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良渚文化礼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汝祚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3-37
良渚文化 (公元前 30 0 0多年—前 2 0 0 0年左右 )是太湖地区一支主要的考古学文化。在大墓中常有制作精致的大量玉器随葬。这些玉器 ,是以琮、璧、钺为主体的成组玉礼器 ,成组玉礼器的出现 ,表明已有了礼制。礼制是中华古代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一个特点。良渚文化玉琮的广为传播 ,同时也把礼器包涵的礼制传向四方 ,这对中华古代文明史的研究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近代以来礼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对礼制起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诸说蜂出,人言人殊,迄今仍未定论。令归纳分析诸说,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以后对于礼制起源问题,尚须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潘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17):161-161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活动的诸多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礼制思想作为基础,分析传统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宗庙建筑、城市都邑和帝王陵寝三个例子,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建筑与礼制思想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魏晋皇帝宗庙四时祭祖礼制,既有沿袭东汉相关制度之处,也有因时适宜变革、创新之处。由于受经学领域郑玄、王肃两大学派相互辩难、竞长的影响,曹魏皇帝宗庙禘、祫祭礼制最初依据郑玄学说,而后兼采郑玄、王肃学说定制。为兼顾情、礼,东晋自穆帝以后,逐渐实行每三十个月举行一次祭祀的殷祭制度。 相似文献
7.
孔子一生宣传礼制思想,鼓吹“克已复礼”,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从《论语·乡党篇》中有关其衣食举止的点滴记载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建筑的构成是民族,地域,社会文化集合体的表现。建筑的格局是社会的文化和哲理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反映。建筑个体及群体的分布结构构成不仅涉及到形式和美学的象征意义,更在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受到社会意识和统治制度的约束。 相似文献
9.
1引言
在漫长的封建体制重压下,中国建筑的型制以一种超静定的结构演进,几乎没有质的发展.“大屋顶”和封建皇权一样,统治了中国数千年.沿袭旧制成为一种规范、一种荣誉,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这表明了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这和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传统的密切同构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6):97-100
初步总结了等级住居对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住居的作用方式;初步分析了作为等级居住进一步发展的宗法礼制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宗法礼制与建筑的通用性之间的关联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建筑的某些基本特征,有利于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民族一直以来都以华夏民族作为美称,这其中的服章就是指中国传承千年的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可是现如今的华夏民族却可以说是一个赤裸的民族,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自己的民族服饰:唐装是清朝马褂的改良;旗袍马褂的原型是满族服饰;人民装、中山服来自于西装,而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这一传承千年的曾经使汉民族一直为之自豪的华美服饰,在近代历史中,却早已寻不见其踪迹。为了使传统文化有更好的承载媒介,让民族自豪感多一份寄托,复兴汉服,发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现在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更好地延续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特有的民族荣誉感,要立志找回属于汉民族自己的服饰,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汉服复兴运动的意义不仅是找回一件衣服那么简单,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群华夏赤子对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寻回与守护。 相似文献
12.
钟蔚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8):26-29
楚人的衣着配饰和发型发艺张扬个性,有着强烈的艺术特质,是楚人浪漫个性的物化和外。延,也是楚文化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服饰大量采用凤形象为纹饰,体现了楚人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审美取向。本文从楚服饰文化研究出发,探究其精神实质及其孕育环境的相关性、必然性,寻求对楚文化这一古老文化精髓发掘和传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乐”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子以逻辑的思维提出非乐的观点,是直面现实和出于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是对“本固邦宁”的殷切希望而提出的正确音乐观,它闪耀着民本主义的光芒。墨子当时的“非乐”和我们今天的“倡乐”,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的正确观点。我们肯定墨子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非乐”思想,并不是否定音乐,相反,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从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应该大力提倡“为乐”。 相似文献
14.
李萍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7)
在全世界都在呼吁保留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日在保留传统服装上的差异,然后从民族、地域、成型历史和心理四个方面探索了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莲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8):16-19
汉服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是华夏民族的符号和文化象征,并能充分代表汉民族特征的服饰本文阐述了汉服的发展和失落以及汉服形制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所承载的文化底蕴,阐明了汉服在中国人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6)
林则徐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税来源,减轻民瘼,他在江苏为官时,积极兴修水利,主持完成了浏河、白茆河的疏浚等一系列工程。在兴修水利中,林则徐广开门路,带头捐资,筹集经费。他讲求实际,事必躬亲,极其认真,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7.
齐志家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2,(1):22-25
基于对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衣袍实物的归类,认为这些衣袍不能定名为周代袍。在结构形制的比较中,发现这些衣袍对深衣古制多有损益,也不能称为深衣,而只能泛称为属深衣制。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将婚姻视为大事,非常重视婚姻礼制.从现有史料分析,晋国的婚礼是对当时社会礼制的遵从与适当简化,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纳聘礼,迎送都按礼制进行,最后经亲迎而完成,婚礼是婚姻成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
申磊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75-77
春秋时期,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将婚姻视为大事,非常重视婚姻礼制。从现有史料分析,晋国的婚礼是对当时社会礼制的遵从与适当简化,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纳聘礼,迎送都按礼制进行,最后经亲迎而完成,婚礼是婚姻成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