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以阳泉市夏季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35℃的高温日数、气温日较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阳泉市夏季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上四个要素在年际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日最高温度上升最为明显,但气温的年际变化周期并不显著。根据预测,未来年份中夏季高温日数<5天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选用湖北省77个代表站1960-2003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北省气温的年、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近44年气温呈上升趋势,至2003年气温上升了0.5℃,增温速率约为0.12℃/10a,和近50年来的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相当.20世纪90年代升温最剧烈.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最明显,而夏季气温却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日最高气温也呈下降趋势,冬季平均日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气温变化不同的地区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有微弱的下降趋势,而中东部地区则有较明显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年9月~2010年8月宜昌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5a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对宜昌市近59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季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年降水量呈现略微增加的趋势,冬季增加趋势较为显著.该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和预测宜昌市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河子垦区1960~200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近45年来该垦区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全年中春季、夏季降水量随温度上升变化不明显,二者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秋季,冬季降水随气温上升而增加,相关关系显著,可利用二次多项回归方程量化表示。这样,可以了解该垦区气温与降水关系,来预测未来的降水趋势提供信息,对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开封市1951 -2005年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开封市近55年气候呈现明显变暖趋势,其中冬季变暖表现最为明显,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4℃,春季和秋季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1~0.2℃,夏季气温没有明显变化.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月际降水变化加剧.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每10年减少50h左右,特别是1996年以后日照时数减少加快;就不同季节而言,日照时数冬季和夏季减少最快,秋季略有减少,春季波动不明显.其次根据开封的能见度、风速以及低云量、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视程障碍现象和近几年大气环境的资料结合开封当地的实际情况,简单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的区域性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贵阳市1961~200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贵阳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贵阳气温有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较小。四季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其中春季气温下降趋势在四季变化中最明显,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降水则呈微弱下降趋势,夏季降水上升,春季降水下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贵阳从1961年以来的严重冷暖冬时间与多雨少雨年的出现规律.  相似文献   

7.
烟台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赵 《广西科学》2003,10(2):154-156
利用烟台地区1960—1999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别统计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并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变暖的幅度最大。降水量的变化较气温复杂,年降水量、夏和秋季降水量随温度上升趋于减少,并有显著性差异(a=0.01、a=0.01、a=0.05),暖干化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与气温相关性不明显;冬季降水量与气温满足二次回归方程P=4.5351t^z+10.01t+32.426,当冬季气温偏(较)高时,降水量则随气温上升而增加,并达显著性水平(a=0.01)。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南京市近60年常规气象资料,得出南京市南京年平均气温增长率为上升0.26℃/10年,增长率高于我国年平均气温增长率0.04℃/10年,说明南京市是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明显的城市之一。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是最高气温增加趋势的1.5倍左右,气温的变幅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年~2010年鄂北岗地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法,定量分析了近50年来鄂北岗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鄂北岗地近50年来年代际间的气温变化幅度差别不大,年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季节变化特点是春、秋、冬三季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夏季气温明显下降;近50年来鄂北岗地年代际降水经历了持续缓慢下降到缓慢回升的过程,总体上呈微弱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在546.99 mm~1 191.11 mm之间波动,研究时段内并未发生突变现象,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夏、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明显,春季和秋季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选用合作市196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其年、季变化特征,对合作市气候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气候变化特征,以致于更好地指导当地农牧业生产。研究表明:近50年合作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升温明显;各季平均气温亦呈现上升趋势,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年、夏季、秋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60年来南京市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及其对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51—2009年的南京市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等资料,对南京市近60年来的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及其等级划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的人体舒适日数在增加,不舒适以上日数在减少,其变化规律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南京市最舒适的月份是5月和10月,冷很不舒适及以上月份为1月,热很不舒适及以上时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近60年来南京市春季最舒适日开始与结束时间提前;夏季热很不舒适以上日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热很不舒适及以上日数增多;秋季最舒适日开始时间推后,结束时间提前,最舒适日数减少。与此同时,秋季热舒适日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冬季冷很不舒适及以上日开始时间推后,结束时间显著提前,冷很不舒适以上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12.
基于40年南京地区1000hPa上逐月和全年的平均气温资料,首先分析了逐月及年平均气温的长期趋势变化,发现40年来平均气温有明显增温趋势,但逐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则与年平均气温不同,在初夏及深秋到冬季有明显增温,在3月和7月有降温;然后利用距平累加和信噪比法探讨了气温的突变,发现逐月平均气温在1972年4月和1976年6月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而全年平均气温则在1972年存在一次弱突变;最后利用功率谱分析了逐月及年平均气温的周期变化,发现年平均气温在2.2年的短周期振荡和10年的中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理统计和后向轨迹方法,分析江苏省南京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指数(AQI)及1月21—27日各污染指标数据,探讨南京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5年南京市AQI达到污染程度的天数在瑞金路、迈皋桥最多,在玄武湖最少;AQI值在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推测南京市AQI主要受不同功能区污染排放和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控制.在1月21—27日大气污染事件中, AQI在仙林大学城最高,为211.094;玄武湖最低,为168.881. PM_(10)平均浓度在奥体中心最大,为229.472,玄武湖最小,为179.932. PM_(2.5)的空间分布情况与PM_(10)类似, SO_2, NO_2和O_3浓度空间差别不大.在此期间, AQI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1日、24日、26日出现3次高峰, 25日和27日下降. PM_(10)、PM_(2.5)、NO_2浓度变化趋势与AQI呈正相关关系, O_3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南京市大气污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在时间上具有累加特征,同时还受周末效应和天气作用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汽车尾气、燃煤燃气和工业废气.气团后向轨迹显示,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局地和西北地区, 25日气团方向改变,导致污染物浓度下降,推测南京市大气污染受气团带来的外地污染物及天气变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By comprehensive analyses,it wa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s in δ^18O recorded in Malan ice core from the Kekexili Reg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ould represent the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summer half year (from May to October) over the Kekexili Region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general increase trend in δ^18O in the ice core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indicated climate warming,and it was estimated that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summer half-year rose about 1.2℃ over there then.However,this ice core record documented that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cooling while most of the world has been dramatically warming since the late 1970s. A tele-connec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variations in δ^18O in the Malan ice core and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Moreover,the variations in δ^18O in this ice core were similar to that in the summer half-year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on the centurial time scale,but opposite on the multidecadal time scale.  相似文献   

15.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影响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关键污染物.近年来随着各项环保举措的实施,PM2.5的来源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制定切实有效的PM2.5治理方案,考察PM2.5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CMAQ-ISAM模型,定量分析了2018年长三角内4个典型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PM2.5的主要来源.表明了上述4个城市PM2.5的最主要来源:冬季为长三角外的远距离传输(38.5%~52.6%);秋季为各城市的本地排放(43.0%~50.9%);在春季和夏季,本地排放是上海、杭州和合肥PM2.5的主要来源(春季37.1%~53.3%,夏季44.1%~64.7%),而南京则是周边区域传输 (春季38.5%,夏季46.3%).针对冬季不同时期的来源解析表明,相较于清洁时期,4个城市在污染时期来自周边区域传输的贡献占比增大,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的增大幅度分别为10.0%、1.5%、8.1%和4.9%,因此开展长三角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郑州1951年以来的气温记录,采用统计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郑州的气温变化特征。计算了气温变化的幅度.用孟津1961年以来气温变化与郑州作对比,并用两地增温率对比计算城市化对郑州城市气温变化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951年以来郑州市年平均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不断变暖,气温升高幅度约0.23℃/1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冬季节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夏季气温却有降温趋势.1961年以来郑州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增温率为0.064℃/10年,城市化增温对郑州城市气温增加的贡献率为25%.郑州1951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还主要是受区域背景气候的影响;受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南京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空气负离子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京地区杉木、马尾松、麻栎、毛竹等4种林分中空气负离子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含量的日变化趋势为:杉木、毛竹林呈单峰变化趋势,麻栎呈双峰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4种林分空气负离子含量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基本呈单峰变化趋势,即夏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低,呈极显著差异(p<0.01)。杉木、马尾松、麻栎、毛竹4种林分空气负离子含量年均值分别为1 234、1 387、1 157、1 198个/cm3。各林分特征指标中,对空气负离子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郁闭度,其次是生产力,林分垂直结构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承德市的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承德市单站气温和40cm地温资料进行比较,采用趋势倾向分析方法,分析了承德市1964?2007年气温变化趋势及城市化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承德市近44年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气温上升0.269 ℃,其中0.099℃是因城市化影响引起的升温;2)1980年以来,城市化影响升温幅度达到每10年上升0.421℃;3)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且城市化对其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监测紫金山南、北坡海拔约300m处的气温和湿度,发现紫金山南、北坡小气候存在差异,呈现南坡温暖干燥,北坡阴冷潮湿的特征,其中夏季南北坡温差可达2.6℃,相对湿度约相差6%.紫金山南、北坡海拔约300m地带主要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表明:南、北坡植物群落中有很多相同的优势种和伴生种,其中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是最重要的常绿成分;落叶成分中,栎属(Quercus)树种和枫香(Liquidamba formosana)占重要地位.但在南坡与北坡观察到的偶见种却有明显不同.综合分析小气候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关系表明:小气候的微弱差异虽然不影响紫金山南、北坡植物群落中的优势成分和伴生成分,但对群落中的偶见种成分却有明显影响,紫金山南坡植物群落中多生长喜暖、耐干燥的偶见种,而北坡的偶见种大多是耐寒、喜湿物种.  相似文献   

20.
2012年2月—2013年1月,利用热扩散技术和ECH2O系统对南京东善桥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树干液流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研究分析了杉木液流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杉木液流速率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变化曲线表现为单峰曲线。夏季的液流速率最高,峰值为1.45~3.49 kg/h,其次是秋季(0.55~1.91 kg/h),春季的液流速率峰值为0.71~1.44 kg/h,冬季液流速率最低,峰值为0.30~0.85 kg/h。降雨雨量越大,雨后液流速率开始的时间越早,峰值越高,影响持续的时间越长。冬季,降雨开始后液流速率会迅速升高,雨后就会很快降低,而夏季,液流速率会在雨后的白天表现出明显升高,在次日之后会再次降低到原来水平。影响杉木液流速率的主导环境因子存在季节性差异,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春季饱和水气压差(0.884),夏季空气相对湿度(-0.882),秋季饱和水气压差(0.798),冬季林外太阳辐射(0.621),土壤温度是影响杉木日均液流速率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