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革命.内隐学习有助于个体品德各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应进一步探究内隐学习在德育中的运行机制,并从德育主体-教师、德育客体-学生、德育隐性资源-潜课程、德育途径-网络等四个维度进行阐述,以发挥德育的"内隐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德育环境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全面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从德育环境的功能看,它对大学生道德认识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情感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大学生行为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对大学生品德形成有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应注意高校的物质环境、制度和精神等因素的建设,使大学生在一种“无声之教”的优良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刘珊梅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33-135
高校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手段,是大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传统的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过程混在一起,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去正视其心理世界,以至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在我国战略转型期,面对当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与时俱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使他们成为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和谐个体。  相似文献   

4.
德育实践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进入德育乐园。德育实践的方法也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把当今社会上颇受欢迎的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变通引入校园,在学生中开展校园德育形象大使评选活动,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又一新的举措。这一活动融引导与实践于一体,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积极个性、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德育必须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又是不断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体验是变化的催化剂。本文从主体体验的角度阐述了德育的过程。使德育成为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形成、精神培养、品德塑造、人格提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校德育教师的特殊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特质在德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是从学生角度来看的,是指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有利于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品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素质。  相似文献   

7.
试论高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辅导和高校德育从不同侧面促进着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在全面提高个体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共同一致的目标,新时期高校德育广泛引进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方法,对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心理辅导和高校德育在理论基础、运作机制、具体内容和原则方法等诸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因此,弄清心理辅导和高校德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充分发挥两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独特作用和有效促进两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 ,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不合格是次品 ,学生身体素质不合格是废品 ,品德素质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危险品比次品、废品更令人担忧 ,所以德智体美劳中德育尤其重要 ,但事实并非如此 ,学校领导叫得最响的是德育 ,但务得最虚的是德育 ;教师干得最起劲的是智育工作 ,最厌烦的则是德育工作 ;学生最用功的是语、数、英等专业课程 ,最不在意的是品德课 ;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科成绩 ,最疏忽的则是品德修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忽视了道德建设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 ,所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在以法治国的同…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的品德修养逐步走向成熟,为他们的自律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当今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精心选择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正确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品德内化是受教主体对教育信息的接收、选择、接收和异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德育内外因积极因素的有机结合,或是德育外因积极因素有效地作用于德育内因消极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德育是相比显性德育而言的,是指实质上进行着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传递与道德灌输,形式上却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这种外在的价值干预的教育活动。美国德育具有鲜明的隐性特质。从美国的文化传统、德育的主导理论与实践以及德育实现的社会环境支持系统几个方面去剖析,可以深刻把握美国德育之所以隐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针对21世纪的特点,为了适应社会和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很有必要给德育重新定位,21世纪的德育应该定位于生活,回归生活,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也要尽可能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为本位的规训式德育与以个人为本位的单子式德育,都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都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在呼唤民主自由和主体自觉的新时代,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时代,高校需要建构与此相一致的德育——共生性德育。  相似文献   

14.
浅谈德育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它的成败应由德育效益的好坏来衡量,德育效益不同于经济效益,它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德育工作者只有从德育效益的特点出发,才能促使德育工作向高效益转化,作为德工作者,充分认识德育效益的形成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掌握德育效益的特点才能有的放失,详解影响德育效益的因素是关键,德育工作者从德育效益的特殊性出发,注重实际,勇于实践,才能增进实效,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德育效果,形成德育工作机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实效性是德育效益、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的统一。由于德育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德育对象具有新的特征,德育队伍的力量不强,所以,造成了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局面。要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优化德育环境,在深入了解德育对象的基础上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增强德育队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改革的基本问题包含以下六方面:(1)摆正位置,转变观念;(2)德育目标由理想型向素质型转变;(3)拓宽内容,把德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来建设;(4)构造整体化、全方位开放的大德育格局;(5)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队伍;(6)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证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是实施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等综合性教育的结果。从理论上对素质德育、素质智育和应试德育的价值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比较。素质德育、素质智育及应试德育,从独立的意义上分析都是有利有弊的,只有三者相辅相成,并维护素质德育为本的地位,才能使三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系统工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界定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道德教育模式是我们运用"模式"的研究方法,对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并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经验,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形成特殊的道德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范式,它具有理论概括性、实践操作性、方法优效性、结构层次性、变化动态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被德育界各方人士所重视,在被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也说明我们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较低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实效性较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管理的缺失是重要成因之一,本文以德育实效性为出发点,从德育管理层面中的德育教师管理对学校德育的作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完善中学德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