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塑艺术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展现思想和主题。 曹禺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精于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各种形式的矛盾冲突,精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物关系中具有戏剧性的因素;而他更善于通过精彩的戏剧语言使它们获得直观的体现。他的代表作《雷雨》,之所  相似文献   

2.
多种自圆其说的主题并存这一现象说明,《三国演义》并不存在一涵盖全书的抽象意旨。《三国演义》实乃在朴素的典型观影响下的以塑造理想人格为旨归的性格化小说。这从曹操、诸葛亮、关羽在小说中分别演绎为奸、智、义的人格化身可以得到印证。这一性格化倾向与民间文学的固有特性有关。罗贯中的成功正在于继承并发展了民间文学的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3.
《水游中》三个唱山歌的担酒人虽不全是一百零八人之中的,但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也做到了“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三个人,三支歌,绝不可互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著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宏伟博大而又绵密细致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开创了以人传史的先例,并藉艺术妙笔描绘出一个个声貌毕呈、破卷欲出的人物形象。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一些身世、地位、特点相类似的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也各具个性。司马迁既尊重史料,也相信自己的考察和识别;既不回避人物的共同点,也注意挖掘他们的差异之处。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选材、布局着手,勾描点染,刻划出许多有共性也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水浒》不仅塑造了几十个血肉丰满的主要人物典型,而且刻划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过场人物”典型。这些过场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长的几千字,短的几百字。然而,点墨见精神,细处显功力。不少过场人物,虽转眼即逝,好比“匆匆过客”,却回荡着悠悠余音,他们以自身的性格力量,显示了特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此中创作三昧和艺术经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了反倒思维的意义及其在数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构造反倒的六种方法,论述了反例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又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相似文献   

9.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言中的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情态和语调三个子系统来体现。本文重点从情态系统的情态动词出发,分析《呼啸山庄》中的典型对话片段,从而把握人物的交际角色关系及性格特征,以便对人际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水浒》中采用的映衬手法极为丰富,这里只谈谈有关曲衬的问题。曲衬的最大特点是:一个主体、它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续的衬体。也就是说,要映衬A,先映衬B,甚至先映衬C,再以C映衬B,以B映衬A。  相似文献   

11.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一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它提倡的理想人格是"义"和"侠",以义气和勇气为上,崇义尚勇,提倡乐观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患、以刚为美.它主张人们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以铲尽人间的不平为己任.<水浒>的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从金圣叹的同时代人李渔开始,就陆续有人评论金圣叹对《水浒》的评论。其中,肯定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金圣叹提高了《水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对《水浒》本身评改得好。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的赵苕狂,在《水浒传考》一文中说:“金圣叹这个人,当然是这部现行《水浒传》的一个大功臣”。还称:“(金圣叹)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地位;又说:‘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如此的眼光,如此的胆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稍后的刘半农,也赞扬金圣叹对《水浒》的“删改”、  相似文献   

13.
民国程善之的《残水浒》作为水浒续作,充分发掘了《水浒传》中众多情节和人物描写方面的空白,像扈三娘的失语、众军官的出路、石碣的来历等,并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因果思想纳入其间,还将现代的女性节义观借程小姐之口进行了阐发。尽管《残水浒》存在诸多缺陷,但作为善读水浒之作,对于水浒的接受则增益不少。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和《水浒》是我国第一组长篇小说光耀千古的双子星座。它们几乎是“同时生,并肩长”,经历了共同的时代和社会历程。它们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珠玉相映,千姿百态,“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些形象是我国第一批诞生的长篇小说的典型形象,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没有珠黄色褪,反而愈觉光采夺目,英气逼人。本文打算探讨一下我国第一批英雄形象在塑造上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不是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水浒》中的潘金莲,我们实在看不出她有多么的恶,多么的淫。相反,她倒是一个虽然出身低贱,但却天生丽质且不为淫威所屈的大写女子的形象!她之后来一步步沦为"淫妇",全是张大户、西门庆、王婆等恶人的迫害以及"合谋设陷"而导致。当然,潘金莲自身婚姻的不幸为上述恶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和《水浒》作为我国第一批古典长篇小说的代表,经过了共同的诞生成长的历程:第一阶段是话本词话的草创阶段,大体上包括元代“三国”“水浒”杂剧;第二阶段是文人纂修集撰定型阶段。前一阶段我们名之为“市人文学”(“市井文学),后一阶段姑名之为“士君子”化文学。这两个阶段各自具有不容混淆的鲜明的特色:如话本阶段,规模都较小,境界亦浅陋,人物带有绿林气质;“士君子”化阶段,规模扩大了,境界提高了。如“水浒”由三十六人增加到一百零八人,同时脱去了市井化的绿林气质而成为英雄传奇文学,它们的结局也都由话本阶段的喜剧大团圆改为悲剧结尾;人物形象也都由粗俗简率而转向精细复杂,终于创造了我国第一批长篇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总之,从长篇小说的雏形而到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12月 7日至 9日 ,杭州师范学院的浙江《水浒》研究会 ,在该院人文学院的大力协助下 ,举办了第 16届学术研讨会。3 6位省内外学者、专家及《水浒》爱好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 :杭州与《水浒》。首先 ,与会者指出 :杭州应是《水浒》的孕育之地。其依据 :一、自北宋灭亡 ,水浒故事在各地开始萌芽、诞生的时候 ,杭州是发展水浒故事最为合适的地方 ,它具有最为优越的条件。因为 ,南宋建都杭州 ,城市急剧发展 ,成为全国第一大都 ,再加上西北大量军队驻扎于杭州内外 ,数百万的市民与士兵都需要文化娱乐 ,而“说话”是最受他…  相似文献   

18.
《水浒》中法纪荒废,江湖义气泛滥,义与不义尖锐对立,社会结构严重窳败。梁山起义的失败,宋江用忠来调解社会结构要素冲突的破灭,都说明建设和谐社会要依靠社会规范的建构,利用规范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秩序统一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则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水浒》以其剔肤见骨的深刻和真实,从反面为我们昭示了一条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水浒》文化肯定“仁者好人”、“富者好仁”的正确理念,启发及时行义的社会责任,宣扬大一统思想,《水浒》文化中的忠义传奇故事目前轰动了台湾,这些都说明《水浒》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当此大时代快速进步转化之际,《水浒》文化也在去芜存菁中更新转化,在继承传统中转化传统,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问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两部古典小说,它们在作者情况、成书过程、思想观念、素材来源等方面有若干相似处,而在取材立意、形象塑造、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则明显地不同。其中,两书对待史实的差异所显示出的历史小说化的突进,反映了当时作家对小说艺术审美特性认识的深化;而围绕“历史的小说化”还是“小说的历史化”的争论,是我国古代小说演进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