℃但仍处于液态的过冷水滴,当它们受到飞机的扰动时,过冷水滴会迅速冷却下落变成冰晶体,从云层中坠落下来,从而在云层中形成一个圆形的大洞。  相似文献   

11.
宇宙十三问     
天文学领域耐人寻味的十三个悬念太阳温度的逆转之谜?太阳的内部每天都在发生猛烈的核聚变反应,它的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但当其高温传递到太阳表面时,温度降至为6000摄氏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位于太阳上空约2000公里处的“日冕”温度却又升至100万摄氏度,整个太阳的上空被比其表面温度高100多倍的日冕所包围。虽然日冕的部分热量会影响太阳表面,但其温度就是难以上升。仅为6000摄氏度的太阳表面温度却能使日冕升温到100万摄氏度,原因何在?天文学家对此甚感迷惑。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仅是一个耀眼的“光球”而已,但当用X射线望远镜观…  相似文献   

12.
上升气流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后,凝结成无数细小水滴,形成能随风飘动的五彩云霞。为何云有黑白阳光普照时,不仅湖光山色明媚,一派鸟语花香,当时连天上的浮云,也显得更加洁白可爱。暴风雨前却完全两样,地面上狂风呼啸,天空中乌云翻滚,常使人产生“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抑感。因为浮云中存在着难以计数的微尘、小水滴,它们在散射阳光时的表现不尽相同,结果使浮云被涂抹成五颜六色。可知云的颜色,由阳光和大气中微尘、小水滴共同造就。具体说,当浮云中小水滴密密麻麻时,来自太空的阳光大多被反射回去,无法照到云层深处。这时,蓝天下飘浮的便是…  相似文献   

13.
电闪雷鸣     
夏天到了,雷电现象多起来。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雷暴约1600万次,平均每小时有1800次之多。望着那撕破夜空的亮光,听着那轰隆隆的雷声,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老天真的会发怒?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雷公和电母掌管着雷电的发生,而西方则认为闪电是上帝在点火。1752年,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探测雷电试验之后,雷电的本质才逐渐被人类认识,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闪电和雷的物理特性、形成机制等的学科──一大气电学。电荷从何而来通过研究,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而这种放电会在大…  相似文献   

14.
无论2020年我们将会遭遇什么,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无可避免,有关领域科学家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上个世纪全球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再过15年,温度可能还将继续上升0.6摄氏度。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     
地球正经历着严重的环境危矶--全球变暖。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表面的气温平均上升了约0.6摄氏度(上下限分别浮动0.2摄氏度)。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的气温至少增加了0.4摄氏度,最多则达到了00.8摄氏度。乍一看这样的气温变化似乎算不了什么,但是综观地球漫长的发展历史,你就会发现,全球气温通常来  相似文献   

16.
电的奇观     
电流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其实,电流就像水一样,到处流动,无孔不入:世界万物,不论非生物还是生物,都产生着电的现象。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在天空中出现的放电现象——闪电。另外一些静电现象,也较明显。当人体与最普通的物体——毛纺高领绒线衫或车门接触时,会使人突然感到剌痛和电击,这点我们对它也不感到陌生。在生物体内的电的现象,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但它确确实实地支配着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怪异的闪电自然界电的现象最明显的应是闪电。有时,我们能亲眼目睹到这种宏伟的自然现象。划破天空的巨大曲线——这是放电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1.在开始进行人体冷藏之前,患者必须由一位医生正式宣布临床死亡。2.一旦患者被证明死亡,一组人体冷藏学家立即将药物注入尸体内,以把细胞衰竭减低到最小。这些药物通过心肺复苏技术在尸体内循环。3.尸体被迅速降温后一被送往手术室。在那里,外科医生将对尸体实施‘’透析”,即用与器官移植中用以保存器官的溶液类似的冷冻利(温度约为5℃)替换尸体中的血液。4.迅速冷冻大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脑温度太高,就会发生损坏及肿胀。另一方面,如果大脑温度过低,就会形成冰晶,冰晶会损坏细胞。5.完成“透析”之后,已经冷冻至5℃的…  相似文献   

18.
南极上空春季臭氧耗损很显著,形成“臭氧洞”.大气臭氧气相反应过程不能阐述臭氧洞的产生现象,低温下气相反应,无力解释臭氧的快速损耗.Solomon,Rowland等提出大气中非均相反应可能对臭氧的破坏起重要作用.发生非均相反应需要有颗粒物存在,极地上空平流层云的形成提供产生非均相反应的条件.在南极上空冬季和春季有三种类型的极地平流层云,Ⅰ型颗粒物是由三水合硝酸(NAT)组成,形成温度约为197K;Ⅱ型颗粒物主要成分是水,在约187K形成;Ⅲ型平流层云由珠母云组成.在这些颗粒物上发生的非均相反应将使非活性的储库化合物转化为活性氯,由此导致臭氧急剧下降并产生高浓度的C10.因此研究在冰晶上的非均相反应是大气臭氧耗损过程研究的热点课题。 臭氧在冰晶表面的耗损有两种方式:(1)在冰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破坏臭氧;(2)臭氧在冰晶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当冰晶蒸发后,臭氧又能释放出来.本工作试图测定臭氧在冰晶上的耗损速率,以后再逐步研究所发生的化学过程和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神秘现象 人类早就对球形闪电感到困惑.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次球形闪电发生的过程:球形闪电自天空进入"堂之西室"后,又从窗间檐下而出,雷鸣电闪过后,房屋安然无恙,只是墙壁窗纸被熏黑了.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初和2000年初,科学家对球形闪电之谜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为最终彻底解释球形闪电提供了可能。1752年,还是美国一个普通印刷工人的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荒野上做了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他把一只大风筝放飞到天空,从风筝上引下一根很细的铜丝。风筝乘风不断上升,当它钻入云里以后不久,在铜丝末端就出现了电火花。富兰克林把闪电引到了地上,并且点着了酒精,这就破除了闪电是“上帝点火”的迷信。然而,人类迄今未能彻底解开闪电之谜,尤其是球形闪电之谜。1990年9月17日晚7时40分,一个球形闪电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先锋乡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