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歧路灯>是清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活小说,书中记载了丰富的河南方言口语词汇,河南大学张生汉教授出版了阐释<歧路灯>方言词汇的专著<<歧路灯>词语汇释>,收词较完备,但小说中"古董"、"费气"、"厮跟"等词在今洛阳等地方言中仍频繁使用,张教授的专著中却并未收录,现试做补充.  相似文献   

2.
对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书中的选择疑问句的句式做一些描写和分析,以期对近代汉语选择疑问句在当时河南方言中的面貌及其前后的发展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清代社会生活,保存了大量反映中原文化的词语。其中"落阁""登历""儓暬""伫羡"等词,至今还没有得到正确的训释。利用现有版本异文和现代河南方言,对这些词语加以考释,对理解文本、发掘小说的文化蕴含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中“把 名 谓语”其谓语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根据“把”后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歧路灯》中“把”字句划分为处置义、使役义、处所义、工具义等类;“把”“被”融合、主语后置、宾语加长以及谓语空缺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5.
《李绿园与〈歧路灯〉》(增改本)是杜贵晨在其1992年出版的《李绿园与〈歧路灯〉》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系统论述了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学术史;二是全面、深入探讨了李绿园的生平与家世,形成了《李绿园传略》;三是以首、中、尾的分法对《歧路灯》故事情节进行了结构、文化分析,在文化背景中深刻诠释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四是对《歧路灯》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学史定位进行了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3):102-107
清代河南宝丰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书中,有大量描述当时河南地区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内容,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南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状况。通过对《歧路灯》一书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归纳,分门别类地对清代中期河南地方的手工业如金属加工、建筑装潢、纺织与服饰加工和雕版印刷等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和必要地考证。  相似文献   

7.
中州书画社1980年出版的栾星校注本《歧路灯》,在一些词语的校勘方面还存在明显问题。本文利用同书及同时代词语用例、《歧路灯》清代抄本以及方言用法等,对部分失校词语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8.
《歧路灯》被誉为中国小说"教育题材的滥觞",是我国"世情小说"发展的重要一环,近代著名学者冯友兰、朱自清等都曾给予很高评价。当前,尽管在小说专史研究领域大家已经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歧路灯》的价值所在,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严重缺位。《歧路灯》陷入如此尴尬的传播境地,值得学人进行深刻反思。在媒体融合时代,我们认为《歧路灯》的传播要想突出重围,可以尝试以下策略:及早推出一流校注版本,进一步扩大其海内外影响力;早日达成学界共识,进一步凸显其文学史价值;切实做好新媒体推介宣传,全方位扩大其影响力;重视影视艺术改编跟进,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歧路灯》的选择问句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作了穷尽性的调查,首先描写了书中选择问句的类型,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和分布情况;其次,结合语用分析了不同选择问句的功能,以期对汉语疑问句在当时河南方言的概貌和特色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在台湾的研究是从1980年中州书画社首版《歧路灯》传入开始的。1982年前后为批判性泛化研究,以大陆学界热议论题为批判对象,有意识形态对抗特征;1985年前后为文学性细化研究,聚焦小说观念、结构、人物形象及叙事艺术等方面;1996年以后进入文化研究阶段,以宜兰大学吴秀玉教授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的出版为标志;2000年之后进入专题研究阶段,但学术难以为继。自2010年"《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以来,台湾的《歧路灯》研究又开始活跃,专题研究更趋深入。  相似文献   

11.
清中期长篇小说《歧路灯》的108回中,有56回涉及戏曲描写,涉及演出剧目18种32出。《歧路灯》为我们全面展现了戏曲种类、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服饰道具及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戏曲的社会作用等方方面面。透过《歧路灯》,我们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明清之际河南乃至全国的戏曲发展状况。于此同时,作者李绿园还通过戏曲活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明清之际理学影响下的典型戏曲观。  相似文献   

12.
第二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30—31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歧路灯》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进行热烈研讨。本届会议主要涉及《歧路灯》的道德教化功能、语言文学艺术、李绿园生平家世等问题。此外,此次研讨会还成立了《歧路灯》研究会,搭建起《歧路灯》研究和交流的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中存在着大量的"戏曲因素介入"现象,此种现象虽然在学术界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大都停留在《歧路灯》"戏曲因素介入"本身的观照上,对"戏曲因素介入"所引发的叙事美学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却罕见提及,甚至尚未予以关注。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来解析《歧路灯》中"戏曲因素介入"的美学特色及审美价值。认为,"戏曲因素介入"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情节结构、叙事风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歧路灯》视为世情小说、教育小说或家庭小说。然而其对程朱理学的推崇、明显的训诫教化特征和略显疏散的叙事风格,始终与上述定位不甚匹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认定和评价。鉴于明清时期家训撰写的普遍性,结合李绿园的社会身份及写作意图,依据《颜氏家训》等确立的家训文学类属标准,将《歧路灯》视为"家训小说",更利于其主题阐释和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15.
《歧路灯》长明不熄钟和《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是清代宝丰县(今平顶山市宝丰县)人,他生活及其创作该书的时间大体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相同。作者写作该书的出发点虽是为了“道性情,裨名教”,但同时由于作者受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在书中也不时地透露...  相似文献   

16.
《歧路灯》中"把 名 谓语"其谓语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根据"把"后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歧路灯》中"把"字句划分为处置义、使役义、处所义、工具义等类;"把""被"融合、主语后置、宾语加长以及谓语空缺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语汇。从《儒林外史》的语言分析,吴敬梓在这部讽刺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基于“官话”但也间杂了一些吴地方言语汇。其作品所以点缀了吴语词汇,缘于作者的生活迁移和社会交游,以及他对于吴语词汇的文学精炼与运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是清代河南宝丰人李绿园所作的一部长篇白话教育小说,作者通过对谭绍闻家兴衰荣辱的描绘,全面展示了作者以儒学为核心,以理学为基础的正统教育观念。在这一教育观念的艺术显现过程中,作者实现了他对封建道德的维护和对家庭教育警醒的目的。小说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成败荣辱,对今天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小说的武汉方言部分基本词、詈辞为例,考察池莉小说词语的汉味特征。作为武汉作家,池莉对武汉方言是熟悉的。要描写武汉草根阶层话语的原生态,池莉不得不在小说中高频率运用方言词语。于是,池莉小说的武汉方言词汇,为研究武汉方言、武汉地方文化保留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池莉小说的武汉方言词语的高频率运用除了具有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学价值,更有其生态语言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思想比较保守,但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与其作者的文学观密不可分。但《歧路灯》的创作实践与作者公开声明的文学观有相当的距离,主要是由“田父所乐观,闺阁所愿闻”的创作目的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