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它们是如何来到世上的 有的是人赞美蝴蝶是"飞舞的花",8世纪有位科学家则称蝴蝶是"会飞的软体虫".后一种称呼虽然听上去不雅,但自有其科学依据:蝴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毛虫阶段.  相似文献   

2.
天堂鸟翼凤蝶平板模型绕流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烨  王晋军  张攀峰  张草 《科学通报》2009,54(4):420-424
蝴蝶的扑翼飞行因其相对翼展较大、扑翼频率低等特点引起广泛关注, 尤其是具有越 洋迁徙特性的蝴蝶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以天堂鸟翼凤蝶这种长距离迁徙蝴蝶作为研究对象, 设计了简化模型, 应用氢气泡流动显示的方法研究该蝴蝶翼面绕流结构, 包括前缘涡、翼尖涡、翼身相交处的分离泡和马蹄形尾迹等流动结构, 并进一步讨论了各绕流结构随迎角的变化规律. 特别是在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倒八字形前缘涡结构, 是一种新的流动现象.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9,(9):6-6
1079年,随着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英国官方正式宣布这种蝴蝶已经灭绝。令人惊讶的是,现在这种美丽的蝴蝶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4.
蝴蝶园     
田坎 《自然与人》2009,(5):64-64
蝴蝶.是大自然的舞蹈家。出于近距离欣赏和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需要,国际上兴起创建活体蝴蝶园的热潮。马来西亚的槟城蝴蝶园是东南亚最好的蝴蝶园之一.全园饲有4000多只蝴蝶,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动态画卷。这里的蝴蝶,与游人十分亲近。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蝴蝶完整的一生:卵-幼虫-蛹-成虫。徜徉在彩蝶翩翩的活体蝴蝶园,感觉置身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大自然用缤纷的色彩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人类也用色彩不断地美化自己的生活.服装服饰、食品饮料、装潢、园林、广告、商标……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里都有色彩在大显身手.而蝴蝶是自然界中最能展示缤纷色彩的动物.它们是大自然的骄子,是美的化身.彩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身姿尤为引人人胜,总会唤起人们无穷无尽的联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痴狂.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蝴蝶的色彩又常与其生活环境的色彩紧密相连,因而通常能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蝴蝶的色彩,进而开发这些色彩资源并应用于色彩设计,对我们提高美术设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蝴蝶趣谈     
蝴蝶原名蛱蝶,又名小胥。世界上蝴蝶的种类繁多,共计有14万余种,我国有1300余种以上,比欧洲蝶类多出2倍以上,其中有不少是世界罕见的品种。我国台湾省是著名的蝴蝶产地,素称“蝴蝶王国”,约有蝴蝶400余种。最古老的蝴蝶化石距会约有6000万年。举世公认最美的蝴蝶是萤光翼凤蝶。 蝴蝶因其美,给大自然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它的美丽翅膀犹如少女披着的飘逸轻纱,有人把它喻为“昆虫世界的西施”。它那美妙的色彩风姿,成群翩跹如花海起伏,又好似“会飞的花朵”。蝴蝶翅膀上的图案,花纹别致,色彩斑湖,无奇不有。美国一位名叫基尔·桑维德的摄影师在千万只蝴蝶翅膀上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和花纹中,收集拍下了全套26个英文字母,以及从0到9的阿拉伯数字。这种偶然形成的字母和数字纹饰,以及各种彩色图案,都是数百万年以来,蝶类为了生存,适应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微型蝴蝶     
蝴蝶体态窈窕,艳丽多姿,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为它赞赏、被它迷恋,蝴蝶已经成为美的象征!古往今来,在诗文、绘画、装饰里,蝴蝶都是一个重要题材。  相似文献   

8.
蝴蝶是如何来到世上的诗人迈科夫赞美蝴蝶是“飞舞的花”,科学家阿尔贝特·马格努斯则称蝴蝶是“会飞的软体虫”。后—种称呼虽然听上去不雅,但自有其科学依据:蝴蝶—生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毛虫阶段———蝶—个夏季产卵100~500个。幼虫刚孵出来就开始大肆进食,它的胃口好得惊人。  相似文献   

9.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动物学家菲列浦J·戴富莱斯(Philip J.Deveries)在墨西哥和巴西之间的热带森林中发现一种蝴蝶幼虫在巴豆树上成长。树上的蚂蚁不但不吃蝴蝶幼虫,蝴蝶幼虫触须器官能释放出化学气味,向蚂蚁发出信号,蚂蚁竟会反抗黄蜂——捕食者。这引起许多科学家的惊奇和兴趣。为了试验蚂蚁是否真正保护蝴蝶幼虫免受黄蜂伤害,动物学家戴富莱斯放了两盆盆栽植物在黄蜂窠多的地方,接着放了许多蝴蝶幼虫在每一棵植物上;一盆植物上放有许多蚂蚁,另一盆未放蚂蚁;并计算它们能  相似文献   

10.
蝴蝶杯在我国宋代就有记载,《陶录》记载:"邑绅刘吏部藏古瓷器,内绘彩蝶,贮以水,蝶即浮水面,栩栩如生,来观者众,遂秘不示。"当时的蝴蝶杯在民间流传盛广,古代男女将它作为美好爱情的象征。蝴蝶杯因制作工艺奇特,大多为祖传作坊,旧时多被官吏们当做稀世珍品收藏。随着朝代更替,蝴蝶杯越来越罕见。明代末期,战乱频繁,蝴蝶杯的制作工艺也渐渐消失,后来只能从戏剧中、史料中听到它的名字。"蝴蝶杯传家宝千金难买,将美酒斟杯内彩蝶飞来",这是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的一句唱词。它说的是太原公子田玉川,与渔家姑娘胡凤莲难中相遇、一见钟情,田玉川以传家之宝蝴蝶杯与胡凤莲相订终身、锄奸报仇的故事。这里所说的"酒满蝶飞"的蝴蝶杯,就产自春秋晋国都城新田,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侯马市。  相似文献   

11.
荷兰科学家保罗·布莱菲尔德和他的同事们迷恋蝴蝶己久,相信蝴蝶翅膀上的图案决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解答人们的种种疑问:蝴蝶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纹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么不同意味?对蝴蝶的生存和传宗接代重要吗?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7000种蝴蝶,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有与众不同的翅膀,有的似精美的刺绣,有的如闪烁的彩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2.
多种蝴蝶鳞片具有三维跨尺度的亚微米结构,可在不同方向上呈现不同颜色,表现结构色特征.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天然构造,本文以蝴蝶鳞片为模板,通过化学原位合成法,在鳞片表面成功地镀覆一层磁性金属钴,使得蝴蝶鳞片兼具结构色与磁性特征.进而可通过外加磁场人工控制磁性金属鳞片的角度和方向,使其反射不同颜色的可见光.该结果可为具有自然生物体三维亚微米结构的新型"磁光开关"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追寻花蝴蝶     
北美的夏秋,蝴蝶在长满乳草的原野上成群飘飞.这些以乳草为食的蝴蝶,当地人叫"君主蝶",学名为"黑脉金斑蝶".其个头较大,翅翼闪亮,呈桔红色,黑色条纹与白色花斑相间,鲜艳夺目,逗人可爱.当白昼开始变短、乳草开始枯黄时,它们便会跃入3000米高空,不约而同地与它们的同类汇合,结队向南迁徙.亿万只蝴蝶聚在一起,犹如桔色风暴.它们以每日200英里的速度,飞过佛罗里达半岛、加勒比海、尤卡坦半岛,然后继续朝南,消失在人所不知的地域.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探索》2005,(6):5-5
在花园或草坪上,人们常常能看见蝴蝶快快乐乐却又漫无目的地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然而,科学家最近通过微型雷达发现,蝴蝶的飞行其实一点部不像看上去那么盲目。研究人员每次追踪蝴蝶的距离都在800米以上,结果发现,虽然一般观察者或许会认为蝴蝶飞行时喜欢胡乱转圈子,但实际上它们大多数时候是在沿着直线急速  相似文献   

15.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那些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还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这就是引发争议的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  相似文献   

16.
基于Haar小波的多尺度分析量子电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何雨果  孙吉贵 《科学通报》2005,50(20):2314-2316
小波分析在信号分析、图像处理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通过分解蝴蝶矩阵和条件逆全混洗(perfectshuffle)转置矩阵独立实现了基于Haar小波多尺度分析的完整的量子电路.其中蝴蝶矩阵的分解和矩阵I_(2t)⊕W⊕I_(2n-2t-2)的电路实现是关键.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生成这种电路.通过结合Fijany和Williams的想法,条件转置矩阵的电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人的眼中,蚂蚁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小虫,而研究者却发现:对于一些种类的蝴蝶和植物来说,它们的生长繁衍离不开蚂蚁.  相似文献   

18.
蝴蝶在失重状态下能飞吗?答案是否定的。黑脉金斑蝶是北美地区最常见的蝴蝶之一。2009年11月16日,美国堪萨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将三只黑脉金斑蝶幼虫送到了国际空间站。他们的目的是观察在失重状态下,蝴蝶能否顺利成长为成虫,能不能飞。  相似文献   

19.
庄周之梦蝶的光子带隙结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勃  李琦  周济  李龙土 《科学通报》2004,49(22):2367-2368
庄周之梦蝶翅膀具有亮蓝色的反光。我们设计了蝴蝶翅膀的发射光谱随其中填充液体挥发的变化实验,证实了这种颜色的产生是因为多层微结构的干涉,而不是因为蝴蝶本身色素颜色的漫反射。这种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反射是由于蝴蝶翅膀中的二维光子带隙结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暴露是一条普遍规律.化合物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是研究有机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为主线,将化合物按照毒性作用方式分为3类:非极性麻醉型、极性麻醉型和反应性化合物,并概述了3类化合物基于毒性作用机制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简单综述了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发现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毒性预测方法最为简单,仅由混合体系的总疏水性决定,可通过统一的QSAR模型预测;概述了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指出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混合毒性由混合体系总疏水性和氢键效应共同决定;重点解析了反应性化合物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发现由于反应性化合物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混合毒性定量预测方法.进一步从混合物组分、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3方面入手,综述了反应性化合物混合毒性QSAR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采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更为先进的实验手段进一步揭示化合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而建立更为通用的有机污染物混合毒性预测方法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