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峰  郭聿华 《广东科技》2007,(11X):119-120
西方古典时期哲学与建筑的高潮相差几百年,在中世纪两者方向不同,建筑发展超前,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哲学超前,到近代,两者趋近。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西方的哲学与建筑的趋同和背离,提出建筑只有从生活本身出发,才有它的生命力,才有艺术哲学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志明 《科技资讯》2011,(7):76-76,78
建筑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而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度,建筑的文化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大多具有一定时代的影子.但这些建筑也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智慧,成为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分析其建筑文化,揭示建筑艺术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刘国栋  马键 《科技信息》2010,(20):35-35
20世纪早期,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新建筑出现了,有外国人把本国的建筑原封不动的进来,也有中国本土建筑学习一些西方建筑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更有一些赴远洋学习归采的中国建筑通过在国外学习对中国建筑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建筑特征和装饰手法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这些内容在我们建筑中的运用,对我们保护、继承、发展中国本土建筑特色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 ,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 ,在审美与任何艺术活动中 ,形式是流变的与多元的 ,这种关联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该文主要从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关联出发 ,从哲学角度思索及增进对建筑形式与建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方建筑理论的根源处解释了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建筑在情与理的处理方面的差别,再从建筑形式、建筑空间、建筑材料、建筑价值四个方面出发,分别阐述了东西方建筑的审美特征的不同。最后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出发,解释了外环境和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说明中国人最早而且最坚定、最始终如一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互相照应,共同体会的。  相似文献   

6.
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建筑艺术的研究,东西方建筑的比较,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  相似文献   

7.
谈到建筑总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使之相协调,达到两者的统一,这也是建筑师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试从多个优秀建筑实例进行阐述,探讨功能与形式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人从建筑和自然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建筑与自然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筑与自然两者间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中的任务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20世纪以来建筑技术翻天覆地的变革情况,从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建筑美学出发,分析了钢结构建筑在当代的发展趋向,以促进钢材料在我国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红晋 《太原科技》2003,(6):22-22,24
从分析工业建筑的个性与共性入手,论述了建筑专业应是工业建筑设计的主体专业,个性和共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必须并重。对工业建筑而言,既要把握工业建筑设计中工艺的特殊需要,又要把握工业建筑中人对空间的共性需求。  相似文献   

11.
尚子力 《科技信息》2010,(21):382-383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理性严谨,善于归纳的的西方建筑美学思想相比,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则重经验,轻理论,凝聚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里,可以大致概括为风水之美、主体布局和园林之美。本文以贝聿铭的香山饭店为例,从环境选择、建筑格局和园林营造三个方面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在模型化临近建筑荷载为条形附加应力的基础上,借助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从能量角度定义了开挖基坑边坡的稳定性,阐明其失稳破坏机理.继而借助算例,分析了不同临近荷载条件下开挖基坑的稳定性特征和条件,给出了超前支护桩基坑开挖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基坑边坡稳定性取决于自身重力、临近建筑荷载和超前支护桩抗力等外力功率与坡体内能耗散功率的相对关系;支护桩设计抗力越大、邻近建筑荷载越小且离开挖点越远、开挖土体力学性质越好,则基坑越稳定,对应其潜在滑面位置也不断向基坑边坡内侧移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太原近代学校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对太原近代学校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其特色:首先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延续;其次是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再次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手法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结合.三个方面的融和形成了兼容并序的近代太原学校建筑的特点.通过回顾整理近代学校建筑的特色,以期对当前的学校建筑设计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国外关于木、混凝土和钢结构等3类建筑能耗、碳排放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木结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比混凝土结构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低,木结构建筑具有碳储存功能以及木结构废弃物燃烧具有化石能源的替代效应,在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结构比钢结构消耗更多的能源,在同等边界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建筑比钢结构建筑有更低的隐含能与隐含碳,若考虑钢材回收则两者的能耗与碳排放相当.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内不同结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纪念性建筑     
结合中外纪念性建筑实例,从建筑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沿革、类型及特征等,指出了我国纪念性建筑设计上的主要问题;把握纪念性建筑环境的直觉、经验、先验及移情,是创作纪念性建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贾琳 《创新科技》2015,(2):55-59
中国的建筑体系博大精深,古代中国建筑在建材和样式上一脉相承,把木作工艺推到了一个极致,但上千年来样式变化相对较少,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新的建筑形式和新的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发展以及与世界建筑的接轨.  相似文献   

17.
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而场所则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从这两个层面上说,两者的融合是实现人类诗意栖息的必然要求.高技术建筑的地域化就是试图使这两者得到充分融合,并使高技术建筑在21世纪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是建筑技术价值考察的主要维度.从住宅建筑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技术价值体现为文化技术、科学技术两个分离的发展阶段,但作为技术价值表现的科学与文化,两者的外延蕴涵性决定了两者统一的必然,这为技术自身发展、商品住房优化以及关于"科学是一种文化"的重新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9.
李英惠  王晶 《科技信息》2013,(7):363-363,380
在西方世界建筑的表意单词为"Architecture",本意为巨大的工艺,而并非我们平日所说的"Building",可见在建筑诞生之初,它就被认为是技术与审美融合的产物,优秀的建筑必然是科技的可实践性和美的可理解性两者完美的结合,它身上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精神的特征,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肯定了建筑的传播特质:"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建筑形式领域的象形和象征以及两者的递进与融合.认为象形的建筑提供给人一次性的形式体验,因而象形物必须是优美的,建筑形体的模拟技巧也必须是高超的;象征则有可解读空间,可以促使形式投射更为深层的建筑内涵.设计应使用建筑本身的形式语言,提供合情合理的象形或象征,如果形式能够暗示与生活之间的意义投射关系,担当起艺术与世界、心灵、人生相互联结的纽带,建筑也就变为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