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浅析我国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概念,以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论文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内容和空间尺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实际个例情况下二十面体全球模式水平网格的局部加密问题,利用跨尺度预报模式做了2a的预报模拟,初始时刻选择2015年4月5日00时,网格精度选择10 242单元和40 962单元,粗细网格分辨率比率选择1∶1,1∶2和1∶3,过渡区宽度选择18°和9°。结果表明:粗细网格分辨率比率越小,模式对加密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模拟误差越小,而粗网格区域的模拟误差变化不大;随着分辨率比率的减小,模式在粗网格区域模拟的涡度极值中心强度有减小的趋势,但降水场的模拟效果变化不大;相对于粗细分辨率的比率而言,过渡区宽度产生的误差很小;在局部加密方案下模式模拟结果的误差在过渡区并无增长。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受多时空尺度影响,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本文选择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基于1978、1988、2000、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农牧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进行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多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地形、水文、交通、居民点等地理环境因素和人口、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在微观尺度上,农牧户个体生计策略则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农牧户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既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又要受到社会文化、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定量模拟模型的不断增加,模型的适用性也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选取林地和草地动态变化的典型区为研究案例,分别应用CLUE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和DLS模型3类模型模拟了不同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然后依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式提取出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基于各类型正确模拟的栅格数除以该类型总栅格数,分别从栅格尺度和县域尺度,以对不同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进行精度验证,从而综合评价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模拟模型的适宜性和精度.结果表明,在对单种用地类型进行土地利用模拟,特别是建设用地的模拟时,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适宜度更高;对于综合模拟所有用地类型时,尤其是需要模拟林地和草地二级分类变化时,DLS模型和CLUE模型均可,但是DLS模型的精度相对较高;对于需要考虑土地转移的时间长短时,尤其是有林地形成,CLUE模型相对更为适宜.这些研究结论将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正射影像,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宏观描述和微观定量分析研究。首先提取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从总体上研究广州市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构造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和数量变化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位置转移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来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份。结果表明:广州市地类变化绝对量大,并以一级地类内部转换为主;耕地减少较快,可调整地类大幅度增多。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为例,结合宽城区自然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采用均质度变化作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研究方法,运用GIS技术对宽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网格化,建立了均质地域方格网.讨论了土地均质度变化和用地类型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长春市用地均质度的变化呈现先慢后快、先近城区后远城区逐渐呈变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不同问题,相应提出了集约的土地开发模式、营造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有机协调各类功能空间以及留足城市开放空间等管理对策,为指导宽城区未来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其多尺度研究对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借助多维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研究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市域土地利用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中西部偏高,南北两侧偏低的递减格局,整体优势度指数偏低,但其空间格局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的异质特征,均匀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地市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分布特征.(2)县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多样化格局整体上呈现沿江地区高、沿淮地区低、江淮之间居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集中化指数空间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现递阶下降的分布特征.与市域尺度相比,整体优势度较为明显,且各县区呈现以沿江低优势度指数地区为轴线,以霍邱县、寿县和石台、铜官山区等高优势度指数地区为两翼的非对称性"凹"字型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丹江口核心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与基础设施,中线工程已向北方输水,研究丹江口核心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论文确定了丹江口核心水源区的范围,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3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了其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模型,分析了核心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林地、城镇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呈持续减少,其它变化较小;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逐渐加快,土地利用程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深圳市龙华镇为案例区,构建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定量研究了LUCC模型的尺度效应。通过改变模型输入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模型模拟的时间长度,探讨了尺度对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影响。分别采用龙华镇1990年30,60,90,120,150,180,210和240 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县域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县域尺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变化、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及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意义重大.该文以陕西省为例,估算县域1990-2015年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探索时空变化的同时分析了不同县域的碳排放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不断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3....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不同时期的航天遥感图像,编制各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在ARC/INFO和ARCVIEW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面积,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济南泉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而城市、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中山市地价监测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为例,以地理信息工具MapInfo为平台,介绍了建立中山市地价监测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包括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分析、分类、分层方案,命名及编码规则,以及利用MapInfo和VERTICAL MAPPER绘制地价等值线图和地价剖面图,用作地价的时空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在完成研究区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景观类型提取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进行5km×5km网格划分,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区域修订模型计算区域ESV,通过地统计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ESV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基于信息熵的均匀度理论和基于独占圆被含均匀度理论计算区域ESV数量与空间分布均匀度及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ESV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呈聚类模式的空间分布,各级别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低值ESV主要分布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主城区、巴彦县、宾县和依兰县,高值ESV主要分布在以水域景观为主的网格分布区域,较高ESV主要分布在水域景观与其他景观交界处或林地景观中心区域,中等ESV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交界处靠近林地一侧,较低ESV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交界处靠近耕地一侧或狭窄水域景观与耕地景观交界处,不同年份各级别ESV分布差异不大;②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不同等级ESV在数量分布均匀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但均匀度都比较低,分别为0.3900、0.3663和0.3896;③各等级ESV空间分布不均匀,低值ESV空间分布均匀度均大于0.7,在研究区域内空间分布均匀,其余各等级ESV空间分布均匀性均小于0.5,都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三期ESV平均空间分布均匀度呈现增加后减小的变化,分别为0.2396、0.2967和0.2318,均小于0.3,表现为不均匀空间分布。将基于信息熵的均匀度理论和基于独占圆被含均匀度理论引入ESV均匀度计算中,为不同等级ESV分布均匀度提供数量和空间上量化计算方法,结论为指导区域基于ESV分布的景观格局调整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深圳市光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上报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隐患数据, 采用空间热点分析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 分析违规充电隐患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用地类型、就业情况、生活设施和交通条件等城市空间要素与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行为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1) 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 大多数违规充电行为集中在少数网格中, 案例区9.2%的网格囊括84.94%的总违规充电隐患数量; 2) 与出行需求和交通条件相关的变量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行为具有正向刺激作用, 住宅用地比例、企业数量和道路密度等指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9, 0.03和0.02; 3) 城市网格中公用设施、公用建筑用地比例以及到小学的距离与电动车违规充电行为负相关, 标准化相关系数为?0.02和 ?0.01; 4) 更高的公交站点覆盖率会减少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行为, 相应地, 也导致违规充电行为减少。研究结果可以指导网格化管理中的巡查路线优化, 提升城市火灾隐患的事前感知和精细化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石林景区湖泊湖滨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年Quick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对石林景区岩溶湖泊湖滨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遥感解译与制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类型指标(如斑块数量、斑块面积)和景观格局指标(如号观均匀度、号观优势度、号观破碎度、景观分维数)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湖林地面积占82.86%,受人为保护最好,具有良好的自然性;比目潭和绿芳塘受人为干扰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土地格局凌乱.  相似文献   

16.
揭示当前多重因素驱动作用下,以铜仁市碧江区为例探究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对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年、2017年landSat高清影像为数据源并结合野外调查验证,通过土地利用动态相关指标以及转移矩阵计算,揭示出了碧江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速率的演变规律,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集聚特征和差异。结果显示:碧江区土地利用主要是以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旱地为主,其次是以城镇用地、水田和农村居民用地为主。2009—2017年,碧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和速率均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和差异,其中城镇用地利用幅度最大,道路和城镇用地利用变化速率最快,其率值分别为59%、16.81%。碧江区土地利用转换较大的是以城镇建设用地和道路为主,旱地转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多,其转换面积为90.40 km~2;土地利用转换的空间演变呈现出3种变化模式,其主要以城乡向外扩展、道路指向性和农村居民点就近利用模式存在,土地利用空间集聚主要集中于碧江区中部向东部移动趋势。影响碧江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以社会经济、地形地貌、政府政策、人口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位置服务(LBS)产生的时空行为大数据为地理环境模拟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模拟识别提供了创新思路。位置服务大数据下的居民活动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与土地利用有显著相关性,带有较强的土地利用指示性,在土地利用类型模拟识别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以广州为案例,本文利用百度地图平台APP联盟用户的位置服务大数据,以150*150m格网为精度单元,应用监督分类方法中的随机森林分析法模拟识别土地利用类型,模拟总准确率达72.40%,其中,村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公园绿地、居住用地和商业金融用地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50.39%、82.65%、49.53%、82.66%和49.56%。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方法在应用高密度时空行为大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类型模拟的有效性及位置服务大数据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模拟上的潜在价值,也反映了居民活动强度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当然,这需要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在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区域上更多的案例实证。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2号线轻轨沿线景观格局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重庆市1986年、200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和2007年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作为信息源,选取破碎化指数、多样性指数等4项景观指数,对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2km范围内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沿2000年和2007年轨道交通以0~0.5 km,0.5~1 km,1~1.5 km,1.5~2 km建立双侧缓冲区,提取住宅用地、城市水域、商服用地、工业用地、公园绿地5种重要景观要素信息,通过计算各缓冲区内各项要素的景观指数,分析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轻轨2号线建设对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表现出较强的吸引效应,景观破碎化指数趋于减小,空间集聚不断加强;商服用地破碎化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随着缓冲区距离增大呈现降低趋势;公园绿地分维数和形状指数较低且变化不明显;城市水域景观形状较简单,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技术北方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定量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迅速扩张为显著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热岛效应也愈 加显著。为快速提取城市地表温度信息,以探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基于中等分辨率常规易得的 2000-2018时段内Landsat 影像热红外波段的辐射信息,定位于热岛效应显著的北方典型城市长春市,采用单 窗算法,分别对不同年份的影像进行地表温度计算,并生成长春市地表温度专题图。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应 时段内的地面观测温度数据识别长春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探究典型区内热岛效应强度变化规律和影响因 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春市热岛效应的时序变化特征表现为夜晚较白天强,秋冬较春夏强; 空间变化 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整体上为温度高值区增加; 土地类型的热岛效应强弱关系: 建筑用地> 绿地> 林地> 水体。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增长在旧城空间、城市边缘区、城市外围空间和区域性空间四个圈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旧城空间表现出由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使用功能向商业、居住、办公等专业性功能分化;城市边缘区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要的功能,采取圈层、轴向和填充的蔓延式增长方式;城市外围空间的以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功能开发,采取综合性城市新区、新城等形式的跳跃式增长方式;城市增长出现向区域性空间的延伸,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功能延伸,包括兼并和竞合两种增长方式;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是政府力、市场力、社区(集体)力3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对全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具有代表意义,文章最后基于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特征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