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建次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5,27(6):40-44,75
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对诗体、诗风、诗法、诗意及诗歌历史发展源流叙论等方面;二是在集中地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为、吕本中、方回、许学夷、叶燮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邓文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3,9(4):53-55
研究少嗥时代的鸟官司.确定凤鸟、玄鸟、伯赵、青鸟、丹鸟一组鸟为一部鸟历(自然历),以区分春夏秋冬.满足当时已进入以稻为业的生产需要.根据民族学资料考证了凤鸟为今之布谷鸟(杜鹃鸟Cuculus). 相似文献
3.
4.
5.
6.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数学的影响杜定久,王家敏(东北财经大学基础部,大连,116025)(陕西电大宝鸡分校,宝鸡721001)任何时代的科学都要受该时代的哲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自然观的影响更为明显。所谓自然观是指人对自然界的总看法。它通常影响了人们在自然界... 相似文献
7.
8.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数千年以来,曾经出现过众多的王朝.其中,包括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和地方政权,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和地方政权.它们彼此情况不一,王朝称谓的来历也不尽相同.根据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的有关记载,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对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古代体育具有弱竞技性、多样性、哲学性、娱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翁保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2):67-69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开拓国外市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论述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目的及作用,探讨了对外投资产业项目及实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庄秀芬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101-103
对古代朝鲜女性汉诗中“酒”的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古代朝鲜女性社会生活中,酒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抒发情感的媒介,是获得精神自由的途径;饮酒赋诗是女性参与社会政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王珂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9-102
既强调诗体的规范又强调诗体的进化的诗的进化论,是刘勰诗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诗歌的形式本体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很重视文体,语言,体验和想象,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强调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甚至认为四言为正体;又不反对诗体进化,主张“随性适分”、“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16.
刘洪忠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1):68-70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唐诗中"镜"意象的频繁出现与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流衍是密切相关的。唐诗中的"镜"意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17.
刘伟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3-1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8.
李谟润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9,(5)
安南大家阮攸,其汉文咏史诗秉承中越两国文学传统,并有所继承与拓展。就继承而言,有异于其他安南诗人的新特征,即诗中突出表现出对古代中华文人文笔擅长、爱国忧民、洁身自好等优秀品质的自觉追慕之情;灵活的诗体体式选择,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兼收并取的意识;咏史以抒怀、借古讽今等具体写法上,呈现出个性化色彩。就情感表达领域拓展而言,突破以往中、越文人在同一民族、国家内部咏史诸题义,表达出安南本土民族、国家意识,具有安南民族、国家代言人的品格,在咏史诗史上具有某种程度拓展。当然,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则是对宗主国清王朝的一种叛逆。 相似文献
19.
"五陵少年"是在汉唐陵寝制度、陵邑文化中孕育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任侠品质和进取精神,为很多唐代诗人追慕与歌咏。唐诗中"五陵少年"所具有的理想光辉、英雄气质和浪漫情怀,是盛唐气象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20.
古文中有"举"字,其构形像用二手向上举子状,"举"多用作族名.殷卜辞反映出举族与商王室同姓,常受商王之命从事农稼、田猎、征伐活动.武王克商后,周对殷遗民分而治之,举族也被迫迁徒到其他诸侯国.至西周中期,举族与周及其他族融合,遂湮没于历史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